李亞嵐 代志軍
摘? 要:隨身物品易丟失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容易遺忘的生理學本質。一卡通集成了多種功能與身份認證信息,將碎片化信息進行整合,是人們應對遺忘的產物。首先,從記憶形成的生理學基礎與遺忘規律出發,強調對事件的反復記憶可促使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有助于人們克服遺忘。其次,通過對一卡通的出現、建設現狀及丟失所致的困擾進行闡述,指出一卡通防丟及尋回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最后,分析了常見的防丟及尋回設計的特點與不足,借鑒優秀設計并結合前沿超寬帶(UWB)精準定位技術與記憶遺忘理論,提出具有線上提醒、線下追蹤功能的一卡通紙貼設計,其與一卡通等磁卡交聯,可有效防丟及尋回,以保證個人隱私及財產安全。文章中的一卡通紙貼設計為隨身物品防丟及尋回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在未來獲得風投并具有潛在應用前景。
關鍵詞:一卡通;防丟與尋回設計;記憶遺忘理論;超寬帶定位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11.13?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0)29-0016-06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for loss of personal belonging is the essence of physiology that human beings present easy forgetting in many things. The all-purpose card could be recognized as a product for us fight against forgetting, which integrates multiple functions and personal identified information into one card to help us preventing from memorizing fragmented information. Firstly, we elaborated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human memory and the law of forgetting, emphasizing that repeated memorization would be helpful in transforming short term memory into long term memory,thusresulting in slower forgetting rate in a sense. Furthermore, we stated the occurrence of all-purpose card,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it and the disturbance of daily life due to loss of all-purpose card. We highlighted that novel design for loss prevention and searching back of all-purpose card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our daily life. Finally, we stated several classical designs and analyz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drawbacks. A new design named as all-purposecardtag was proposed with the functions of online reminder as well as offline track by combining the promising wireless positioning technology ultra-wide band (UWB) and theory of memory-forgetting. This new design is expect to provide securities of personal privacy and properties, which might be successful in future and receive venture investment to spread potential huge market.
Keywords: all-purpose card; Theory of Memory and Forgetting; design of loss prevention and searching back; ultra-wide b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y
人類記憶的形成及遺忘規律受大腦腦電活動、化學物質活動及多種心理學因素影響,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進一步提高了信息化進程,增加了日常生活信息量,從而加劇了人類對短時記憶的遺忘。另外,經濟發展和時代信息化的同時,也促使企事業單位、商家店鋪等競相推出提高人們生活便利的各種信息卡片(如門禁卡、社??ā⒏@?、會員卡等)。這些卡片儲存了必要的個人信息,以及相關的設施使用信息,使我們不必刻意記憶各種身份識別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類容易遺忘的缺陷。然而,隨著卡片越積越多,在工作、生活或出行時需要攜帶多張卡片,使用時又需花費時間找出相應卡片,這無疑增加了生活負擔、降低了工作效率;尤其是某些卡片丟失時,重新辦理則進一步增添了工作與生活麻煩。
得益于國家對信息化產業發展的大力推動,針對人們克服遺忘的心理需要及對生活便利的現實需求,社會各行業(尤其是高校)逐漸推出了融合多種卡片功能的一卡通服務。一卡通方便攜帶、內含多種身份信息,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然而,伴隨一卡通的大批量生產,在各大高校的丟失墻或掌上校園等平臺均可見較嚴重的一卡通丟失現象。由于一卡通存儲著用戶多種重要的身份認證信息,丟失后補辦也較繁瑣,因此設計、開發針對一卡通的防丟與尋回裝置,是人們克服遺忘并保障隱私與財產安全的必經之路。
針對一卡通丟失現象,本文從物品丟失的記憶、遺忘等心理學機制出發,結合人們對便利生活的現實需求,較系統地論述了校園一卡通的建設現狀與發展趨勢,進一步綜述了針對一卡通的防丟與尋回裝置,從其優秀設計中獲得靈感,提出新的防丟設計。
1 人類的記憶形成與遺忘規律
人的大腦約在胚胎第50-65天之間逐漸形成。研究表明,胎兒期大腦極有可能已具備記憶功能,并可與外界進行簡單聯系[1]。生活中常發現,啼哭的新生兒聽到母親懷孕時經常聽的歌曲,通常會停止哭泣,原因可能是嬰兒回憶起在母親子宮內的舒適日子。但是,人類對幼兒時期的記憶,尤其是三歲前的事情較為模糊。人的一生會產生大量記憶,但隨著時間推移,只會留下少量記憶。人類為什么會記住一些事情而忘記另外一些事情呢?
1.1 記憶的形成與遺忘
記憶分為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2]。人類可以利用短期記憶存儲信息,其為大腦腦電活動和化學物質活動的短暫變化,隨著大腦思緒轉移分散,短期記憶會迅速淡化甚至消失。長期記憶則不同,許多長期記憶甚至可持續一生。
對于記憶規律的生理學基礎,已有研究表明神經元突觸的可塑性導致記憶的產生。20世紀70年代,有學者在離體海馬腦片的電生理研究中發現,某種神經元受到一定量的刺激后,其興奮性突觸后電位明顯增強,并會出現長時間延遲的現象,該現象被稱為長時程增強效應(Long Time Potentiation, LTP)[2]。通常認為,LTP是學習記憶的細胞基礎,且LTP強化記憶的形成,并將信息長期儲存。LTP維持的原因是突觸前、后兩種機制聯合作用的結果,突觸前不斷釋放遞質,并且突觸后膜的受體、離子通道和酶類等發生狀態改變,進一步產生逆行信使不斷向突觸前擴散,以維持遞質釋放[3]。以上記憶理論表明只有信息不斷地鞏固,才能將短期記憶轉變為長期記憶。接觸、刺激及相互聯系可啟動LTP程序??傊?,重復的訓練、情感記憶與LTP密切相關,LTP又與神經細胞突融的可塑性與重建有關。
人們對兒時的記憶通常比較模糊,其原因主要有:(1)大腦神經結構。由于形成記憶的大腦海馬區和大腦其他區域的神經通道還未完全發育成熟,幼年時期的記憶可能仍以短期記憶為主,并未形成長期記憶。(2)語言能力。表達思想的詞語會強化對事件的記憶。通常孩子只有在學會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某個事件時,才會在大腦里留下記憶[4]。(3)自我身份意識。英國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給正在學步的孩子們看一個玩具獅,然后將它放進抽屜里,一個星期后測試他們是否回憶起放玩具獅的地方。結果發現,那些能在鏡子里認出自己(即擁有自我身份意識)的孩子能夠回憶起,而那些未能通過鏡子實驗測試的孩子則不知玩具獅的去向[5,6]。
成人為什么仍出現記憶遺忘的現象呢?顯然上述理由已不成立,正常成年人大腦神經結構發育成熟、語言能力提高,已具有自我身份意識。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人員介紹說,人腦就像計算機,記憶先被編碼儲存,回憶就是記憶提取的過程。記憶首先被儲藏在短期記憶庫中,然后再被轉入長期記憶庫。短期記憶庫只有有限的容量,一般人可以短期記住5至7件事,短期記憶的持續時間僅有15至30秒。但短期記憶也可延長,這需要記憶者不斷口頭重復信息,以便讓這些信息持續保留在短期記憶中。在短期記憶中持續留下的記憶,將會被傳送至長期記憶庫。但是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時刻都會有事情發生。大腦總是在不斷補充新的記憶,新記憶會對舊記憶產生干擾,新記憶會阻止大腦找到舊記憶的編碼。出現這種情況時,對往事的記憶變得模糊甚至無法想起也就不可避免[7,8]。
科學家對上述現象給出了理論解釋:記憶時,先進入大腦的信息會對后來的信息產生干擾,使大腦對后接觸的信息印象不深,易遺忘,稱為前攝抑制;后學習的材料對回憶先學的材料產生干擾作用,即新信息干擾舊信息的現象為倒攝抑制[9-11]。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一般是在學習兩種不同但又彼此相關的材料時產生的。但是,在學習一種材料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兩種抑制現象。例如閱讀篇幅較長的文章時,其首尾部分不易遺忘,而中間段落則較難記憶住細節。這是由于識記材料開始部分只受倒攝抑制的影響,終末部分只受前攝抑制的影響,而在識記中間部分時則同時受到兩種抑制的作用。
這就意味著人為什么常會出現遺忘前幾分鐘所作所為的現象,尤其在該時間段有其他事件的干擾,在這短期內腦中記憶的事件超過5至7件,增大多余事件被遺忘的可能性。比如,人剛到達餐館或食堂,放下你的隨身物品,然后去點菜、打飯,和同學朋友聊天,再或者看手機,如果突然接到工作消息,自然會仔細思考工作內容,這樣看來,隨身物品被遺忘也就并非怪事。
綜上,如果一個人在短期內發生較多事件,則會對先發生的事件有所干擾,并且短期記憶的持續時間極短,如果沒有反復地加強先前事件的記憶,則自然而然被遺忘。
1.2 遺忘規律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 Ebbinghaus)研究發現,學習之后立即會發生遺忘,而且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遺忘速度在最初的一個小時內最快,以后逐漸緩慢。他認為記憶的保持和遺忘與時間t存在某種函數關系。艾賓浩斯用無意義音節(由若干音節字母組成,能夠讀出但無內容意義的音節)作記憶材料,用節省法計算保持和遺忘的數量,將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12]。
設初次記憶后經過t小時,記憶率y近似地滿足y=1-0.56t0.06。記憶率、遺忘率隨時間間隔(0分鐘至6天)的記錄變化見表1,其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如圖1所示。
由表1、圖1的遺忘曲線可知,遺忘速度最快的時間區段是20分鐘、1小時、24小時,分別遺忘41.80%、55.80%與64.20%;2天后至第6天的遺忘率穩定在73%左右。表明遺忘規律先快后慢,尤其在識記后的48小時,遺忘率高達72.20%。一般人的就餐時間通常在20分鐘至1小時內,通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可知55.80%的記憶將會丟失,更何況在入餐期間大多數人不會一直注意隨身物品,所以人在餐后遺忘隨身物品也就司空見慣。除了餐后容易遺落隨身物品,乘坐出租車、公交車等交通工具遺落物品,尤其是磁卡或身份證此類體積小的物件,購買商品或是結賬遺落身份證、銀行卡等情況也時有發生。
2 一卡通的出現、建設及遺失
人類記憶的形成及遺忘有其生理學基礎,同時由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信息片段化進一步加劇了人類對短時記憶的遺忘。為提高人們生活便利程度,降低人們對各種片段化信息的遺忘風險,各企事業單位、商家店鋪等競相推出含有多種功能的信息卡片(如門禁卡、社??āT卡等),在提高管理、銷售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與生活舒適度。
2.1 一卡通的出現與丟失現象
各種功能信息卡片儲存了必要的個人信息,以及相關的設施使用信息,使我們不必刻意多加記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類容易遺忘的缺陷。然而,隨著卡片越積越多,在工作、生活或出行時需要攜帶多張卡片,使用時又需要花費時間找出相應卡片,這無疑增加了生活負擔、降低了工作效率;尤其是某些卡片丟失時,重新辦理則進一步增添了工作、生活麻煩。信息卡片產業發展初期,各單位內部大多使用獨立應用系統,二級單位常獨立發卡、結算,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具體到高校,表現為校內有多種卡應用系統在使用,造成了學生手持多張卡(如食堂飯卡、圖書館借閱卡、銀行消費卡、門禁卡等),給學生用卡帶來不便[13,14]。
得益于國家對信息化產業發展的大力推動,針對人們克服遺忘的心理需要及對生活便利的現實需求,社會各行業(尤其是高校)逐漸推出了融合多種卡片功能的一卡通服務。第二代身份證的普及、數字化城市建設、學校和大中型企業的數字化建設等,都極大地擴展了我國一卡通行業的市場空間[15]。一卡通方便攜帶、內含多種身份信息,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此外,隨著國家教育產業化的發展,各種高科技管理工具在全國大中專院校得到普及應用,應用最多的是校園卡。校園卡承載了大量個人信息,師生的飯卡、水卡、門禁卡、圖書館借閱卡等各類證件卡片功能被融合進校園一卡通,為師生的工作學習與生活帶來極大方便,同時節約了學校的人力、物力資源,提高了學校管理及運行效率[14,15]。
由于一卡通存儲著用戶多種重要的身份認證信息,一旦丟失,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且補辦較為繁瑣。據校園觀察,湖南農業大學創設了多個具有失物招領功能的線上平臺,如“柒了個墻”、“掌上校園”App的失物招領版塊等。在這些平臺上,可發現眾多找尋丟失物品或失物招領的公告,其中一卡通是常見丟失對象。此外,在校園內的第十教學樓農大快遞超市也設立有KT板,其上貼著不少丟失的一卡通;在各個食堂也設有志愿者站點,其專用記錄本可查詢各種建議或丟失物品詳情。湖南農業大學只是一個縮影,通過線上采訪及調查,了解到不只是我校,全國大部分高校均設有類似平臺,說明物品丟失現象發生之頻繁。
2.2 校園一卡通建設現狀與趨勢
據中國產業信息網分析,一卡通在校園領域應用最早、發展最快,功能也最齊全。校園信息化、數字校園、智慧校園建設等加速助推了一卡通行業發展。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校園一卡通建設范圍越來越廣,由高等教育院校向基礎教育院校普及。至2017年7月,東部部分省份中小學已自主實施校園數字化建設,東部地區的絕大多數普通高等學校已經建成相對完善的校園一卡通系統。隨著教育經費投入的加大,以及國家政策向中西部發展的傾斜,中西部校園一卡通市場需求得以釋放[15]。據國家教育部統計,截至2019年6月,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成人高等學校268所[16]。設想若全國所有學校建設一卡通,其用戶規模將非常巨大。
近年來,各大高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逐步向“智慧校園”建設轉型,而校園一卡通是智慧校園的先導性工程,并且是校園數字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校園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必將帶動校園一卡通產業的發展。除教育系統外,其他各行業的一卡通需求同樣逐年增長,可以預見一卡通的未來市場將十分龐大。
2.3 一卡通丟失造成的不便與困擾
由于一卡通龐大的用戶基數,其丟失率極有可能呈連年上升趨勢。一卡通丟失后會造成許多困擾及不便。在校園內,擁有一卡通十分方便,同時其安全性也應引起重視。學生在校期間就餐、用水、用電、圖書借閱、校醫院就診、宿舍區出入等活動均涉及身份認證、付費等重要個人身份信息及財務信息。一卡通一旦丟失,進出校門、學生公寓、圖書館及圖書借閱等都將受到阻礙。另外,校園一卡通通常具有水電管控功能,應用于學生公寓水電管理,實施水電計量收費或計時收費,實現學生公寓安全用電和計量的公平控制和集約化控制。如果丟失一卡通,學生無法用水用電,只能先向同學求助,借用其一卡通,最終不得不去辦理補卡手續。一卡通也具有電子支付功能,廣泛應用于食堂、小賣部、學生公寓水電費等收費繳費管理。如果一卡通丟失,生活中最重要的“食”將會受到很大影響。高校后勤部門為便于統一管理,幾乎所有食堂只接受一卡通支付,而拒絕現金支付或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非校方支付手段。
據作者個人經歷和對周圍同學采訪,本人曾丟失過校園一卡通和水卡,一位同學曾三次丟失一卡通,另一位也丟失水卡多次,給學習生活造成了諸多不便。以農大為例,若水卡丟失則無法找回卡中余額,而補辦校園一卡通則需支付20元辦卡手續費??梢姡@一卡通丟失不僅給師生的衣食住行、學習、就醫等造成重要影響和損失,補辦一卡通也需要付出額外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此外,補辦部門的工作時間常與上課時間沖突,造成不便。因此,解決校園一卡通防丟或高效找尋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 常見防丟尋回設計與不足
3.1 防物品遺失衣褲口袋
該設計屬服裝技術領域,其特征在于:外衣褲口袋的下部或底部緊固有能使口袋與繩帶可拆卸連接的連接件。連接件可為各種結構,數量不定;繩帶材料不定。優化結構是:口袋的底部一角緊固連接件;連接件是某種環狀紡織物。將要放進口袋并需防止遺失的重要物品與繩帶的一端連接,繩帶的另一端與口袋底部的連接件可拆卸地連接。若更換衣褲,將繩帶一端與連接件拆開[17]。
防物品丟失衣褲口袋設計的弊端顯而易見,對于物品種類局限過大,只能針對體積較小物品。雖然一卡通體積較小,可以放入口袋中,但連接設備為繩帶,一卡通并不能合理地與之連接,缺乏實際意義。且該設計要求服裝有口袋,但事實上,現在不少服裝為追求美感而不設計口袋等具有儲備功能的設計。因而實用性過低,如今該專利已被時代淘汰。
此外還有類似設計,即“防止口袋內物品滑落的衣服”,該衣服設計口袋內兩側固定有自粘的薄帶,使口袋封閉,從而防止滑落[18]。從其實用性來看,物品從口袋內取出或放入時需要解開薄帶,使用不方便,且薄帶會逐漸失去粘性,甚至可能損傷物品,如紙質類或毛絨物,極易被黏性物質粘住。
3.2 卡片型遺失防盜警報裝置
該裝置由卡片副機與隨身主機裝置所組成(圖2),其特征是卡片副機及隨身主機均具有中央處理控制器、電源管理回路、信號接收器、間歇振蕩發射器、警示發音等裝置,而卡片副機提供的隱密性夾帶裝置可保護隨身物品,且可感應物件是否遠離用戶超出設定距離。若副機中的物品在遭竊取或遺忘而遠離主機超過預設距離時,隨身主機及卡片副機的警示發音裝置將發出緊急聲響,直到走近物品、信號感應明顯變強為止。防盜報警功能不僅能提醒用戶并警嚇竊賊,而且能指示物品遺落的位置[19]。
該防丟裝置并未廣泛推廣到市場,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警示發音部件容易造成使用困擾。若卡片副機距離用戶過遠,僅憑隨身主機的聲響可能找不到副機而導致物品丟失;若距離過近,極易出現臨時去某個位置便發出警報,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場景而引起用戶困擾。其次,當報警裝置響起后,若失主并未找到,竊賊會發現副機報警裝置,進行拆毀丟棄,而導致用戶貴重物品難以尋回。
3.3 物品防丟失追蹤裝置
該裝置由機殼、鑰匙扣組成,并配置有麥克風、GPS定位芯片、蜂鳴器等部件,可應用于多種物件的防丟失(圖3)。機殼與鑰匙扣以連接件連接,貴重物品(如錢包、鑰匙等)連接于鑰匙扣。麥克風可實時接收語音并自動識別,重要語音內容需預先設置并保存。當用戶說出預存的語音內容時,控制器同步向蜂鳴器和LED閃爍燈發出運行指令并同步運行。具有GPRS通訊模塊的網絡支持,通過GPS定位芯片可實現實時定位,用戶使用手機的定位軟件可完成追蹤裝置的定位[20]。
該裝置仍存在應用受限問題。其語音識別芯片將用戶的即時語音內容與預存的語音內容進行對比,只有內容一致時,才發出運行指令。這表明在使用前如果未預存用戶語音,使用中則無法完成指令識別,更無法運行指令。
3.4 二維碼防丟系統
用戶通過掃描丟失物品上的二維碼,可以獲知失主的信息,方便丟失物品的找回[21]。
二維碼防丟設計雖可方便貼在一卡通上,在丟失后撿拾者通過掃碼聯系失主,但掃碼操作對象受限。其使用者為拾者,假定的情況是拾者具備“拾金不昧”的品格,當這類人撿拾遺落的物品,掃描二維碼后會主動聯系失主并歸還。很顯然,設計者忽視了社會上的盜賊和不作為群體,這類群體要么將丟失物品歸為己有,要么知曉失主信息但不歸還。
4 防丟尋回設計改進
結合前述的人類記憶遺忘機制、一卡通的出現及發展趨勢、常見的防丟尋回設計,我們為一卡通防丟尋回設計提出以下改進。
4.1 完善一卡通丟失凍結功能
辦理一卡通時,用戶首次登入后需完善個人信息,后臺自動統計信息完善程度,若信息完成度低于一定閾值則提醒用戶補充相關信息至合格。隨后可與微信賬號或手機號等進行綁定,便于日后修改密碼、掛失等操作。若一卡通遺失,丟失者可登錄一卡通管理平臺(如掌上校園App)或網站,通過綁定設備凍結一卡通,防止撿拾者私吞或非法利用之。一卡通丟失后首先應保證其內信息、財產等不被泄露,隨后用戶可抽空進行補辦。
4.2 創新設計具有提醒及定位功能的貼紙
該設計分為線上(微信小程序或其他網絡平臺)與線下(產品實體)兩部分。線下紙貼內設感應器,并在線上系統設有GSM模塊,其融合了上述“卡片型遺失防盜警報裝置”與“二維碼防丟系統”的設計優勢。此外,根據人類遺忘規律理論,考慮到事件重復性與長期記憶有關,故線上系統可增設定時鬧鐘模塊。在線上App或微信小程序設定時間間隔和距離,當到達設定時間,系統推送信息至用戶手機,線下紙貼同時振動提醒用戶攜帶一卡通。當紙貼內感應裝置遠離人超出預設距離時,借助無線通信技術和全球衛星定位技術(GPS),迅速將一卡通位置傳送至用戶手機,振動提醒用戶一卡通所在位置,用戶根據需求取回一卡通或在線上取消震動。
對遺失的一卡通進行精準定位是該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超寬帶技術(Ultra-Wide Band, UWB)是目前精準定位領域的前沿技術,可實現移動設備的高精度定位。UWB是一種無線載波通信技術,利用納秒級的非正弦波窄脈沖傳輸數據,因此其所占的頻譜范圍很寬。UWB技術具有系統復雜度低、發射信號功率譜密度低、對信道衰落不敏感、抗截獲能力高、定位精度高等優點,尤其適用于室內等密集多徑場所的高速無線接入,可以迅速定位物品位置,方便失主盡快找回[22,23]。
相比藍牙、Wi-Fi、ZigBee等經典定位技術,UWB具備以下多種優勢[23-27]:
(1)穿透力強,定位精度高。可穿透多層樹葉、或具相當厚度的障礙物,使其能在叢林信道環境中仍可有效傳播信號,實現在復雜環境中精確定位。UWB脈沖信號的寬帶在納秒級,定位精確度0.1-0.15米,因此在距離分辨能力上高于其他傳統系統。
(2)安全性高。UWB的發射功率低,信號能夠很好地隱蔽在其他類型信號和環境噪聲中,傳統的接收機無法識別和接收。
(3)系統穩定且抗干擾能力強。UWB發射的脈沖抗干擾能力強于連續電磁波,且工作頻段在3GHz-10GHz,比2.4G頻段的無線定位技術所受干擾信號更少。
(4)擁用500MHz以上的帶寬。
(5)傳輸速率高。UWB較寬的帶寬決定了其高傳輸速率,傳輸速率可達100-500Mbit/s。
(6)功耗較低。高射頻帶寬發射時需要的平均功率很低,特別是在短距離通信應用中,UWB發射機的功率普遍低于1mW,可顯著延長系統工作時間,且對人體的電磁波輻射極其微小。
(7)制作工藝相對簡單。
目前國內還未出現將UWB融入民用定位系統中,國際上蘋果公司自行設計的UWB芯片,與Decawave公司的DW1000芯片具有類似的功能,可提供10厘米左右的精確定位,已運用于iPhone11系列手機中。將UWB技術用于一卡通紙貼設計,有望大幅降低一卡通丟失率并提高尋回率[28]。
5 結束語
近年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消費需求不斷提高,社會各行業逐漸推出方便人們生活的多種多功能信息卡片,其中校園一卡通在各大高校得到廣泛應用,隨之而來的是一卡通的大量丟失。一卡通內含師生重要的身份、財產信息,一旦發生丟失或被盜,嚴重影響人們的學習、生活,且面臨嚴重的個人信息泄露安全隱患。個人隨身物品丟失的絕大部分原因是人類容易遺忘的生理本質,因此文本從人類的記憶形成與遺忘規律出發,較系統地闡述了記憶形成的生理學基礎與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點明對事件的反復記憶方能使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一定程度上克服遺忘。通過對一卡通的出現、建設現狀以及丟失造成的困擾等問題進行綜述,說明一卡通對提高人們生活便利程度的重要性,以及未來廣闊的應用市場,并指出一卡通防丟及尋回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進一步,通過對常見的防丟及尋回設計的特點及不足進行闡述,從中汲取靈感,并結合前沿精準定位技術UWB與記憶遺忘理論,提出具有線上提醒、線下追蹤功能的一卡通紙貼設計。將該紙貼與一卡通等磁卡或其他物品進行交聯,盡可能地保證個人財產及隱私的安全。本文一卡通紙貼設計為隨身物品防丟及尋回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在未來獲得風險投資并具有一定市場。
參考文獻:
[1]陳增保,王篤倫.人胚胎大腦開始形成時間的探討[J].解剖學研究,2003,25(2):164-164.
[2]唐紅梅,董軍.小腦中的LTD在學習記憶中的作用及產生機制[J].陜西醫學雜志,2006(12):1681-1683.
[3]柯尊記,姚志彬.空間學習記憶的行為模式及其分子神經生物學基礎[J].解剖科學進展,1998,004(001):1-7.
[4]Kuhl, Patricia K . Early Language Acquisition: Cracking the Speech Code[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4, 5(11): 831-843.
[5]Quinlan M L. The Mirror Test[J]. Good Housekeeping, 2000.
[6]Krumberger J M. The Mirror Test[J]. 2004.
[7]陽光.記憶和遺忘的奧秘[J].先鋒隊,2015(12):53-53.
[8]亦竹.揭開記憶與遺忘間的奧秘[J].老友,2015(4):66-66.
[9]周廣藝,彭金定.順攝抑制和倒攝抑制:認知心理學語言遺忘機制闡釋[J].求索,2014(6):90-93.
[10]Wessells M G,何三寧.遺忘的機制是什么[J].青海師專學報,1987(04):61-70.
[11]段婷婷.情緒記憶的海馬突觸可塑性機制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
[12]吳福元.關于遺忘曲線問題[J].心理科學通訊,1965(01):31-32+68.
[13]況志軍,李正凡,陳金杰,等.校園一卡通的研究與分析[J].江西科學,2005(03):63-65+72.
[14]郭延斌.高校校園“一卡通”勢在必行[J].科技信息,2008(17): 390-391.
[15]2017年中國一卡通行業市場狀況與發展前景分析[EB/OL].中國產業信息網,2017-05-11.
[16]2019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Z].中華人民教育部,2019-06-17.
[17]李檬.防物品遺失衣褲口袋:中國,CN201220167397.X[P].2012-11-21.
[18]黃奇志.防止口袋內物品滑落的衣服:中國,CN200920172107.9[P].2010-2-17.
[19]陳進育.卡片型遺失、防盜警報裝置:中國,CN98224897.0,1999.12.22[P].
[20]李思毅.一種物品防丟失追蹤裝置:中國,CN201721599385.3[P].2018-06-22.
[21]梁晨,董子千,劉盛堂,等.一種尋物防丟方法及系統:中國,CN201610375315.3[P].2016-11-02.
[22]徐勁松,盧曉春,邊玉敬.基于UWB的室內定位系統設計與仿真[C].2009全國時間頻率學術會議論文集,2009.
[23]楊亞靜.室外UWB精確定位系統的研究與實現[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5.
[24]張魯川,董磊.淺析UWB定位技術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9):285-285.
[25]肖超.基于無線信號的室內定位方法綜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12):62-62.
[26]蔣偉民,畢紅軍.五種主流近距離無線技術比較[J].科技資訊,2007(02):2-2.
[27]程寶洪.無線寬帶技術的互補與競爭[J].世界電子元器件,2005(11):44-44.
[28]李威,葉焱,謝晉雄,等.UWB高精度室內定位系統及實現[J].數據通信,2018,186(05):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