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
有一對夫妻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規律的作息、克制的飲食,亦沒有抽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夫妻二人一直以為自己生活得十分健康。可一次體檢卻讓二人發現:他們竟被同一種腫瘤盯上!
這對夫妻同時患上的腫瘤正是腸癌。不可思議的是,二人連腫瘤生長的部位都幾乎相同,所幸發現及時,在醫生的幫助下,夫妻二人現已恢復了健康。可是夫妻二人同時患有同一種癌癥,并且,腫瘤的位置、大小和病情進展都十分相似,這究竟是巧合還是事出有因?
經過丁健華醫生的復盤,疑點主要集中在三個“一”后面。
“一”種飲食
當下,隨著健身潮流的興起,有一種所謂的“健康飲食”非常流行,很多人認為這種飲食方式能夠控制“三高”的數值、減小腰圍腹圍、快速瘦身和增肌減脂。但丁健華卻告訴我們,這種所謂的“健康飲食”其實并不健康,長期這樣進食將會為腸癌埋下極大的隱患。
這種飲食方式就是基本上不吃主食,同時增加肉類,尤其要增加蛋白質的食用量。然而,長期這樣飲食,無形中卻缺少了維護腸道健康的必需品——膳食纖維。而低膳食纖維飲食是腸道健康的殺手。膳食纖維是食物中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多糖類化合物的總稱,主要在腸道干擾糖、脂肪的吸收,它們在體內不產生熱量,營養價值也不高, 但是腸道中生長著千千萬萬的益生菌,若膳食纖維攝入充足,則有助于腸道菌群的平衡,更益于腸道健康。已有研究表明膳食纖維對于結腸癌具有明確的保護作用,可以預防結腸癌。同時,膳食纖維還能通過腸道菌群的作用幫助人體代謝脂肪,起到減肥的作用。
說到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各類瓜果蔬菜,那么,大家所認為的高膳食纖維食物是否正確呢?非也。膳食纖維含量最高的是卷心菜,但是數值也就只有1%。其他蔬果更不用說了,白菜、西紅柿、黃瓜等食物,其膳食纖維含量連1%都還不到。
而我們正常人體一天需要攝入25克至30克的膳食纖維,換算到蔬菜中,以大白菜為例,每天需要攝入至少3千克大白菜才能滿足所需的膳食纖維,這是常人根本無法做到的。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正是這種所謂的“健康飲食”中進食量極少的米飯、花卷、饅頭、烙餅等主食卻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相比瓜果蔬菜的膳食纖維含量要高出許多。以饅頭為例,100克的饅頭中就含有1.5克的膳食纖維。另外,專家告訴我們,粗糧和雜糧中的膳食纖維含量更加豐富,一日三餐應適量添加雜糧和粗糧。
丁健華把生活中常見的食物按膳食纖維含量從高到低排序,結果如下圖所示:
上圖中的食物按照膳食纖維的類型來分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溶性膳食纖維,另一類是不可溶膳食纖維,這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可溶膳食纖維可加快腸道蠕動,促進排便,韭菜、芹菜、茼蒿、大白菜、小白菜等均富含不可溶膳食纖維。不可溶膳食纖維對腸道功能有要求,有些人吃多了容易引起脹氣、反酸、燒心,故腸道弱、腸道蠕動差的人不可過多地攝入不可溶膳食纖維。
所以,專家提倡每天的飲食一定要均衡,您在多吃蔬菜水果的同時,主食也一定要吃,再加上一些肉類、蛋白質,身體才能更健康。
“一”類食品
這對夫妻喜歡去超市直接買加工好的熟食和半成品,比如速凍餃子、包子和雞肉,他們覺得這樣既減少了主食的攝入量,保證了營養,而且方便快捷,省時省力。
但是專家告訴我們,這類加工肉制品、半成品、熟食等往往含鹽較多。食鹽攝取過多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首先是會傷害骨骼,這種對骨骼的傷害其實是間接產生的,因為當人體攝取了太多的鹽分時會感到口渴,繼而大量飲水,這就容易引發體內鈉離子的排出和鈣元素的減少,從而出現骨骼問題。其次是小便增多,這與口渴多飲無關,而是過多的食鹽會刺激肝臟和腎臟不停地工作,馬不停蹄地想要將體內多余的鹽分通過尿液排出體外,這樣就會讓我們的尿量增加。第三是會導致血壓升高,這是因為一旦鹽分攝入過量,多余的鈉離子就會進入我們的血液,促使血壓升高。最后,鹽分攝取過多還有可能對我們的神經系統產生影響,導致反應遲鈍、肌肉張力增加、顫抖、運動失調等異常。
此外,這些肉類的熟食和半熟品還可能含有亞硝酸鹽等防腐劑,容易對腸道產生不利影響,不建議長期大量食用。亞硝酸鹽可與肉品中的肌紅素結合而穩定存在,所以常在食品加工業被添加在香腸和臘肉中作為保色劑,以維持良好外觀;另外,它可以防止肉毒梭狀芽孢桿菌的產生,提高食用肉制品的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亞硝酸鹽本身并不致癌,但在烹調或其他條件下,肉品內的亞硝酸鹽可與氨基酸發生反應,生成有強致癌性的亞硝胺,極易誘發食管癌和胃癌。2017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正式將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列入2A類致癌物清單。
因此,大家切不可食用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含量過高的腌制肉制品、泡菜及變質的蔬菜,預防癌癥,更要避免中毒。
“一”個字:“快”
丁健華告訴我們,諱疾忌醫的人大有人在,在他們的腸癌發生之前,許多人都會出現腸道息肉,腸道息肉一般不會產生任何癥狀,即使有癥狀,也只是腹部飽脹、腹部隱痛、乏力、消化不良、堵塞感、大便形狀改變等輕微不適,所以極易被忽視,但它卻是腸癌的最前期,等到癥狀開始逐漸顯現時,癌變有很大的可能性已經發生,所以腸癌的發展往往比想象中更快。
腸道息肉的發生卻與飯后過快躺下休息密切相關。一旦飽餐后過快平躺或半躺,胃內容物便容易向食管反流,久而久之便容易形成反流性食管炎,炎性物質又可通過食物從上消化道游走至下消化道,在炎癥的反復刺激下,腸道內便很容易產生炎性息肉。
不同部位的息肉癌變的發生率也各不相同,腸癌在腸道末端發生率更高,稍有拖延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很多患者因此喪失肛門功能,要依靠糞袋排便,對生活質量造成很大影響。所以專家提醒,40歲之后一定要定期進行胃腸鏡檢查,最好一年或一年半一次,出現可疑癥狀應盡快就醫。
專家介紹
丁健華:主任醫師、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肛腸外科、全軍肛腸病專病中心主任,2017首都十大杰出青年醫師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