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洪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綜合能源工程及技術經濟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壽波今年已是89歲的高齡,但寶刀依然不老,耄耋之年還忙碌在科研一線。回首人生,每當接受新的任務,徐老也會感到有壓力,但最后,他總能交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答卷。徐老的家鄉是紹興,“紹興師爺”的膽大心細可謂天下聞名,對此,徐老直言不諱:“膽大心細,這些我都繼承了。我有過壓力,但是從來不怕。”事實確實如此,為了中國的科學事業,徐老始終站在風口浪尖,這一站,就是近半個世紀。徐老的高壽,和他的淡泊明志、性格堅韌、樂觀豁達等有著一定的關系。
當了院士后立身更加要正
2001年11月,徐老被評選為院士,從此,他更嚴格地要求自己,并感到自己的學術之路有了更高的目標。在工作中,他嚴格自律,嚴謹待人;在科研道路上,他多次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曾有一段時間,有個別人在當上院士后,在非專業領域也充當了“權威”,結果不但沒有發揮作用,還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徐老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認為,“當了院士后立身更加要正”。在為院士候選人投票時,他嚴格自律,絲毫不怕得罪人:“院士評選絕不能‘走關系‘講情面,把關必須從嚴,要對得起院士這個稱號。”
他也曾得到很多獎勵,但早年的獎勵大多只是精神上的,沒有獎金;擔任各種學術兼職也只是指導工作,沒有什么錢。對此,他沒有任何怨言,在他眼里,錢只是個數字,掙到的錢只要能滿足生活需要即可。他常對弟子和家人說:“要看清前途,看淡‘錢途!”生活中的他衣著簡樸,只要干凈就行;飲食也不講究,只要衛生就可以。除了購買日用品和專業書籍外,他把錢都用在自己奮斗了一輩子的科研事業上。徐老感懷國家對自己的栽培,樂意幫助有困難的人。在汶川大地震中,他一次性捐出5000元作為特殊黨費,用于抗震救災,即便如此,他仍覺得自己所盡之力十分微薄。
有人叫我“錢糧師爺”
20世紀六十年代,徐老接受了一項有關合理利用重油的研究任務。當時,國內將大慶石油提煉后剩下的重油全部丟棄,不僅浪費了資源,還污染了環境。為此,國家號召各行各業都使用重油。但徐老認為:所有行業都使用重油是不可取的,因為中國不具有如此龐大的重油資源。為了解重油用在哪些行業合適、用多少才合理等問題,徐老在1963—1964年間先后到東北和西南地區各行各業進行調查。他建立了一個公式,利用這個公式,可以輕松判定重油用在哪里合適,哪里不合適。
根據研究,徐老還提出:在二十多種重油用途中,將其作為石油化工原料使用最合理,電廠使用重油最浪費。這個結論為當時確定我國發展石油化工的科技路線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由于徐老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能源,“有人叫我‘錢糧師爺……我很榮幸自己能夠以‘錢糧師爺的身份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徐老笑著說。
做學問最要緊的事是勤思考
徐老愛趕“時髦”,耄耋之年的他能熟練地操作電腦,使用各種編輯、上網等軟件,當然,這些都源自于他的學習。他常對學生們說:“做學問最要緊的事是勤思考。”在他看來,學問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可以做,因為做學問的“工具”是腦子,而這個“工具”又是隨身攜帶的,走到哪里帶到哪里,而且越用越靈活。他還喜歡參加各種學術會議,這個習慣是他在留蘇期間養成的。蘇聯導師告訴他:要想在學問上產生新思想,就要和別人多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徐老不僅學習專業知識,還關注其他領域的知識。他認為,在當今社會,各個學科并不是獨立的,而是彼此之間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因此,他經常閱讀最新學科的文獻資料,掌握最新出版物的信息,學習各科最前沿的理論,不僅知道能源行業、管理科學、經濟學科,還知道數學、化學、物理等各種行業的新觀點、新動向。“怎樣才能弘揚科學精神?要努力學習,學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學習事物的客觀規律,才不會去做不符合客觀規律的事情,也就是不要做‘科盲。”徐老說。
人生的軌跡像一條波動的曲線
每當回憶起往事,徐老總是感恩于那些賞識自己的人,也感恩于那些給自己提供機會的人。從1962年起草的《“技術經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一直到新時期從事的新事業,徐老一直認為自己要比別人幸運得多。在那些日子里,他以樂觀、平和的心態,安然渡過了人生一次又一次的低谷。“人生的軌跡像一條波動的曲線,有起有伏,有高峰、有低谷。在高峰期要戒驕戒躁,謹慎處事,不要忘乎所以,要多思考前進中的困難。在低谷期,不要無所作為,要努力行事,多看前進中的光明。無論是高峰期或低谷期,都要保持樂觀的心態。人生中一帆風順的道路是很少的。”徐老如是說。
有時遇到不順心的事,他就勸慰自己不要生氣。他的樂觀精神極富感染力,也贏得同事、下屬的一致好感。可以說,樂觀不僅是徐老的生活態度,也是他保持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
兒孫自有兒孫福
1969年11月,徐老與同鄉周愛珍再婚。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許下了牽手共度一生的誓言。婚后由于工作原因,兩人分居11年,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因徐老在綜合能源及技術經濟學上作出杰出貢獻,才由國家出面特批解決了周愛珍的北京戶口和工作的問題。為了彌補早年分居的缺憾,也為了照顧徐老,周愛珍提前辦理了退休,照顧徐老的衣食住行,成了徐老的堅強后盾。
對于子女們的生活,徐老從不操心,“兒孫自有兒孫福”。即便他們遇到難題,他也只是向他們提出合理建議,但絕不強求。就在這種溫馨的環境下,徐老安度著他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