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1951年工傷保險在我國出現至今,我國工傷保險制度已經基本建立。工傷保險制度為廣大勞動者的生存權益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但是其與現代信息化、經濟改革、社會人口和快速的工業化進程等的高度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目前我國還遠未達到全體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本文就目前我國的從業現狀、工傷的參保狀況,結合自己在實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情況和體會,對未來實現所有從業人員全民參加工傷保險進行了設想,以期與同行的各位前輩共同探索更加適合我國國情的工傷保險參保方式。
關鍵詞 工傷保險 所有從業人員 全民參保
作者簡介:王蓓,淄博市社會保險事業中心。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140
工傷保險制度是國家和社會對于在生產和工作中遭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及其親屬提供醫療救治、經濟補償、生活保障、職業康復等一系列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工傷保險制度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傷保險制度直接關系著每一個勞動人民的切身利益。工傷保險制度的建立,避免了勞企雙方的對立,緩解了社會矛盾,保護了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生存權益,給社會的穩定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增加和工業技術的發展。工傷保險制度的建立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工傷保險制度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國家發展進程中極為重要的保障制度。因此,未來實現全民參加工傷保險對個人、對企業、對國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業人員是指在單位工作并且取得工資或者其他形式勞動報酬的全部人員。主要包括單位的在崗職工,再就業的離退休人員,民辦教師,單位聘用的外籍人員和港澳臺人員,領取補貼的兼職人員,直接支付工資的勞務工以及個體從業人員,農村從業人員和非正規從業人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從業人員的種類也不斷的增加和變化,更加多樣的就業形式不斷出現。而我國目前參加工傷保險的前提是用人單位和職工之間必須要存在著勞動關系。這就把從業人員里面存在著雇傭關系的勞動者和自營收入者排除在外。根據國情,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加之二胎的全面放開,使得一個家庭中除兒童外,幾乎所有的勞動力都處于從業狀態。截止到2019年年底,我國的從業人數就已經達到了7.74億,而工傷保險的參保人數卻僅僅為2.54億,工傷保險的參保率十分低,特別是農民工,其參保率僅僅為29%。近百分之七十的從業人員都沒有參加工傷保險,更沒有工傷保險制度來保駕護航,這使廣大從業人員的生存權益直接受到了損害,直接降低了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并且不斷地累積著巨大的社會風險和社會矛盾。工傷保險的目的是為了讓被保險人有能力再就業,使其恢復獲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力,維護社會的穩定、持續發展。
因此,未來實現全民參加工傷保險應將成為我國現階段新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加強立法,提高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增強其法律地位,加強監督和處罰
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經歷了一個由國家統一管理到單位獨自管理再由國家統一管理的“曲折”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工傷保險的參保依據還主要僅僅是《工傷保險條例》和《社會保險法》及其它一些相關的文件。《社會保險法》的立法層級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一些條例、規章及法令等,因此其強制性也相對比較差,沒有什么較強的影響力,從而導致監督和處罰的力度都不夠。單位和職工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的勞動者有些都自愿棄保或是協議棄保,那么存在著雇傭關系的勞動者和自營收入者更談不上參加工傷保險了。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發展歷史不長,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對于工傷保險制度仍不甚了解。從單位和雇主方面看,甚至很多的企業和雇主依舊不看中對勞動者的保護,不在意勞動者的生存權益,不了解工傷保險制度,更談不上為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從勞動者方面看,我國從業人員中存在著雇傭關系的勞動者和自營收入者占絕大多數比例,其流動性很強,很少有人關注工傷保險或者是主動去了解工傷保險,甚至在發生了工傷時很多勞動者也誤認為自己是意外受傷,沒有用工傷保險來保護自己的意識。即使勞動者知道自己是受到了工傷傷害,但其也不知道應該去哪兒申請工傷,怎么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要想實現全民參加工傷保險一定要有強大的法律、法規來支持,所以未來應當盡快實現工傷保險的獨立立法,出臺《工傷保險法》,提升工傷保險的法律地位,從法律層面上把所有從業人員納入參保對象的范圍。有了強大的法律來作后盾,工傷保險制度的強制性才能得到更好地體現,監督才會更加有效地發揮,處罰才能更加得力,企業和職工才會真正重視起工傷保險,意識到工傷保險對于一個家庭的重要性,意識到參加工傷保險的必要性,從而逐步實現全民參加工傷保險。
(二)設計符合我國國情的工傷保險參保方式和費率
我國人口眾多,用工形式比較復雜,應該針對我國從業人員種類的多樣性和不斷變化的靈活性,定期的進行行業風險性評估核查,制定行業風險手冊,根據行業風險系數、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定適合各種種類從業人員的參保方式和參保費率。用人單位和職工之間存在著勞動關系的依舊繼續沿用現有的參保方式和費率。存在雇傭關系的勞動者或者自營收入者因其不固定性和流動性,可以允許其先單獨參加工傷保險,實行行業費率與人員費率相結合的綜合費率。目前像建筑業參加工傷保險,建筑業按工程項目的總造價單獨參加工傷保險,但是建筑業發生工傷的概率非常高,且又只參加了工傷保險,繳納的費用和實際得到補償相差太多,收不抵支,跟單位正常繳納五險的職工比較其繳費少得到的補償卻一樣,這樣對繳納五險的單位和職工不公平,容易造成社會的不和諧。再例如:退休后再次就業的從業人員,他們年齡大多數都在60歲以上,勞動能力已經開始逐漸衰退,工傷發生的風險不斷增高,因為其已經退休不再參加任何保險,所有增加了用工單位和個人的風險。非全日制用工發生工傷、大學生實習受傷,活動志愿者活動受傷,靈活就業者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傷害等更多多樣的用工形式而發生的工傷都使得全民參加工傷保險變得尤為重要,使全民參加工傷保險變得更加迫切。因此可以按這些從業人員其單位所在行業的行業費率加上此類從業人員的人員費率實行綜合費率單獨參加工傷保險,逐步發展成熟從而實現全民參加工傷保險,提高所有從業人員的積極性,保障所有從業人員的生存權益。
(三)實現全國聯網,實行實名制管理模式
目前,公共就業信息服務系統已經實現了省級聯網且與工商系統實現了數據共享,工傷保險系統也應早日實現與公共就業信息服務系統的數據共享。只要是從業人員處于就業狀態就應該參加工傷保險,并且進行實名制登記管理,使工傷保障與就業同步。未來社保的征繳工作全部移交給稅務后,工傷保險的征繳可以與勞動者的工資掛鉤,即只要是從業人員領取工資,就可以在稅務客戶端進行實名制繳納工傷保險,真正全面實現了有工資就有工傷保險來保障。發生工傷后,單位或者個人可以通過稅務客戶端的工傷參保入口直接提交工傷認定申請,醫療費直接聯網審核,出院時,有工傷認定書標志的職工的醫療費直接結算,還未下達工傷認定書的職工的醫療費先由醫保結算,待工傷認定后,由工傷保險基金將醫保支出部分直接劃入醫保專戶,個人負擔部分直接打入參保人的社保卡。這樣既減輕了單位墊付醫療費的負擔,又使工傷職工有了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的雙重保障,還減少了單位和個人之間為了醫療費互相扯皮的現象,這樣使得工傷職工可以安心治療早日回歸到工作崗位上去。真正做到了不讓工傷職工帶傷多跑腿,讓單位安心于生產。社保機構還可以實時進行監控管理,讓工傷保險跑在了最前列。另外實行實名制管理還可以有效的避免參保對象重復參加工傷保險和防范不法分子騙取工傷保險基金。例如非全日制用工,一個人可能同時在幾個單位兼職,那么實行實名制管理之后其只需要繳納一份工傷保險即可。再如建筑業參保,建筑公司全國各地都有工程,因為其按項目參保不具體到個人名單,所以如果發生了工傷可能會出現在甲地的參保項目申報待遇后又在乙地的參保項目再次為同一人申報工傷待遇,重復報銷,造成工傷保險基金的流失。因此,盡快實現全國聯網,實行實名制管理參加工傷保險是推動盡快實現全民參加工傷保險的關鍵之所在。
(四)加強宣傳,加大宣傳力度,使所有從業人員都認識工傷保險,了解工傷保險
目前工傷保險的宣傳不到位,力度不大。對于企業而言,保險費率的設計沒有與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況直接掛鉤,從而導致企業過分地依賴工傷保險的賠償,不愿意投入工傷預防成本,從而忽視了對職工的安全生產宣傳和管理,影響了企業做好工傷預防工作的積極性。對于從業人員而言,獲取工傷保險知識的途徑很少,對國家的工傷保險制度不了解,因此意識不到發生工傷后給個人和家庭所帶來的危害,從而導致其忽略了保護自身生存權益的權利。未來經辦機構應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工傷預防費最大限度的激發參保企業來改善其安全狀況,加強對職工的宣傳和管理力度,降低傷亡事故和職業病發生的頻繁性,幫助企業建立工傷預防機制,促進企業注重安全生產,增強企業對工傷預防的積極性。未來可以定期的走入企業和走進社區甚至走上街頭,深入到生產的第一線和千家萬戶去,把工傷保險知識帶給所有從業人員,也把他們的真實想法帶回來,讓工傷保險更加貼近每一位勞動者。工傷保險的宣傳工作,不應僅僅只局限于宣傳材料,還可以錄制專題片,在電視臺、機場、車站等人群眾多的公共場所進行循環播放,讓每一個人都深入了解到工傷保險制度,認識到工傷保險制度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意識到參加工傷保險對每一個人的重要性。
工傷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每一位勞動者的生命健康、關系到勞動市場的穩定發展、關系到和諧社會的建設。我國是第一人口大國,加之二胎的全面放開,盡快實現所有從業人員全民參加工傷保險,對于社會的穩定與進步和國家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人專業知識有限,僅僅通過自己平時的工作體會暢想了一下未來工傷保險全民參保的參保形式,希望未來工傷保險制度可以為每一個家庭和每一位從業人員保駕護航。使每一位從業人員都不再因工傷傷害而致貧返貧,使工傷保險制度真正成為個人、企業、國家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