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
中小學的作文訓練往往是以記敘文為主的。所謂記敘文,就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很多老師為了培養同學們的寫作能力,常常會要求或是建議大家寫寫日記、周記,以及隨筆等,這些也大都屬于記敘文的范疇。也許有的同學對日記、周記之類的感到索然寡味,因為他們覺得每天的生活單調平凡,記錄下來也像是“流水賬”一樣,很難有什么創意。
其實,如果你日常對平淡的生活有所“留心”,即便是“流水賬”式的敘述也會是不同尋常的。不信,就來讀讀下面這篇題為《母親》的短文吧——
當你1歲的時候,她喂你吃奶并給你洗澡,而作為報答,你整晚地哭著。當你3歲的時候,她憐愛地為你做菜,而作為報答,你把一盤她做的菜扔在地上。當你4歲的時候,她給你買下彩色筆,而作為報答,你涂了滿墻的抽象畫。當你5歲的時候,她給你買下既漂亮又貴的衣服,而作為報答,你穿著它到泥坑里玩耍。當你7歲的時候,她給你買了球,而作為報答,你用球打破了鄰居家的玻璃……當你13歲的時候,她建議你去把頭發剪了,而你說她不懂什么是現在的時髦發型。當你15歲的時候,她下班回家想擁抱你一下,而作為報答,你轉身進屋把門插上了。當你18歲的時候,她為你高中畢業感動得流下眼淚,而你跟朋友在外聚會到天亮。當你20歲的時候,她問你“整天去哪兒”,而你回答:我不想和您一樣。當你23歲的時候,她給你買家具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對朋友說她買的家具真糟糕。當你30歲的時候,她對怎樣照顧小孩提出勸告,而你對她說:媽,時代不同了。當你40歲的時候,她給你打電話,說親戚過生日,而你回答:媽,我很忙沒時間。當你50歲的時候,她常患病,需要你的看護,而你卻在家讀一本關于父母在孩子家寄身的書。終于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從來沒做過的事,它們像榔頭痛擊著你的心……
這篇文章截取了孩子與母親生活中的片段,在記錄孩子一年年成長的歷程中,更凸顯了母愛的真切與恒久。盡管敘述的事件都簡單、瑣碎,但讀來卻依然是韻味悠長、打動人心的。而本文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獨特的“流水賬”似的結構方式。所以,要想把平淡的生活敘述得別有意趣,你也不妨在文章的結構形式上用一點心思。
例如:
隨筆式——一般說來,隨筆(或稱小品文)是練習寫作、積累寫作經驗的一種有效的文章體裁,因為它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既可以抒發情感,也可以敘述故事,還可以發表評論。對于培養寫作習慣、增長作文能力,隨筆這種形式是一種較容易模仿與借鑒的文體。一件小事、一點感悟、一縷思緒、一段心曲,都可以信手拈來,演繹成文。而且不需長篇大論,也不必多么透徹深刻,就如同武林高手相互切磋技藝,用不著盡展功力,只要“點到即止”。
寓言式——將某個事物擬人化,用第一人稱來表達自己的思考、看法、情緒和感悟,或是編織一個故事來闡述某種教訓或哲理。你也許看過《獅子王》《海底總動員》《蟻哥正傳》之類的卡通片,那些動物通過擬人化的處理,就有了與人類相通的思考與情感,也就更容易使人們受到感染。其實,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可以采用擬人的方法,無論敘述故事,還是發表議論,都比較靈活,而且可以做到形象、生動而深刻。
片段組合式——截取生活的片段或事件巧妙組合,從多個側面或角度來揭示文章的主題。這種形式也許并不鮮見,因為有些同學在描寫校園生活的作文中,曾經嘗試過以春、夏、秋、冬或不同事件、不同人物為片段,來反映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
事實上,還有許多結構方式是我們在作文時可以嘗試的。比如蒙太奇式——就是將不同的場景、事件概括凝縮為一個個特寫鏡頭的描述,從而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來揭示主題。還有多幕劇式——以劇本的形式敘寫故事,將獨特的想象,富有感染力的內容融入簡約緊湊的結構當中,別具特色地表達主題。此外還可以有書信式、日記式、對話式、采訪式、辯論式等等。應該說,只要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還有很多新鮮的形式是可以創造出來的。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無論形式怎樣新穎,目的都應該是為了更好、更準確、更生動、更深刻地表達文章的主題。如果只是追求形式的新奇,而忽視了內容的豐富完整,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