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中美戰略競爭,在可預見的未來將變得越來越激烈,但兩國關系是否注定滑向新冷戰,并不取決于特朗普政府單方面的意愿。
在中美雙邊關系中,目前的美國幾乎是以惡化關系的單一行為來凸顯存在感。
如果考慮到中美相互關閉領事館,以及近期包括蓬佩奧在內的美方官員,就對華外交發表的一系列冷戰式講話,很難不感覺到中美關系在螺旋式下滑。唯一的疑惑是,這種下滑是否會直接滑向新冷戰。
新冷戰山腳下
“我們已經站在一場冷戰的山腳下”,這是基辛格去年11月對中美關系所作的判斷。那時,中美矛盾的主要焦點還是經貿問題,以及中美經濟、科技脫鉤的可能性。但從當時特朗普政府對華外交操作手法來看,已經開始出現較為明顯的想打新冷戰的苗頭。
新冠危機是國際政治變化的加速器,這一點在中美關系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美國疫情惡化之后,特朗普政府對華態度急轉直下,新冷戰的“圖像”變得更為清晰。
中美關系目前的現狀,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第一,這里面有人為的因素,即特朗普政府故意惡化雙邊關系。第二,中美關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即日益凸顯的戰略競爭特性。沒有特朗普政府的“人為操作”,中美戰略競爭不會演變成像是在打新冷戰;而沒有戰略競爭的政治土壤,“人為操作”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
如果說基辛格當時的判斷是“站在冷戰的山腳下”,那么如今的狀態可以說是,特朗普正帶著美國往冷戰的山頂爬。
“人為因素”最直接的證據,是特朗普政府出于選舉需要“打中國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7月23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隨著美國新冠疫情的惡化,包括特朗普的女婿兼顧問庫什納在內的白宮高官認為,能凝聚特朗普政治基本盤的唯一方式就是攻擊中國。美國前海軍上將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8月1日在彭博社撰文稱,特朗普政府已經明確認定,從現在起到11月的大選,中國將是一個能帶來好運的百寶箱。
是不是百寶箱不好說,但特朗普此番操作的邏輯,是清晰可見的。這個邏輯背后的驅動因素,是中美戰略競爭的態勢。這種態勢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實力的快速崛起,以及美國對中國認知的變化。
奧巴馬政府后期,美國已經開啟了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但那時的競爭,美國還保持著“體面”,沒有無下限地惡化美中關系。如今特朗普政府能營造出新冷戰氛圍,包括但不限于白宮的美方對華認知的變化,起到了更為關鍵的作用。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今年4月的民調數據,2017年特朗普初入白宮時,美國人對中國持正面與負面看法的比例基本相當,分別是44%和47%。而在2020年,持負面看法的比例增加到66%,持正面看法的降為26%。兩個比例都創下了2005年以來的歷史紀錄。如果以黨派傾向為界,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共和黨占比72%,但民主黨的比例也有62%。根據這項調查,美國人把中國的實力與影響力視為最大威脅的比例竟然高達62%。
美國民意對華態度的變化,與特朗普政府的刻意操弄直接相關。但同時也應注意到,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以及美國戰略界,對華認知也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7月中旬,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長達80頁的“政黨綱領”(Party Platform)。這份文件意在為今年8月民主黨全國大會上,拜登在內政外交上的競選綱領定調。讀了文件中關于對華政策的部分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即民主黨對華認知在“特朗普化”。比如,不僅在政策上強調要對華強硬,而且在敘述上把“中國”與“中共”區分開。
美國戰略界對華外交的反思始于奧巴馬政府時期。雖然當時較為主流的觀點,是主張與中國展開戰略競爭,但認為應該通過打新冷戰的方式來競爭,還是非常邊緣的聲音。而特朗普入主白宮以后一系列冷戰式操作,就像是大V直播帶貨,提升了中美戰略競爭中新冷戰的“品牌”。曾經創造了“中美國”(Chinamerica)這個詞匯的美國哈佛大學學者尼爾·弗格森,在最近的文章也改口了,開始擔憂中美正在滑向新冷戰。
選擇而非事實
但是,新冷戰的論述在目前的美國“暢銷”,與中美新冷戰是否已成事實,不能完全劃等號。如前文所述,目前的情況確切地說,是特朗普政府在帶領美國向冷戰的山頂爬,但中國并沒有想著要與美國來一場“決戰紫禁之巔”。
毫無疑問,中美戰略競爭正在,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將變得越來越激烈,但兩國關系是否注定滑向新冷戰,并不取決于特朗普政府單方面的意愿。中國如何回應,以及世界其他主要大國的態度,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無論你們是否喜歡,歷史站在我們這一邊。我們終將埋葬你們!”這是1956年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對西方國家駐莫斯科的大使們說的話。這話可以說是當年美蘇冷戰的經典解釋:第一,在態度上針尖對麥芒,既有挑戰方也有應戰方;第二,意識形態上“你死我活”,雙方沒有調和的余地,一方的存在即意味著另一方面的消失。而這兩點,在目前的中美關系中都不存在,只是特朗普政府單方面地希望朝那個方向引。
對于美方高官高調的冷戰式話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回應說,美方一些人出于意識形態偏見,不遺余力把中國渲染成對手甚至敵人。“中國無意挑戰或取代美國,無意與美全面對抗。我們關心的是提高本國人民的福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對美政策沒有變化,愿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發展合作共贏的中美關系。”事實上,截至目前中國官方的表態,沒有任何“配合”新冷戰的意思。
西班牙政治家、北約前秘書長哈維爾·索拉納今年6月撰文稱,刻意制造的冷戰警鐘,是在用絕對主義掩蓋現實主義,把選擇當作了事實。“美中兩國會是競爭性超級大國,但它們不一定重演美蘇當年的冷戰。”
他認為,像其他任何大國一樣,中國會尋求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全球環境,也會尋求邊界之外的某些群體的支持,但中國沒有試圖以自己的模板來塑造其他國家,而那些都是當年美蘇常干的事。
摘編自《南風窗》 202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