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萌
花了很多力氣的女明星稿子終于弄出來了。朋友問怎么評價她,我想也沒想說,瘋癲且熱烈。聊是真聊得好,作也是真的作。聊了七個多小時,前后折騰了快三個月,成稿之后的一系列操作更讓人窒息。
采訪之前,周圍人無一不說“祝你好運”,眼神中帶著同情,仿佛我將踏上的不是采訪現場,而是戰場或刑場。我帶著多年經驗筑成的自信,心想都還沒采呢,干嘛給人家下判斷呢。見過形形色色的演員、歌手之后,我已經學會了淡定面對他們所遭受的風評。人在漩渦中,只有走到暴風眼,才能看到漩渦之中的平靜之處到底什么樣。
我們的三次見面堪稱完美。第一次在酒店餐廳一間只坐得下五六人的包間中,桌上擺著好吃的鐵板牛肉、炸蝦、煮熟的三文魚和一瓶溫熱的清酒。我本因采訪地點難以專注而耿耿于懷,但隨著話題的展開,難受逐漸散去。聊天內容并未因牛肉的鮮嫩和炸蝦的酥脆流于享受,反倒在酒精的作用下激發了更深層意識的坦露。

2020年第29期封面報道《伊能靜公主在領地》
在一次次碰杯中賓主盡歡,我越發驚訝于對方心境的幽微,盡管她每講完一段都會說一句“這個你不要寫”。記者的幸運有時在此,在特定景況下挖到了所謂寶藏,與諾言相伴,成為相守一生的約定。在這樣的講述下,對方的形象越發明顯,她本就是熱烈的人,而諸如“我才不是一個膚淺的人”或“你們真的不懂我的深刻”之類的表述,在聊完存在主義、馬爾克斯和中國當代文學后顯得格外有說服力。
那時的她神采飛揚,容光煥發,不只是因為年過50仍緊致的皮膚、瘦削的身材與炯炯目光,更有口碑反轉后的昂揚與狂喜。此前她銷聲匿跡多年,再之前,圍繞她的詞語不算友好。
采訪結束后的一周,她因一期談話節目被罵上熱搜,黑歷史被網友一層層扒出來。時隔多年,她依然沒習慣沉默是金,錄了一段視頻回應。可視頻又漏洞百出,讓她在熱搜上又多掛了幾天。我們本能地避開了這一段時間。后來又接到了對方團隊的電話,希望再聊一次。等真正見面,已經過了一月有余。
依然盛意拳拳,聊天坦蕩真誠。盡管有些辨白邏輯上不一定成立,但這一切建立在我們平等且私密的交流之中。她依然不忘提醒我,“這個那個你別寫。”第二次采訪,我們聊了四個多小時,直到彼此暫時無話可說。
如此豐富的采訪內容讓寫稿成為十分艱難的事情,錄音一共96頁,快十萬字。哪怕剔除答應了不寫的部分、明顯自辯的部分、傷人傷己的部分,剩下的仍是散亂無章。在等待第三次采訪的一個月里,我看完了她提到的書和她寫的書,面對文字時,她更加真實。比起鏡頭與談話,書寫更容易讓她卸下防備。她一本書中的后記,我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甚至大聲朗讀出來。這是她迄今為止最直白且深刻的自我剖析。從那篇文章來看,她的人生到目前為止,恒常且穩定地統一,一定要形容,便是瘋癲且熱烈。

完稿后,這一點更加具象。我們關于稿件的溝通長達4天,包括做版的兩天、印刷那天和出刊當天。出于事實核查的需要,我將稿子發了過去,在對文字的你來我往后,終于告一段落。問題發生在圖片上,作為一本紀實類的新聞雜志,本刊向來沒有給采訪對象P圖的慣例,我們在三次見面中也并未提到圖片相關的信息。于是,當對方團隊看到已經印刷的封面時,因為與她平日放出的照片風格完全不同而暴跳如雷。長達兩天的溝通之后,這件事終于告一段落,但我已對稿件興致全無,連推送了都不想分享到朋友圈??删驮谒奶烨?,我還為自己完成了這篇稿子、沒有愧對幾次真誠交流而發自內心地感到喜悅。
這本該可以開啟另一個話題,關于最近上過熱搜的審稿、審圖等等內容。我當記者的七年,寫了大量的明星稿件,不斷面對這個問題。它時常比稿件本身讓我抓狂,需要消耗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成本,盡管大多數最終都妥善解決,但依然讓我與編輯疲憊不堪。
通常我能堅守雜志的原則,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娛樂產業近乎畸形的發展,這樣的堅持帶來的痛苦與折磨越來越大。有時我甚至絕望,因為不知道這樣的堅持還能維持多久,更清楚目前看來一切并沒有好轉的跡象。我們時常懷念十幾二十年前明星與媒體間的友好關系與直率坦蕩,對比之下,當下明星們的草木皆兵讓人莫名且無奈。
至少在這件事上,最終撐起了我搖搖欲墜信心的,是編輯部最后給我的一條短信:不換。對于四天內接了快一百個電話、用盡冷熱軟硬方式溝通、笑過哭過吼過罵過勸過的我,不只是一針強心劑,更是讓我見到了一抹榮光——一種閃耀至今不愿妥協的,長夜中仍不肯熄滅的光亮。
到現在,我仍然為七個小時的真誠詳談感到幸運且感激,并認為這是對一個記者最好的禮物,即使這件事所付出的代價實在超乎預料。言語上享受了瘋癲與熱烈后,我終于親身經歷了一番瘋癲與熱烈、勇敢與悲壯、全然與偏頗,讓一切在那篇稿子推出后了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