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俄羅斯媒體《觀點報》23 日報道稱,9 月 22 日在特維爾州舉行演習期間,俄羅斯空天軍一架最新型的蘇-35S戰斗機,意外用30毫米機炮開火擊落了一架同樣參與演習的蘇-30SM戰斗機。被擊落的戰機墜毀在距離特維爾州霍季洛沃機場45公里的一處森林中,機組人員成功彈射跳傘,著陸后被搜救人員找到,并送到了附近機場,并無大礙。
初步調查顯示,事故可能是一連串錯誤導致的。在起飛前,地勤人員并未檢查這架戰機的機炮彈藥倉是否還裝有實彈,而當時彈藥倉內正好還留有上次任務中裝填的實彈。這架蘇-35S戰斗機的飛行員在登機和發射前也未確認機炮是否有彈藥,在演習中模擬射擊,并且按下了機炮開火的扳機。如果這時候飛機沒有彈藥,機炮的搭載照相槍會拍下模擬擊中的目標,以證明在演習中成功擊落目標戰機。最終,被瞄準的蘇-30就這么倒霉地被擊落了。
總之,一連串的烏龍和大意導致了悲劇的發生。之后俄羅斯軍方并未第一時間披露此事,畢竟這是個聽起來很愚蠢的意外。我們都清楚,愚蠢的意外發生之前,會出現一系列細小錯誤的積累,所謂摩爾定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并非俄羅斯空天軍飛行員大哥們首次烏龍擊落自己的戰機,就在2017年4月26日,空天軍一架米格-31攔截機也在演習中墜毀,事故發生后,俄羅斯軍方也一直未披露事故原因,后來媒體才挖出這架飛機也是被自己人打下來的。當時俄羅斯的兩架米格-31攔截機正在進行實彈射擊項目,演練如何用遠程導彈攔截空中視距外目標,使用的武器是R-33空對空導彈。不過,這枚導彈沒有飛向30公里外的目標靶機,而是鎖定了近距離飛行的僚機,并且成功將其擊落。
這個事故聽起來并沒有剛剛發生的事件那么愚蠢,但其實也是一連串愚蠢失誤造成的嚴重后果。長機(注:編隊飛行中的帶隊飛機)發射導彈時,并未按照安全流程確認導彈航路上的空域已經凈空,而僚機飛行員正好就在導彈飛行的航路上,因此被導彈擊落。
詭異的是,R-33導彈是一款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需要發射平臺引導導彈飛向目標而不是自主鎖定。米格-31一直號稱是世界上第一款裝備相控陣雷達的攔截機,其配備的C-800被動相控陣雷達被認為是當時最先進的機載雷達,此前蘇聯甚至宣稱4架米格-31組成的攔截機編隊雷達效能堪比一架預警機,除了自己能發射導彈之外,還能計算和引導其他空中戰機執行攔截或者空中交戰任務。這部雷達所搭載的R-33導彈也號稱是當時蘇聯最強的遠程空對空武器,射程遠達120公里,被稱為空中預警機殺手,能在預警機護航戰機發射導彈前擊落預警機。
既然雷達如此先進,這枚導彈發射后又需要米格-31戰機上后座的雷達操作員持續操作引導,照說不會誤擊近處的僚機,畢竟這不是機器自己發瘋而是經過人工確認的操作。更何況僚機上還有敵我識別應答器,在雷達屏幕上應該被顯示為友軍而無法鎖定,就算是俄羅斯的敵我識別系統不靠譜,總不會連僚機也識別不了吧?還有一重保險是僚機上的電子戰系統,如果發現被C-800雷達用射擊引導模式持續鎖定也應該報警,僚機應該緊急呼叫長機取消發射,阻止悲劇發生。然而就是這么不靠譜,當時C-800雷達出了問題,把近處的僚機判斷為遠處的靶機,而敵我識別系統也并未正常工作,僚機的電子戰系統也未發揮作用。

俄羅斯蘇-35S戰斗機
更糟糕的是,就在同一年,俄羅斯軍方一架最新型的KA-52短吻鱷攻擊直升機,在演習區內發射武器擊中了演習觀察員和媒體的車輛,地面視頻顯示,現場有多名人員在卡車附近慌忙逃竄躲避。網絡有消息稱,該直升機無意中發射了兩枚S-8 型80毫米火箭彈,造成三名人員受傷、一輛卡車和兩輛越野車被炸飛。俄羅斯軍方否認了網絡上的說法,稱確實有直升機錯誤發射火箭炸毀了車輛,但現場并沒有人員傷亡,網絡傳言是尋隙滋事潑臟水。
盡管在全世界的軍事演習中,發生友軍誤擊事件是有可能的,畢竟實彈演習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現意外。然而像俄羅斯這種最新最高精尖的武器頻發誤傷友軍事件,在世界范圍內也非常罕見。
最新發生的這次事件中,蘇-35S是俄羅斯剛剛裝備部隊不久的最新型號,已經屬于四代半戰機的水平了,是五代機裝備前俄羅斯最先進的戰斗機。米格-31攔截機和KA-52攻擊直升機,也是俄羅斯同類武器中最頂尖的型號。能飛蘇-35、米格-31和KA-52的飛行員,都是經驗豐富且訓練成績優異的精英飛行員,然而從這幾起事故的發生過程來看,這些精英也低級錯誤不斷,可見這支軍隊訓練和管理水平實在有待提升。
其根本原因在于俄羅斯軍隊多年以來經費一直捉襟見肘,很多部隊甚至被迫自籌資金來緩解壓力。俄羅斯軍隊甚至推出了駕駛戰斗機的旅游項目,這些戰斗機還不是退役的老舊型號,包括蘇-27和米格-29在內的主力型號都能花錢乘坐,掏錢開個坦克坐個裝甲車更是不在話下。這些旅游項目都是在國防部默許下,光明正大對外營業。一些部隊還私下倒賣武器、油料和各種軍用物資,導致軍紀渙散、訓練水平低下,在演習中出現各種意外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