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唯嘉
摘 要 舊城保護是中國城市更新進程中的重要一環。受社會背景思想政策利益關系的影響,保護理念下的老城更新產生的城市肌理和建筑表現常受到原真性、公平 性等諸多質疑。為闡釋舊城保護更新中城市形態和社會背景的聯系,本文以建筑類型為起點,分析客觀背景對老城保護成果的實際影響。
關鍵詞 舊城保護;建筑類型;南京
引言
中國一直面臨著老城更新的重要議題。老城更新的方式以靠近歷史原真性為目標,又隨著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基于人民需求做出了不同的變化,產生了不同建筑類型。由于類型變異客觀存在,因此,有必要理解其對老城保護的影響,為進一步探討有效的舊城保護手段提供基礎。
1南京舊城更新過程
1.1 南京老城
南京老城南的傳統肌理原由大片中國傳統的合院建筑聚集而成。在土地私有制尚未發生改革前,城市的產權地塊劃分變化較小,建筑多為自主建造,傳統明清肌理得以保留。城市內部街道狹窄路網稀疏,功能用地混合。臨街放置商業建筑,面積小,且常與住宅建筑結合使用。
1.2 21世紀前的舊城更新
經歷改革開放前舊城的填平補齊發展后,改革開放,為應對城市人口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南京老城開始建設住宅小區,增加舊城容量。1980年南京市總體規劃中,老城區以改造為主,住宅建設成街成坊分片配套建設。同時,為回應南京“著名古都”的城市性質,貫徹國務院的批文精神,以劃定保護范圍的形式保護歷史建筑。南京市政府設立了沿河兩側街巷以外30m的秦淮風光帶重點保護區,要求盡可能保護古街巷格局。同時開展了《秦淮風光帶規劃設想》和《南京夫子廟文化商業中心規劃設計》規劃,恢復夫子廟傳統的商業中心地位,維護現有街巷格局和風貌,維持傳統建筑尺度和風格。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老城保護只注重保護區內風貌保護,在核心區外,則以24m的高度控制,保護城墻和景區的視線廊道。因此,夫子廟周邊新建了一批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單元式多層住宅小區。他們區別于夫子廟的傳統風貌,淡化明清風格,只進行傳統建筑符號上的呼應。
1.3 21世紀后的舊城更新
21世紀,一方面,老城內為解決住房和基礎設施問題推行住房貨幣化,新增了大量住宅小區。另一方面,城市更新建設的投資體制多元化,土地的經濟價值飛速上漲,大量高層新建,低密度的傳統肌理受到了威脅。迫于南京舊城改造的壓力和為了正確處理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南京市在21世紀以后開始了諸多嘗試。2000年完成的《中華門門東地區調查分析及傳統風貌保護與整治構想》和以商業開發為主的門東地區舊城改造規劃設計方案,結合整治、保護更新和考量控高的全面改造這三種模式,平衡保護與經濟開發的關系。2006《南京門東“南門老街”復興規劃》強調城市肌理的再造,利用建筑類型進行鑲牙式的肌理織補,以城市為單位保留市井生活的小歷史。2010年《南京老城南歷史城區保護規劃與城市設計》配合同年的《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以“整體保護、有機更新、政府主導、慎用市場”為方針,以院落為單位進行“小規模”“逐院式”“全譜式”的更新方式,指導傳統街區保護城市肌理的同時,由居住到商業娛樂的功能置換。可以看出,21世紀后的南京舊城更新,對保護對象和保護方式都有了更高的認知。保護對象由歷史建筑單體及其保護區擴展為攜帶歷史記憶的城市背景,保護方式也由內部維護尺度與意象外部控高轉變為對傳統合院類型的歸納和重組。
2舊城更新中的建筑類型
21世紀前,南京老城保護更新主要建設了夫子廟文化商業中心及周邊多層小區。21世紀后,為保護南京僅存的明清肌理,又主要建設了長樂渡中式別墅片區和老門東文化商業片區。四個片區建設時,受當時的保護理念和生活使用方式的影響,其中建筑類型具有不同的特征。這里根據明顯的功能差異,可分為住宅與商業兩類進行討論。
2.1 居住建筑類型
無論是21世紀前尚未涉及傳統民居類型保護所形成的多層住宅單元,還是21世紀后以院落原型重組轉譯的長樂渡中式別墅,其平面特征基本一致,基于相同的功能的使用組織室內空間,例如以走廊或餐廳為功能的核心,以流線上相對入口的距離進行動靜公私分區。傳統民居的平面原型已不復存在。舊城保護理念的變化主要作用在建筑類型的立面特征上。多層集合住宅產生的體量遠大于合院類型操作下的別墅類型。立面的劃分、立面的開后、傳統裝飾符號的多寡和細部的追求都有明顯的差別。
2.2 商業建筑類型
在夫子廟和老門東的商業建筑設計中,舊城保護理念的變化同樣作用在建筑類型的外在表達,夫子廟呈現了小尺度沿街排列的店鋪空間,老門東呈現合院單元的店鋪空間,均較住宅類型靠近傳統的建筑原型。且由于購物習慣的延續[2],商業建筑類型一直保持著大空間的平面特征和沿街面敞開的立面特征,對任意形態的平面布局都有較強的適應性。盡管商業類型的使用方式與傳統民居完全不同,其平面圖示上的特征,依然呼應了傳統的建筑原型。
3結束語
建筑是生活與文化的載體,是城市肌理的構成要素,因此也是舊城更新保護中重要的切入點。新的社會背景和使用方式給予建筑類型的影響有時不可逆轉。以合院類型重構建筑形式,相比于以尺度和控高規范建筑形式,其外在表現更貼近傳統意象,但建筑內原真性的生活使用方式都不易保留。因此當建筑構成的城市肌理時,和傳統肌理相似的外在表現下,結構組織發生了變化。
參考文獻
[1] 胡恒.庶民的勝利——淺析2001—2010年南京老門東的三次規劃方案[J].新建筑,2017(5):144-147.
[2] 李允鉌.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筑設計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