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照
摘 要 本文結合某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以下簡稱“裝配式建筑”)工程實踐,針對構件安裝階段,裝配式建筑施工中構件場內運輸和堆放、構件安裝、灌漿等幾個方面,分析其施工控制要點,總結裝配式建筑施工中的一些經驗和不足,以期有所參考。
關鍵詞 裝配式建筑;運輸和堆放;構件安裝;灌漿;進度
引言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實施建筑生產工業化、產業化,以實現節能減排、綠色建筑的目標,實現全面提升住房質量和品質,實現建筑業的轉型升級,是未來建筑建造方式的發展方向[1]。
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剛剛起步,裝配式施工建造技術將會有長足的發展。本文結合某裝配式建筑施工實際,針對構件安裝階段,從構件場內運輸堆放、構件安裝、灌漿、防滲等幾個方面,研究裝配式建筑施工監理方法和關鍵控制點,以期有所借鑒。
1某工程概況
某工程總建筑面積190689.8平方米,含高層住宅樓、公建配套用房、地下車庫等設施,包括18層高層住宅樓、1層~6 層多層公建配套用房、地下車庫(負1~負2層)等,最高建筑高度58.35米。
住宅采用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單體預制率為≥40%,預制構件范圍為:2 層~18層,主要構件類型為預制PCF和PC墻板、預制疊合樓板、預制陽臺、預制空調板、預制疊合梁、預制樓梯,預制構件結構連接為螺紋盲孔灌漿連接。
該工程公共建筑采用裝配整體式混凝土框架結構,主要構件類型為預制柱、預制梁、預制板,預制構件結構連接為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最大重量PC構件為4.55t墻板。
2構件場內運輸和堆放監理關鍵控制點
(1)預制構件場內運輸和堆放主要考慮因素。構件場內運輸和堆放主要考慮地庫上行車和堆放材料對結構的影響,考慮塔吊吊重和距離的影響,考慮現場整體布置以及預制構件臨時存放場地和構件堆放姿態影響[2]。
(2)預制構件場內運輸和堆放區域規劃控制要點。本工程為全地庫結構,場內構件運輸、堆放區提前規劃和標識,并在施工方案中詳細核算構件運輸與堆放的荷載和頂板承載能力,并在預制構件場內運輸規劃的道路和堆場位置,根據核算情況進行支撐加固,并在地下室頂板結構支模時結合模板支撐系統一并設置,避免拆模后回頂支撐,確保預制構件運輸車行駛和預制構件堆放區域頂板承載能力,也減少和避免地下室頂板的變形和裂縫。在后澆帶未封閉區域是結構承載的薄弱區域,更特別關注,必須支撐到位,不得超載使用。規劃行車道和堆場在地庫頂板完達到設計強度后才可使用,該區域支撐待預制構件不再運輸和堆放后方能拆除。
(3)預制構件場內堆放控制要點。構件的堆放應采用堆放架,要根據各樓號周轉的構件數量及類型確定好需制作的堆放架的規格和數量,定型化加工,加工的堆放架應有足夠的剛度和穩定性。豎向構件可采用垂直插放或靠放,并在構架 2/3 部位用固定夾具加緊。擱置點應采用柔性材料鋪墊保護。水平構件宜水平安放于枕木上,堆放時預埋吊件應朝上,堆放層數不宜超過6層,上下層支墊木方應位置對應。構件堆放時的姿態要和起吊時的姿態一致,避免起吊時預制構件翻轉、構件損壞及出現安全事故。
3預制構件安裝施工監理關鍵控制點
(1)預制構件安裝質量主要影響因素。預制構件安裝質量主要影響因素有:構件安裝工人的技術水平;預制構件加工的質量、尺寸偏差等;預制構件吊裝安裝的次序;預制構件拼裝;預制構件支撐的強度和剛度;構件接點接縫灌漿是否密實,封堵是否嚴密。下面將從以上主要影響因素,分析總結預制構件安裝質量控制要點(灌漿作為結構連接的重要部分,受現場操作技術影響大,質量浮動大,不易控制,單獨一節分析,詳見下文“灌漿連接施工監理關鍵控制點”)。
(2)預制構件進場檢查。應檢查生產廠家提供的對應進場預制構件的質量證明文件,核查構件數量。檢查預制構件的外觀質量和尺寸偏差,如預制構件疊合板厚度偏差不可過大,避免架立筋與疊合面間隙過小而穿管敷設困難。核查預埋件、預留孔、吊點、預埋套孔等,預留孔洞應無堵塞,連接件應無損壞。特別注意運輸過程中對構件造成的裂縫、折斷、破損等,預制構件一般缺陷應先行修補,對存在有嚴重缺陷的構件不得使用,及時調換。
(3)預制構件安裝關鍵技術。裝配式建筑以預制構件作為部品部件拼裝搭設,對構件的尺寸以及埋件和預留孔的精度、現場測量定位和結構構件安裝精度要求較高。對轉換層預留墻柱鋼筋必須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如設置定位套板固定鋼筋位置等,確保轉換層預留墻柱鋼筋定位準確。預制構件安裝前,應按設計要求校核預埋件及連接鋼筋等的數量、位置、尺寸和標高。要合理安排預制結構施工的先后順序。PC 板吊裝施工時,每吊裝一塊墻板應立即支撐安裝到位,必須及時按施工方案設置,如有方案變更,應履行審批程序。對部分支撐不便施工的部位應重點關注,如電梯井道、樓梯、轉角等部位,可能現澆混凝土模板支撐與預支構件臨時支撐會互相影響,施工前應重點考慮策劃,施工過程中應重點檢查落實。
(4)裝配式結構安裝首段驗收。嚴格履行首段預制結構安裝聯合驗收。目前,混凝土裝配式建筑結構連接接點按等同于現澆結構設計,但設計規范尚不完善,標準節點尚有欠缺,裝配式建筑深化設計會存在一些設計構造方面考慮不太周全的地方。同時,預制結構首段施工也會突出存在一些設計與施工不太協調等方面的問題,要通過協調組織對預制構件首段安裝聯合驗收,進一步優化設計和施工方法,從而為后續施工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首段預制結構由施工單位、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建設單位聯合驗收就顯得非常必要,務必重視。
4灌漿連接施工監理關鍵控制點
本工程住宅部位預制構件為螺紋盲孔灌漿連接,公建部分為鋼筋套筒灌漿連接,該兩種灌漿連接控制方法和要點基本相同,本文以螺紋盲孔灌漿為例,探討灌漿連接質量控制要點。
預制結構灌漿作為裝配式結構施工的關鍵工序,對灌漿施工人員有較高的技術要求,要按相關規范文件持證上崗并交底到位。漿料拌和物質量是灌漿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若漿料拌和施工人員未按照產品規定進行操作,灌漿料就會出現攪拌不勻、流動性差、強度性能不穩定等問題。若灌漿人員在灌漿作業中施工工藝不當或未按正確的使用方法進行操作,也會引起頻繁爆漿、漿料不密實、灌漿連接強度不足、灌漿裂縫等問題。
灌漿料進場后,要隨機抽取灌漿料進行性能檢驗,灌漿料各項指標均合格后方可使用于工程中。在灌漿前,隨機抽取漿料拌和物作流動度檢測,檢測達標后方可灌漿施工。在灌漿施工過程中,應按規定留置灌漿料標準養護28d抗壓強度試件,并應當留置同條件養護抗壓強度試件。
在螺紋盲孔灌漿施工前,要對灌漿條件、準備工作進行檢查,應重點核查灌漿機運轉情況、接縫分倉、分倉材料性能、接縫封堵、封堵材料強度、灌漿腔連通情況等是否滿足規范、設計和施工方案要求。
因預制構件腔內漿料檢測、驗收標準及技術指標尚未完善,灌漿質量驗收檢測難以實施,所以必須以規范的過程操作來保障灌漿質量過標,灌漿過程控制尤為重要,監理人員和施工單位管理人員應對灌漿全過程管理監督。在灌漿過程中,監理單位旁站人員和施工單位質檢員應重點把控出漿孔出漿情況,當灌漿料拌和物從出漿孔溢出時要及時封堵。因灌漿的時效性,灌漿管理人員應及時處理灌漿中發生的問題。在構件底部出現漏漿或爆漿等情況,應立即組織封堵,采取措施對灌漿孔、出漿孔進行疏通,封堵完成后再行灌漿施工,并在灌漿腔內漿料初凝之前處理完成。出漿孔未出漿或出漿困難,應在出漿孔端開鑿洞口,檢查洞口內是否出漿,出漿即構件腔內漿料密實,在出漿孔處補漿即可;若洞口未出漿,應鑿開構件底部封堵層,將進、出漿孔漿料與構件腔內垃圾清理干凈后重新灌漿施工。灌漿后30分鐘內觀察出漿孔漿液是否下降,如有下降,二次補灌漿。灌漿后在一定時間內不得碰撞構件,不得擾動灌漿層。灌漿料達到設計強度75%前不可拆除支撐。
本工程對灌漿構件的灌漿孔和出漿孔進行編號,現場實時記錄每個灌漿孔的灌漿時點,記錄每個出漿孔的先后時點,根據記錄數據統計、分析,建立該構件類型灌漿孔與溢漿孔的灌漿時長和出漿的關系。經對100組數據分析,因灌漿料流動水平阻力原因,個別構件溢漿孔出漿并不能保證灌漿邊角密實。對此,兩墻板間豎向封堵高度至出漿孔以上5cm,適當增加灌漿時長。若兩墻板間漿料高出出漿孔且未下降,即可保證預制構件底部漿料密實。通過該方法,實時判斷灌漿質量,作為檢查重點,把一次灌漿合格率由80%提高至96%。
5結束語
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還處在起步階段,市場需求大,產能不足,同時構件廠以及現場裝配式施工技術、管理力量也相對薄弱;在現場施工尤為關鍵的節點連接上,灌漿接頭內腔灌漿質量檢測規范缺少,驗收手段不足,這些也都是在裝配式建筑發展中需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監理也應針對裝配式建筑的特點,從流程控制、安裝時序、各關鍵環節和總體控制等多角度考慮,提升裝配式建筑施工監理咨詢服務質量,助力裝配式建筑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工程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施工質量管理的通知.滬建安質監〔2018〕47號.
[2] 上海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城建(集團)公司.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施工及質量驗收規范:DGJ08-2117-2012[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