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薇
今年暑假,全國多所高校對外公布了精心設計的錄取通知書,有的藏著鮮花,有的附贈蓮花種子,還有的開箱能“唱歌”……其實,從古至今,錄取通知書的意義都不只是單純通知,其所蘊含的儀式感包含了對莘莘學子過去的肯定,對未來的希冀。那么,這份承載夢想的通知書,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宋代通知書上有主考官資料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代詩人孟郊的《登科后》生動描繪了詩人進士及第后“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狀態。“金榜題名時”是古人人生四喜之一,通常官府除張榜公布外,也會制作精美的“錄取通知書”。
科舉制度始于隋朝,但我國最早出現的正式的錄取通知書是在宋代。但在唐代,已出現了一種考生自己寫給家人的報喜通知——泥金帖子。“泥金”手法是中國傳統的高檔裝涂工藝,在古代,人們用金粉或金屬粉制成一種金色涂料,用來裝飾箋紙或調和在油漆中涂飾器物。
在唐代,進士榜單有許多別名,如“金榜”“春榜”“龍虎榜”。唐代官府只用榜單公布科舉成績,并不給考生和其家人單獨寄送錄取通知書。因此,不少學者認為“泥金帖子”并非真正的“錄取通知書”,宋代的“金花帖子”則被視為正式版的“國家級”科舉錄取通知書,也叫作“榜帖”。
金花帖子長什么樣?古代錄取通知書所用材料頗為講究,質地有綾綢、木、紙等,考試等級越高,用材越講究。根據史料記載,金花帖子是用當時潑灑金粉的頂級紙張“黃花箋”制成,“長五寸許,闊半之”,凸顯金榜題名的隆重和喜慶。
宋代時地方考試錄取通知書叫“金花榜子”,這是州試錄取通知書。州試在州府進行,通過了才有資格參加省試、殿試。“金花榜子”寫在一種木板上,但非普通木板,而是經過精細加工的。
現代錄取通知書一般寫的是某同學被某學校某學院某專業錄取,于某日報到。而古代的錄取通知書,書寫內容更為復雜。“金花帖子”除了書寫學子考取的功名外,還特別突出記載了主考官,包括主考官的頭銜、出生年月日等詳細資料,甚至還有主考官祖父和父親的名字等。主考官都要在通知書上簽下自己的姓名。
錄取名單公布在報紙上
到了明代,考生的錄取通知書被稱為“捷報”或“報帖”,民間則稱為“喜報”。考生考中鄉試或會試,郡縣都會送上捷報。我們所熟知的《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送來的就是捷報。
在清代,首次出現了刻板印刷的錄取通知書。明清時的錄取通知書比較簡單,直接寫上考生的姓名、名次等。古代錄取通知書寫好后都要加蓋“錄取專用章”,稱為“過朱”。明清時的報帖規格、尺寸更大,方便送到學子家后在廳堂升掛、張貼。
1905年,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廢除。民國時期,全國沒有統一考試,由高等院校自由安排入學考試的時間。相比較之前的“捷報”,民國時期的錄取通知書的文化意味開始形成,古色古香,但在設計上沒有現代通知書花哨。那時稱錄取的“同學”為“君”,且開頭會有“臺端”字樣,“臺端”是古代信札中常見的對別人的敬稱,這也反映了學校對學生的尊敬。
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被錄取新生的名字還可能出現在報紙上。西南交通大學曾曬出1953年的錄取通知書,不少學校還會在報紙上刊登錄取新生的名單。當年報紙上的榜單和姓名,如今成為珍貴的留念。
寄送通知書有重要儀式
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除了有“錄取通知書”,還有專門的“報榜人”送達,并安排熱鬧非凡的儀式。
據記載,在明清時期,送錄取通知書比較隆重,各級官府會安排專人將通知書直接送達學子家中。“報榜人”也叫“報錄人”,民間直呼為“報子”。報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他們騎上高頭大馬,高舉旌旗,帶上嗩吶班子,一路上鳴炮奏樂,吹吹打打,十分熱鬧。《儒林外史》曾描寫了一段報榜的情景:“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了來;那三個人下了馬,把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聲叫道:‘快請范老爺出來,恭喜高中了!”
因此,在古代報榜成了一份好差事,會得到一些“喜錢”。就是平民老百姓,也能排上一桌,賞些酒喝。報榜人都是俸祿低微或者沒有俸祿的衙役,他們報榜討賞,無孔不入,人稱“喜蟲兒”。
中榜者收到榜帖或喜報后,一般會把它張貼在廳堂中最顯眼的位置,以便讓來訪客人進門便看到,以此光耀門庭。一些大戶人家還會將錄取通知書置于本族祠堂里。
承載學校的情懷與期許
一張錄取通知書見證了時代的新舊交替。時過境遷,如今恢復高考制度已40余年。作為歷史的轉折,1978級的新生錄取通知書顯得格外有意義。
一份1978年9月發出的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上,學生姓名、院系專業名稱和報到時間都由手寫填入,白紙上只有一些黑字。當年,這樣被裝在小號牛皮紙信封里的薄薄一張紙,成為大學生們的唯一入學憑證,信封里再無其他材料或物品。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學錄取通知書都保持著樸素的紙張狀態。
近些年,高校錄取通知書的設計不僅僅是一張“通知單”,作為給大學學子的“初印象”,錄取通知書成為一種載體,增添了文化味,飽含了學校的情懷與期許。比如,有的高校多年來堅持手寫錄取通知書,一些書法家也加入其中,為學子助力;一些高校則采用古代書籍的印刷形式,以豎排字來撰寫內容;還有的大學通知書里夾了一份手工制作的校園內的樹葉標本等。
今年的高校錄取通知書又有哪些別致之處?南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創意滿滿,因其視錯覺的動畫設計,學生打開時可看見內頁與鏤空封套的互動,日月交映,寓意在南開的每一天都將充實飽滿。隨錄取通知書一同寄出了兩粒蓮花種子,蘊藏新生的力量,學校表示“希望新生將其中一顆種于故鄉,不改初心;一顆帶來校園,見證成長”。
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上,手工定制、獨一無二的“立體二校門”很精致,采用激光雕刻工藝,由30多件紙藝部件、上百個拼插結構組成。隨通知書一同寄出的,還有校長邱勇的贈書《鄉土中國》,他在致信中鼓勵新生通過閱讀根植家國熱土,砥礪成長擔當。
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被學生評價為“仙氣與情懷兼具”,不僅有高顏值的紫金錦盒,還有大金榜、《好事近》國潮插畫、古詩詞主題設計等。這份錄取通知書還兼有“帶貨”功能,以“鮮花帶貨”助力脫貧攻堅,不僅暗藏著來自云南貧困縣的鮮花,還承載著山區青少年的笑臉與夢想。
上海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大禮包”搭上了一款專門設計的新生紀念版校徽盲盒。該校徽盲盒共有9種顏色,分為3大色系主題,集齊不同色系校徽可在開學時兌換一份神秘禮物。東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會唱歌”,采用禮盒形式,打開封套,“臨江仙”的校歌悠揚響起,內附中科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所長齊康教授所作的大禮堂鋼筆畫。
如今的錄取通知書“百花齊放”,成為新時代的縮影與見證。
(水云間摘自2020年8月17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