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只三
“每個人都撒過一個謊,就是‘我已閱讀并同意用戶使用協議。”絕大部分人都不會真的閱讀,因為如果真的閱讀了,你未必會同意這份協議。
互聯網賦予了你足不出戶的生活資本,而你需要拿出來置換的,是你的個人信息、你的位置、你的肖像權。甚至你的創作,也并不屬于你。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你并不擁有自由處置自己微博的權力——微博用戶想要向第三方授權自己的內容,需要得到微博的同意,并且無償授權微博去維權,維權的收益全部歸微博所有。
直到后來微博推出了《微博個人信息保護政策》,要用微博就得同意接受它的政策,有些人才被迫去認真地閱讀了這個用戶協議,并且發現了微博的精心設計。
被臭罵了一通之后,微博連夜修改了協議,并作出了巨大讓步,現在只擁有你發布內容的使用權了。
但大部分用戶根本不知道自己曾經跟微博達到了共產共享的文明高度,我們已經習慣于跳過閱讀,因為大部分用戶協議實在又臭又長,生怕用戶看完了,且還看懂了。
用戶協議是開發者和使用者建立聯系的第一道命門,又往往成了各大平臺自由發揮的飛地。
有些平臺會在用戶協議里面夾帶一些胡亂規定。例如,Tumblr規定注冊用戶必須滿13歲,“如果你還不夠13歲,請不要嘗試使用Tumblr,去跟你的爸媽要個PS4,或者看看書。”
有的平臺甚至在用戶協議里悄悄放進了一些驚喜。保險公司Squaremouth曾經賣過一種特別的旅行保險,在保單將近4000字的服務條款的第7頁,悄悄放進了一條獎金指示:“為了強調審核政策文件的重要性,我們發起了‘付費閱讀競賽,該競賽旨在獎勵從頭到尾閱讀其政策信息的個人。競賽期間第一個與我們聯系的人,您可能會獲得10000美元的付費閱讀競賽大獎。”
59歲的高中老師Donelan Andrews花了400美元買了一份Squaremouth的旅游保險,還把保單打印出來認真閱讀,并且發現了這條規定。她按照規定給Squaremouth發了郵件,第二天就接到了獲獎的電話。
并不是所有的產品經理都會如此。面對一個把用戶協議當廣告的用戶,他們也不愿意把心思浪費在這些不用心的“同意”上面。
Reddit某網友曾經下載過一個手機游戲,并認真看了20頁的用戶協議,結果發現后面一半全是搖滾樂隊Toto的某首歌的歌詞。
還有一些平臺曾經在用戶協議里故意制造陷阱,試圖喚起更多人的警惕。Game Station曾經修改了他們的用戶協議,稱“凡是在愚人節當天在網站下單的人,都將授權他們擁有他們的靈魂” 。
只有12%的人注意到了這條協議,選擇了“取消靈魂轉讓”,并且得到了Game Station五英鎊的折扣券,還有7500多人看都沒看就“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指望每個平臺的協議陷阱都是一次公益警告是不現實的,有時候,用戶其實是產品,廣告商才是客戶,同意用戶使用協議的人,只是把自己珍視的信息,填進了互聯網的流量池。
用戶只擁有選擇同意的權利,不同意等同于放棄。
但我們沒有必要過分擔心,有些用戶協議里也明確規定了對用戶的保護,一切置換都被明碼標價寫進了條款里。
更何況我們最近已經在無數餐館、商場和酒吧留下了自己的真實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和體溫,登記冊上的數字越寫越潦草,感覺名單里的個人信息在暗網都已經是最不值錢的那批。
前陣子為了能進小區的大門,我在保安的指導下下載了一個注冊刷臉開門的APP,其中有一步是人臉錄入,需要我在攝像頭前不停地調整角度,眨眼,把自己完整地塞入屏幕的人像框里。
有一瞬間,我覺得自己的臉就像一個碩大的指紋,按在了一張張我不知道的同意協議里,擁有了我不知道的權益和責任。
(燦爛摘自“公路商店”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