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至1952年11月6日,吳信泉率領志愿軍第三十九軍,在朝鮮經歷了750多個日日夜夜,從鴨綠江邊一直打到漢城,經歷了五次戰役和陣地防御作戰,與兄弟部隊一起打敗了“聯合國軍”和李承晚軍,共殲敵6萬多人。吳信泉“能打仗、會打仗、智勇雙全”,是一位名副其實、無堅不摧、無敵不克的常勝將軍。
云山之戰,擊垮“美國在太平洋的拳頭”
1950年10月,吳信泉奉命入朝作戰,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十九軍軍長。10月19日晚,美軍占領平壤的同一天,吳信泉率部秘渡鴨綠江,向預定的作戰地區開進。26日上午,“志司”(“志愿軍司令部”簡稱)電令三十九軍包圍云山之敵。吳信泉與其他領導確定了包圍云山、阻敵北進的戰斗部署。
11月1日10時,吳信泉接到彭德懷的電話,將于當晚圍殲云山之敵。吳信泉經過再次部署后決定于19時30分對云山守敵發起總攻。
發起總攻前4小時,前沿偵察員突然發現云山街附近敵人異動頻繁。
17時30分,隨著吳信泉一聲令下,志愿軍提前發起總攻。三十九軍三個師從四面八方采取圍殲、堵截、肉搏等拿手高招,圍殲美騎兵第一師。經過四晝夜連續搏斗,共斃、俘敵2200多人,其中美軍1800余人,擊斃美第五團團長約翰遜上校,繳獲大量武器裝備。
美騎一師是美國最早的騎兵師,二戰中改為裝甲師,曾第一個進占馬尼拉,第一個進駐東京,又第一個進占平壤,被吹噓為“美國在太平洋的拳頭”“麥克阿瑟的寵兒”。這支戰功赫赫的常勝軍竟被志愿軍打得慘敗。
云山戰役中一一五師紅軍連在攻打儲仁橋時,遇美軍55噸重型坦克阻攔,17歲的新戰士羅亮泗(衡陽人)扛著兩根聯裝的爆破筒,奮不顧身爬向坦克,將爆破筒插向履帶與齒輪間隙中,炸毀坦克,使我部隊搶占制高點消滅了騎一師第八團。羅亮泗成為志愿軍中最早、年齡最小的爆破英雄。
云山之戰的漂亮殲敵只是一個開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吳信泉率部參加了五次戰役和后期陣地防御戰,打出了不少經典戰例。
關門打狗,直插漢城
第一次戰役勝利后,彭德懷判斷驕傲自滿的敵軍并沒有被打痛,于是,他指示部隊佯裝撤退,關門打狗。
美軍通過偵查,未在朝鮮境內發現志愿軍蹤跡,便斷言志愿軍已離開,于是調遣了22萬兵力北上,企圖“結束朝鮮戰爭,回家吃圣誕晚餐”。而此時志愿軍在泰川、云山、寧遠一線嚴陣以待。
吳信泉派出偵察隊深入敵后,偵察敵情。對敵人每天前進多遠,到達何地他都了如指掌。同時,偵察分隊的戰士們查明了敵人為美二十五師。
11月26日,吳信泉指揮三十九軍與美軍激戰。三十九軍三四七團四連用武力加政治攻勢,迫使美二十五師一個完整的黑人連(148名黑人)投降。這是美軍在侵朝戰爭中的又一恥辱,此后美軍中再也沒有黑人單獨編隊。
在重創美二十五師后,吳信泉命令一一六師疾速前進,粉碎了敵人以平壤為中心,依托大同江組織防線,抵抗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進攻的企圖。12月4日,彭德懷下令向平壤進攻。志愿軍與兄弟部隊于當晚解放了平壤。1950年12月23日,“志司”給三十九軍下達了在第三次戰役中的戰斗任務,即命令吳信泉率部突破“三八線”上臨津江防御陣地,直插東豆川,進逼南朝鮮首都漢城。
時間緊任務重,接到命令后,吳信泉立即進行了兵力部署與臨津江突破口的選擇。
正面,吳信泉命令組織70門火炮壓制敵人,此外,他還組織小部隊在另一處佯攻,迷惑敵人。全體指戰員忍受著嚴寒和饑渴,蟄伏了近17個小時,12月31日17時03分,戰士們躍出戰壕,僅用5分鐘即突破敵方防線,占領了南岸陣地,直擊敵人心臟,斷敵退路,斃俘敵850余人。
1951年1月2日,在志愿軍的強大攻勢下,敵人全線潰退。一一六師一路行至牛耳里。下午,三四八團副團長周問樵率領前衛部隊,率先攻進漢城,占領了南朝鮮總統府。
粉碎敵“屠夫行動計劃”和“撕裂行動計劃”
志愿軍占領漢城后,美軍前線指揮官李奇微為挽回敗局,搞了個“屠夫行動計劃”,妄圖趁志愿軍疲勞休整之際,收復漢城,攻占“三八線”以北地區。
1951年1月27日,“志司”決定對敵發起第四次戰役。三十九軍奉命開進砥平里以北的龍頭里一帶集結,吳信泉命令各師堅決執行戰斗任務。
2月11日晚,橫城戰役打響。一一七師勇猛前進,切斷敵軍退路。12日,一一七師配合友軍殲滅李承晚部隊,斃敵3300余人,俘敵2500余人,其中美軍800余人,這是志愿軍入朝作戰中殲滅敵軍、生擒美軍人數最多的一次戰斗。
橫城戰斗的勝利,宣告了“屠夫行動計劃”的破產。橫城大捷受到中朝聯司、聯政通令嘉獎。“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稱吳信泉是“可怕的人”。
14日夜,一一五師協同友軍再次向砥平里發起進攻,多次進攻未果后,部隊撤回馬山。審訊戰俘時,吳信泉得知敵軍的真實兵力部署遠超預計,攻破難度較大,他向志愿軍副司令員鄧華發報說明敵情,鄧華接受意見并下達撤退指令。
美前線指揮官李奇微得知志愿軍撤退,立即籌劃了“撕裂計劃行動”,企圖在志愿軍中線打開缺口,割裂東西線聯系,抄志愿軍西線后路,占領“鐵三角”。面對敵軍的行動,“志司”決定開啟防御,待后續部隊到達再轉入進攻。
三十九軍奉命在志愿軍中線地區組織防御,在這個關系全局的地域,部隊根據“志司”的指示,采取有力措施防御,不僅頂住了進攻,還以較小的代價給敵以沉重打擊。創造了一個連打退敵人一個團11次進攻、殲敵600余人的戰績。
4月21日,志愿軍發動的第四次戰役結束。粉碎了“屠夫行動計劃”和“撕裂行動計劃”。
積極防御,促進板門店談判成功
1951年12月,三十九軍奉命接管西起臨津江、東至孝龍岱地區的防務,開始了在臨津江兩岸340多天的陣地防御作戰。
敵軍在連續五次戰役的打擊后,于1951年7月開始被迫進行停戰談判。為了促進談判成功,志愿軍決定以絕對的軍事優勢粉碎敵人一邊談判一邊組織兵力反攻的陰謀。
1952年9月起,吳信泉率部展開了主動反擊,同時也是配合板門店談判的戰斗。當時,板門店談判陷入破裂的邊緣,且美軍準備向志愿軍再發動一次局部進攻。三十九軍率先發起反擊,每戰皆全殲守敵,給敵軍以有力打擊。
1952年11月6日,三十九軍奉命到成川地區休整。至此,在340多天的陣地防御戰中,三十九軍全體指戰員戰勝了敵人的毒辣武器,戰勝了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殲敵22500余人,繳獲武器彈藥數以萬計,擊落敵機265架,擊毀擊傷敵坦克、汽車、大炮400多輛(門)。全軍不但未丟一寸陣地,還向前推進了十幾平方公里。
三十九軍在朝鮮戰場沒有打過敗仗,沒有挨過彭德懷的批評。因此,三十九軍的將士們說:“三十八軍是萬歲軍,我們三十九軍是常勝軍!”長期擔任三十九軍軍長的吳信泉,理所當然是常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