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愛:瞞著家人去參軍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歌曾經鼓舞百萬志愿軍奔赴戰場,激勵了一代中國青年保家衛國。劉盛愛老人就是這百萬赴朝戰士中的一員。回憶往事,劉盛愛老人還清楚地記得當初在赴朝的火車上,滿車戰士慷慨激昂的樣子。
1952年,19歲的劉盛愛讀完高小后,回到了當時的武岡縣白竹鄉當鄉長。那一年,他送鄉里的年輕人去應征體檢,但這20余名年輕人都沒能留下,年輕氣盛的劉盛愛不愿空手而回,提出自己也要報名……就這樣,劉盛愛成了當年鄉里唯一留下的新兵,并留在了縣城武裝部參加新兵集訓。
家中獨子奔赴戰場的消息傳到父母耳中時,劉盛愛已經在去往軍區的路上了。
1953年1月,劉盛愛主動請纓奔赴抗美援朝戰場,在赴朝前夕劉盛愛這才為父母寄去了第一封信:“經此一去,不知何年,你們身體尚健,還可下地種田,但國家現在正是需要我的時候,我應召入伍在部隊很好,不用掛念……”
入朝后,劉盛愛負責物資保管、軍械保養等后勤工作,冬天寒冷,為保證槍能隨時開火,劉盛愛每天都要對槍械進行保養。為擦拭好槍械,劉盛愛脫下手套,每每槍支還沒擦完,手就凍僵了。劉盛愛的手至今還有凍傷的痕跡。
因為劉盛愛的盡職盡責,其所在的連隊多次受到表揚。談起這份工作,劉盛愛老人說:“戰前備戰,做好我的工作,就是為殺敵做準備,我不能出錯,一旦出錯,失去的就是我戰友鮮活的生命。我們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否則愧對關心愛護我的部隊。”
作為團里少有的知識分子,劉盛愛常常替戰友寫信和念信。他知道這一封封信,就是戰友們的每一次浴血而歸的信念。“因為我的字寫得好,還會幫大家讀報紙和書,當時六班的班長和指導員說要把我調過去,還被我的班長董樹春給拒絕了。”劉盛愛老人說,班長董樹春拒絕調班并不是因為自私,而是要調劉盛愛去做文書,負責連隊的宣傳工作。
“當時我要走的時候,他給了我20塊錢,那時候他一個月的補貼才14塊,他說我字寫得好,有文化,在新崗位上不僅要給班上的人鼓舞士氣,還應該積極向上去隊里去團里干,讓大家都能感受我們解放軍的士氣。這錢是給我買筆的,不收也得收!”劉盛愛老人說:“班長是個耿直的山東漢子,他當時放下錢就跑了,我想去追,但那時候響起了炮聲,大家都警備起來了,再到后來,直到我退伍,我們再也沒有見面交談過,只聽說他調往了其他部隊,這輩子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見面。”在回憶起這段往事時,劉盛愛老人的眼角多了一絲淚光。
在部隊服役4年,因表現出色,劉盛愛老人受嘉獎4次,榮立三等功一次,在連隊指導員的介紹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7年4月,劉盛愛光榮復員,回到了當時的武岡縣浪石大隊任村支部書記,帶領全體村民開荒山,挖渠道、修水庫。
1975年至1984年,劉盛愛被組織委任武岡縣米山公社煤礦黨支部書記。為完成任務,劉盛愛一手抓安全,一手抓產量,與工人們一起深入煤井,為國家建設能源供給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永遠是不茍言笑的臉,和軍令似的語氣,以及難得一見的背影,但是所有人都告訴我,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一名上過戰場扛過槍的戰士,所以即使他很少陪伴我們兄妹三個,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鞭策著我們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劉盛愛的兒子劉小威這樣評價自己的父親。
劉盛愛老人用自己樸素而又不平凡的事跡詮釋了一個抗美援朝志愿兵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赤子情懷。
曾志宙:上甘嶺走出來的真英雄
跨過鴨綠江,歷經漢江戰役、西海岸戰役、小石洞戰役和上甘嶺戰役等,7次負傷,4次評殘。從抗美援朝的槍林彈雨里走來,95歲的老人曾志宙半生飽經血與火的洗禮,先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并在上甘嶺戰役中榮獲“二級戰斗英雄”稱號。
出生于戰爭年代的曾志宙,從小就有一顆報效祖國的心,1949年10月,他參軍入伍,1950年于中南軍政大學畢業后,他先后在炮兵團、基層連隊服役。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第一次參加這種大規模的戰爭,路上一直很激動。”回憶當年,曾志宙依舊豪情萬丈。
1951年4月29日晚,曾志宙在行軍途中遭遇敵機轟炸,被彈片刺入右下腹部,“當時慘不忍睹,好多戰友犧牲了,還好我命大挺了過來。”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曾志宙不顧自己的傷口,一直沖鋒在前。
“只記得炮彈滿天飛,戰斗持續了好幾天,地上一片焦土,戰士們擊退了敵軍連續不斷的沖鋒!”在之后的戰斗中,曾志宙的耳膜被敵軍炮彈震破,如今只有右耳能聽見一絲聲響。
1953年7月,停戰協定簽署,戰爭結束。曾志宙跟隨部隊回國。
1955年傷愈后,曾志宙轉業到邵東縣農業局,1960年,他響應號召回到老家楊橋公社擔任黨支部組織委員,繼續干革命。
“當時國家正在試點農村醫療衛生工作,老爺子兼任大隊赤腳醫生,每天忙個不停。”三女兒曾武君說。
為了掌握更多醫療知識,曾志宙虛心向老中醫請教,翻閱書籍,并開設中草藥學習班。為獲取藥源,曾志宙不僅組織專業隊上山采藥,還在大隊開辟了幾畝藥園。在采藥時摔到半山腰也不停下休息,堅持完成采藥任務。
曾志宙的一腔熱血和無私奉獻不僅深受群眾好評,也影響著家人。曾志宙的兩個兒子和小女兒先后走進部隊。“孩子們也成了軍人,入了黨,我很驕傲。”看著全家福相片里身著軍裝的兒女,老人的眼眶濕潤了。
歲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道道印記,但那顆軍人的赤子之心依舊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