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廣華
在四川盆地龍門山脈的最北端,水光山色間,掩藏著一處我國最大的核工業企業821廠。50多年來,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數代核工業人不懈努力,建成了我國內地唯一的“兩彈一艇”軍用核材料基地,為我國國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搶建于中蘇大戰一觸即發之際
1959年后,中蘇關系全面惡化;1969年3月,中蘇爆發了珍寶島沖突。中蘇武裝沖突爆發后,蘇聯領導層反應十分強烈,不但在我邊境陳兵百萬,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更是竭力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的核進攻計劃,準備動用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導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與此同時,美國侵略越南,直逼我國,并在我國東南沿海慫恿蔣介石搞所謂“反攻大陸”,我國受到蘇美兩國南北夾擊,時局劍拔弩張,形勢動蕩不安。
位于大漠深處的我國第一個核基地404廠,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而聞名中外;又由于404廠是由蘇聯專家設計援建的,所有信息都被蘇聯人掌握。形勢十萬火急。中央緊急決定在川陜交界的廣元搶建821廠。
一個“搶”字,淋漓盡致地表達了黨中央對821廠的高度關注、高度期待。
“廠址就定在這里啦”
面對惡劣的國際環境,毛澤東站在歷史的高度,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作出了搞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1968年,二機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決定在三線地區搶建一套“靠山、分散、隱蔽”的核反應堆和后處理工程。
1968年10月,二機部開始為821廠建設選址。這年初冬時節,川陜交界的白龍江三堆段,有一支勘察隊正在艱難地行進。這支勘察隊的領導,就是二機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覺將軍。李覺將軍是20天前接到周恩來密令的。第二天,他便帶領這支由設計、勘探、施工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勘察隊,星夜離京來到大西南為821廠建設選址。
三堆鎮屬于廣元。廣元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三線建設布點的理想地區之一。三堆鎮又是著名的蜀道古鎮,也是歷史上川陜甘過往客商的重要聚居地。“這靠山又隱蔽的清溪河峽谷,真是一處好地方呀,每一道河彎都可以擺放一座分廠。”李覺將軍一錘定音,“廠址就定在這里啦。”幾天后,請示報告分別送到了周恩來和粟裕大將的案頭。1969年2月25日,經周恩來同意,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批準建設821工程。
大大小小的山頭上全是人
1969年10月10日,隨著一聲炮響,821工程正式破土動工。鐵道部、交通部、水電部、郵電部厲兵秣馬,迅速挑選精兵強將,組建了搶建施工隊伍,一機部、二機部等部門聞風而動,紛紛為核基地建設大開綠燈。
解放軍工程兵8865部隊、409部隊10中隊、7797部隊警衛營來了;二機部所屬土建、建筑安裝公司和四川省交通廳、郵電管理局、成都鐵路局的施工隊伍來了;西南通信工程局、西南電力工程局、武漢航運工程局、交通部武漢第二航務工程局的隊伍來了;第二設計研究院的科技隊伍來了;經過嚴格挑選的10多所大專院校的近千名大學生來了;戰斗在羅布泊核試驗基地的800名工兵戰士脫去戎裝來了;全國各地的建設者懷著青春夢想來了。
821廠位于一個三面環山的峽谷中,進出只有一條道路,最窄處只有3米。幾乎是一夜之間,三堆鎮周圍大大小小的山頭上全都是人。十里峽谷,紅旗招展,熱火朝天。施工高峰期,現場有3萬多人,每分鐘有約62輛車進出峽谷。各式施工機械轟鳴,各種車輛車水馬龍,大喇叭放著雄壯高亢的革命歌曲,開山放炮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
1969年11月5日,周恩來總理簽發國務院中央軍委密件,決定404廠2465名員工遷到四川,其中1735人遷到821廠,家屬隨遷。
大規模建設從1969年持續到1975年。有資料表明,1964~1980年,國家在三線地區投入2052.68億元,而在四川投資414.03億元,僅在821廠便投資了7億多元。
爭分奪秒搶建核反應堆
建廠初期,基地指揮部就把供水系統作為重點工程之一,地址選定在向白龍江邊延伸的無名高地上。1969年10月17日下午,隨著一聲巨響,懸崖絕壁被炸開了。緊接著,建設者們不分晝夜地潛入江底,控基施爆,抽水清碴,筑堰攔水,并開鑿總長2.5公里的輸水隧洞,為核反應堆開辟輸水通道。手中的風鉆日夜吼叫,運碴的車輛川流不息。
1971年春,核反應堆空間終于蓋板封頂。
1973年12月,821廠核反應堆物理啟動;1974年10月11日,實現了滿功率穩定生產;1976年10月,核反應堆整體進入安全運行;1977年達到了設計生產能力。
(摘自《讀報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