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癌癥協會(ACS)在《臨床醫生的癌癥雜志》發布了最新版關于飲食和體力活動的指南。指南建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更多的體育活動。每天20分鐘的鍛煉是最少的運動時間,每天40分鐘或更長時間更好。新指南還強調避免食用不健康的食物,包括紅肉和加工肉類、精制谷物和酒精。
在診斷為癌癥后,許多患者會提出各種疑問,例如:我應該多鍛煉嗎?應該增重還是減肥?癌癥患者運動是否有特殊的危險?
有很多患者診斷出腫瘤后,認為患上“大病”需要整日臥床靜養,結果越來越胖。
專家表示,肥胖會提高癌癥患者病情復發的風險,大大增加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生。癌癥患者脂肪攝入量不能太多,并且要保持適度鍛煉。運動在癌癥治療期間是可行的,并且可以改善身體功能,促進食欲、緩解疲勞抑郁情緒,提高生活質量。
適當的運動能提高免疫力,而只有免疫力提高了才能與腫瘤對抗。專家表示,腫瘤患者盡量以緩和的運動為主,注意全身運動與局部運動相結合,循序漸進,切勿操之過急。
有的患者一聽說運動有好處,就不顧承受能力過度運動,整日大汗淋漓、筋疲力盡,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無論是“動養”還是“靜養”,都不能極端化。有的乳腺癌患者在傷口還沒完全愈合的情況下,就過度運動,不僅會導致淋巴回流障礙,還會導致腫脹、疼痛,甚至血栓形成。
癌癥患者的運動項目,首先推薦的就是散步。除臥床不起的病人外,所有癌癥患者都可選擇這種運動。此外,打太極、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簡單的瑜伽等,對腫瘤患者都是可行的。
對老年癌癥患者,可進行耐力運動和平衡運動,例如利用彈力阻力帶,做些簡單動作增加肌肉力量,嘗試練習單腳站立增加平衡感,防止跌倒。
在放化療期間和術后也可以進行運動。術后適當運動,有助于身體恢復。例如,患有胃腸等消化道腫瘤的患者,術后適當運動可促進腸道蠕動,提高消化功能,幫助盡快恢復體質。但腫瘤患者運動強度不宜過大,持續時間不宜過長,運動到稍微出汗即可,保持適當體重,貴在持之以恒。
(摘自《老年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