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關系是個體從出生到死亡一直持續的人際關系之一,它是一種被賦予的、個人無法自主選擇的人際關系。積極的同胞關系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個體發展,如提高其自尊水平、自我概念和自我調節能力,還會對孩子的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更高的情緒調控能力,更多的親社會行為等。
消極的同胞關系為了“爭奪”父母之愛會出現較強烈的敵意、競爭、嫉妒或攻擊行為。這幾年我們經常聽到“同胞競爭障礙”一詞。在國際疾病分類中,它被列入特發的兒童情緒障礙項中,通常指隨著弟弟妹妹的出生,兒童出現某種程度的情緒紊亂,表現為嫉妒嬰兒、模仿嬰兒的舉動等社會性退縮行為,增加與父母的對立沖突、產生焦慮痛苦的情緒等。
比如5歲的大孩以前自己能好好吃飯,現在偏要媽媽喂,本來已經會自己大小便了現在卻有時還要媽媽幫助;9歲的大孩已經和父母分房睡兩年多了,現在“突然”吵著鬧著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睡,有時還會打、咬二孩。10歲的大孩以前自己能獨立做作業,現在偏要媽媽陪;以前在學校里守紀律,現在常和同學打架,破壞公物等。12歲的大孩注意力越來越不集中,經常發脾氣,頂撞老師和家長,睡眠質量變差,成績下滑,提出不要再去上學了等,還有的孩子更嚴重,并伴隨有一些精神癥狀。
探究其中的原因可能是,隨著二孩的出生,父母會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轉移到二孩身上。在大孩看來,二孩成了家庭中一個更重要的焦點,自己的存在感越來越弱。他(她)很害怕自己不再被父母疼愛,因此會用一些“奇怪”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爭取獲得父母更多關注。
對此,父母先不要急于批評責怪大孩不懂事,要看到大孩行為背后的需求??赡苡行└改刚J為大孩已經長大了,能夠照顧好自己了,可以不需要父母的指引就能很好成長。愛是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需要的,不管是大孩還是二孩都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愛,只有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長。
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同胞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最主要的還是取決于父母如何引導,如何平衡好對孩子們的愛。
首先,夫妻恩愛,家庭和睦是前提
無論在獨生子女家庭,還是二孩家庭,都要盡量避免“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教養模式。在家庭中夫妻關系是第一位,孩子是夫妻感情的結晶,恩愛和諧的夫妻關系是孩子茁壯成長的土壤。想要讓孩子學會彼此關愛,父母首先要好好地去愛對方,同心同德,積極理性地處理好家庭中的各類問題。
其次,父母不要忽略大孩的感受
在大孩還處在兒童期時,父母更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了解孩子的需求,多在細節上關心孩子。比如,有的父母會在二孩降生后,送給大孩一份禮物,一些親朋好友在看望二孩時也不忘送大孩一份禮物,這會使大孩感覺到即使家里出生了一個弟弟,家人對自己的愛并沒有減少。
父母要多看到大孩好的行為,大孩今天吃飯的速度快了,能幫媽媽拿紙尿褲,會逗弟弟或妹妹開心等等。多夸夸大孩,讓大孩有被尊重感與成就感。父母還要給大孩一個固定的陪伴時光,每天晚飯后的一小時,和大孩獨處,專心陪大孩做他(她)想做的事情,禁止其他人打擾。
再次,給予每個孩子以公平的愛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家庭也不會有一樣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和氣質,父母要充分了解每個孩子,滿足每個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需要。
父母千萬不要拿兩個孩子作比較,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優勢,引導他們發展優勢,要讓每個孩子都感覺到自己在父母心里是“被愛的”、是“最棒的”!
最后,鼓勵孩子們自己解決矛盾
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是常有的事兒。除非必要,父母要盡量克制住自己,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逐步學會如何溝通、如何換位思考和如何處理矛盾。
如果實在需要父母出面調停,父母要耐心引導孩子,不要一味地要求大孩讓著二孩,更不要當著一個孩子的面批評另一個孩子,這只會加劇他們之間的怨恨。
(據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