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摘要:影視傳媒屬于我國觀眾非常喜愛的大眾媒體,就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講,經濟市場化與物質商品化的情況下,隨著審美的商業化與生活化,經典美學與高雅文化呈現出松弛狀態,“泛審美”呈現在消費主義市場中,開始取代經典美學與高壓文化,這種情況不利于影視傳媒的健康發展,對其可持續進步必然會造成影響。這就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根據影視傳媒的泛審美化的特點,采用有效措施進行審美救贖,增強審美理論的研究,打造出具有良好審美理念的影視作品,為其后續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影視傳媒;泛審美化;審美救贖
影視傳媒泛審美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將審美融入到生活對象的觀點,認為審美存在于所有事物中,屬于審美活動泛化的過程,其與日常生活中的審美化并非一致,是在市場經濟與消費主義文化的作用之下出現的泛審美化現象,會對影視傳媒的良好發展造成不利影響。這就需要影視傳媒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轉變傳統的觀念意識,強化審美標準的統一與管理力度,確保影視傳媒的審美救贖。
對于泛審美而言,主要就是將審美與生活中的所有事物相互聯系,屬于審美的泛化體現,其和我國生活中的審美化不同,生活中審美化是將生活轉變成為藝術審美,轉化具有一定的取向條件,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審美價值和功能。而影視傳媒中的泛審美,賦予所有事物一定的審美功能,出現了泛化審美的現象,導致影視傳媒的發展受到不利影響。具體表現為:
(一)綜藝節目的泛審美化問題
一些影視傳媒為了提高收視率,會迎合市場中大眾的消費需求,開發綜藝節目,其具有娛樂化的特點。而這些綜藝節目有著一定的同質化現象,在節目產品較多的情況下,有著“復制”的現象,且其中的泛審美化問題非常嚴重,其中所存在的人生觀、價值觀、精神審美元素等良莠不齊,甚至會為人們做出錯誤的審美引領。
(二)名著改編的泛審美化問題
目前一些影視傳媒中存在很多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在改變的過程中,出現了泛審美化的問題,做出了錯誤的審美引領。例如:新版的《武松》電視劇中,對潘金蓮這個人物做出了很大的改編,劇中的潘金蓮在大牢內逃脫,被判入官府成為奴隸,之后又被賣到妓院,武大郎還湊錢為潘金蓮贖身,這樣改編的劇情,無疑會為人們做出錯誤的審美引領。在《水滸傳》中也對潘金蓮和武松的情節進行改編,其中潘金蓮打扮之后取硬結武松,兩個人到城郊互訴衷腸,甚至還有庸俗的“情色”內容,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收視率,或得到商業利益,但是這樣的情節會誘發很多問題,尤其是影視傳媒的泛審美化問題,如果不能改掉這個不良的審美風氣,將會帶來諸多的問題。尤其是青少年人群,觀看這樣的影視傳媒作品,不僅會導致其對名著知識形成錯誤的理解,審美傾向、價值觀也會受到不良影響。
(三)影視制作方面的泛審美化問題
在影視傳媒的作品中,歷史元素的內容較多,但是,經常會出現一些歷史常識性的問題,會有誤導觀眾的現象,尤其會導致青少年群體對歷史產生誤解,這也是降低影視劇文化品質的主要原因。例如:在新版的《三國》電視劇中,有很多穿幫的鏡頭,其中將士腳上穿著皮鞋,戰馬上面有英文字母等等,在觀眾觀看之后,有著較大的反響。再如:《漢武大帝》的影視傳媒作品中,諸王對漢武帝有不滿的情緒,其中的臺詞甚至還有“相煎何太急”這句話,而這句話是三國時代曹植詩句中的內容,超前應用了這句話,會導致人們對歷史形成誤解。
在影視傳媒發展過程中,泛審美化問題發生原因,就是過度消費主義文化,未能明確自身的屬性,也沒有做好定位,在日常的工作中缺乏監督與管理力度。首先,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對審美方面的理論認知,未能充分認識到泛審美化問題的嚴重性,一味迎合市場中的消費群體與低俗審美情趣,所制作出來的作品審美泛化。其次,未能將思想性、審美性與娛樂性相互整合,也沒有做好監督管理工作,審美標準不統一,難以為相關影視傳媒的審美發展提供良好引領作用,不能形成正確的審美引領,很難有效解決目前存在的影視傳媒泛審美化問題,對其長遠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影視傳媒的泛審美化的審美救贖
在影視傳媒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市場經濟化為消費文化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尤其在泛審美化方面,不利于影視傳媒的發展。這就需要在實際工作中結合影視傳媒的泛審美化特點與實際情況,采用有效措施進行審美的救贖,促使影視傳媒的良好發展。具體措施為:
(一)強化審美救贖的理論認知
在信息時代下,人們存在精神層面的缺失,人類在補救生存、精神層面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引導。在此情況下,馬爾庫塞提出了審美救贖的這個措施,向著審美之維的方向發展。從本質意義上來講,在影視傳媒發展過程中,審美救贖主要就是進行審美缺失的重構,根據目前的泛審美化現象的審美消解現狀進行分析,明確具體的審美救贖方式,重新界定審美中高雅與低俗的具體界限,并且重新設置關于藝術與非藝術方面的界限,同時影視傳媒還需擔負起自身的藝術文化責任與使命,不再泛濫低俗內容,而是在審美救贖的過程中,強化理論方面的認知,明確各方面界限,從而使得影視傳媒向著正確的審美方向發展[1]。
(二)創作思想性、審美性與娛樂性整合的影視作品
一般情況下,人們有著深層次的理性認知與精神需求,在此過程中藝術審美應該具有引導人們精神超越與心靈升華的作用。對于一家庭題材的電視劇,例如,《我家的春夏秋冬》能夠將生活中本身的情況反映出來,并且將現實生活中的詩意挖掘出來,體現出現實生活中平凡的美,使得人們全面了解到群眾生活中的真善美。這個電視劇在首播的過程中,收視率超過了14%,獲得了很多電視劇獎項,在日本與韓國也獲得了大獎,該作品可將生活中的真善美反映出來,并形成審美的引領作用。在未來的影視傳媒發展過程中,建議總結相關經驗,創作出思想性、審美性與娛樂性相互整合的影視作品,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審美的引領作用,轉變目前泛審美化的問題,全面增強各方面的影視作品創作效果,達到預期的審美引領工作目的[2]。
(三)打造頻道、欄目與節目品牌
影視傳媒發展過程中,建議強化規劃工作力度,打造出頻道、欄目與節目品牌,這樣可以適應到不同觀眾的觀賞需求,形成良好的審美引導作用。首先,應該重視頻道的專業化,將其作為基礎,促使品牌的打造。從當前中央電視臺的實際情況來講,已經設置了新聞頻道、體育頻道、電影頻道與電視劇頻道等等,欄目的數量很多,科教頻道的數量也較多,節目的設置具有分眾化與窄播化的特點,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在此情況下可以積極借鑒中央電視臺的經驗,打造出不同的頻道品牌、欄目品牌與節目品牌,通過不同節目與品牌引領審美,不再泛化審美,而是在審美正向發展的情況下,為人們打造出多種頻道與節目,形成一定的審美正向引導作用[3]。
(四)淘汰劣質的影視傳媒節目
在影視傳媒發展的過程中,審美救贖淘汰劣質節目屬于重要措施。首先,應統一相關的評價指標,按照自身發展需求,將收視率當作客觀的評價指標,但是,收視率并非對節目質量評估的唯一客觀指標,應該綜合分析節目的輿論導向與精神、審美引領方面的作用。其次,在影視傳媒節目管理的工作中,應該強化各方面管理力度,在影視傳媒出現泛化審美現象的時候,應該對劣質的節目進行淘汰,各個機構都要加強自身的調控管理工作力度,確保不會出現泛化審美的現象。最后,應該全面分析潛在的泛化審美問題,明確節目中是否存在泛化審美的問題,采用有效措施解決問題,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直接淘汰,以此從根本上規避泛化審美的現象[4]。
(五)強化道德自律與審美引導
為解決目前影視傳媒的泛審美化問題,應該強化道德自律與審美引導,從而促使影視傳媒的正向審美發展。①在道德自律方面,影視傳媒應該轉變泛審美化的觀念,不再一味迎合大眾文化與消費者心理,也不再迎合平庸的審美情趣,而是在實際工作中強化自律,影視傳媒的工作中,應樹立正確社會責任觀念,提升思想素質,有著一定的自律觀念意識,保持著自身的傳媒職業操守,有著一定的社會良知與道德絲線,不能單純地為資本所附庸,而是有著一定的批判性反思,規范自身行為,有著良好的審美導向;②在審美引導方面,應注重對消費者審美方向的引導,堅持著自己的審美立場,規范審美方面的導向,遵循雅俗共賞的發展原則,促使傳統的審美向著現代化轉變,在審美引導的具體工作中,也應該結合現實情況,做好各方面的審美研究工作,為大眾提供良好審美引導服務;③完善相關的評價工作機制,做好文化監督工作,創建出社會價值評價的工作體系,在影視傳媒的發展中可以周期性向觀眾提供可以產生心理共鳴與良好審美情趣的信息,并且抵制低俗化的審美傾向,譴責社會中不正確的價值觀,并將這些工作作為評價標準,在評價的過程中明確影視傳媒節目或是欄目中是否存在問題、能否履行自身的審美引導職責,豐富精神與審美內涵[5]。
當前在影視傳媒發展期間,經常會出現泛審美化的問題,不能做出正確的審美引領,難以營造出良好的審美條件與氛圍。這就需要做好影視傳媒的審美救贖,強化理論的認知程度,并創建出思想性、審美性與娛樂性相互整合的作品,統一影視傳媒作品的審美標準,加強道德自律力度與審美引導力度,打造出欄目、節目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影視傳媒審美環境,引導大眾形成正確審美取向,譴責不正確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