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萌
摘要:藍染工藝是一門極具特色的中國傳統工藝,其具有染材天然環保、染出作品色澤清新等特點,在家居設計作品上也逐漸被大量運用。本文結合作者自己的設計作品對這種傳統技藝在家居設計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作者的期望,對這種傳統技藝進行傳承和發展,以期設計出更好的作品。
關鍵詞:中國藍染工藝;家居設計;傳承與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人對原生態的崇尚、對環保概念的渴望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開始重新關注自然,關注和自然有關的各種事物,家居設計也開始尋求新的發展,將環保的概念融合進生活的點滴中去。在諸多設計理念與方法中,中國藍染工藝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因其天然環保的特殊性、染色技法與效果的美學價值受到了設計師與大眾的青睞。
(一)歷史情況
人們很早就懂得使用天然染色方法來美化生活,早在春秋之前人們尚不知道靛藍染料的還原染色機理,只是在藍草收獲的季節,將藍草割下切碎浸泡出色液之后,盡快將此染液用于染色。至春秋戰國時期,染色工藝趨于成熟。據文獻資料記載,在春秋時代,人們改進了藍色染料的配置方法,經過染匠們的摸索,發現將原來用新鮮的藍草葉汁液直接浸染改進為將藍草葉浸泡發酵后加石灰,經過石灰水的處理,可將沉淀了的藍靛還原出來再染色。這就是藍染工藝在中國最早的雛形。
至于實物的出土,比文獻記載還要早,有長沙戰國楚墓出現過一面染纈模樣的被面,其花紋不詳[2]。蠟染在唐代進入了繁榮期,后在民間流行,技術逐漸趨于成熟。荀子在《勸學》中寫道:“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只因荀子目睹了染匠進行藍染染色的氧化還原反應。染色技藝到明朝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中國各地都開始種植這種能夠染出藍色的植物(指蓼藍、菘藍和馬藍),有一些地方把種植這類作物當作經濟支柱。明朝時期種植業的繁榮發展,對中國藍染工藝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染色行業的規模達到了中國歷史有記錄以來的頂峰,染坊幾乎開遍了各個城市。乾隆時,有人這樣描繪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藍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
(二)工藝現狀
藍染按工藝可分為三類:扎染(古時稱絞纈)、蠟染(古時稱蠟纈)、型染(古時稱夾纈,還包含另一種型染方法藍印花布)。
扎染:清代以后,在我國,云南、四川等地,扎染作為最重要的地方工藝,得到空前發展,逐漸形成鮮明的民族特色。云南省蒼山洱海中的大理,是我國扎染藝術最集中、生產規模最大、作品產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四川扎染同樣名揚四海。其源于清代,包括“扎染、拔染、防染”。扎染工作者們充分發掘、悉心整理民族藝術遺產的種種特點,并將這些特征特點與國畫、裝飾畫、油畫及現代畫派高質量地融入融合,讓其古樸中蘊含典雅,粗獷中透露細膩,動中有靜、既抽象又具體,形成了獨特的自貢扎染特色。
蠟染:中國南方邊陲的特色蠟染,即使這一技能他們熟能生巧,操作也是嚴格遵守流程——等到蠟融化后,用蠟刀輕蘸已經融化的蠟,先于布上繪花,后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隨后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圖案就顯現在布上,與此同時,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又給布面加上一層別具魅力的“冰紋”,更增美感。蠟染的圖案多樣,色調簡潔,素雅又不失大方,清新悅目,風格獨特,服裝服飾、家庭家居、民宿酒店、個性茶吧等均可使用,民族特色十分濃郁。
型染:主要流傳于江南一帶,包含兩種染色方法:夾纈與藍印花布。夾纈主要分布于浙江溫州,其工藝是先要雕刻一套鏤空的版子,再把織物固定于版子中間,浸入染液中,鏤空的部分就被染上顏色,拆開后即成為圖案。這種技法的優點是一套版子可以反復利用,大批量生產這種花色的面料。另一種工藝是藍印花布,這種工藝在江蘇南通盛行,其工藝技法是將想要染出的圖案預先畫在刷好桐油的牛皮紙上,進行雕刻,制成型版,再將黃豆粉與石灰粉按比例調好制成防染糊,把制成的型版放在面料上刷防染糊,鏤空的部分被防染糊覆蓋,待防染糊干后染色,被防染糊覆蓋的部分不會染上顏色,最后去掉防染糊,即形成所需要的圖案。比較有代表性的藍印花布圖案有象征著子嗣延綿的“麒麟送子”、多福多壽的“松鶴延年”、升官發財的“鯉魚跳龍門”等。多表現一團和氣、喜氣沖天的意義。
(一)設計靈感來源——天然美
這是一組中國藍染工藝家居設計作品,以樹、山、水為設計靈感進行創作。作品包含裝飾畫、抱枕、燈具、茶杯墊、布藝紙巾盒、筆記本封套、地毯等(如圖1)。藍染的染料是蓼藍、菘藍、馬藍,純天然無污染,能進行藍染的面料是棉、麻、真絲等純天然面料,制作出的中國藍染工藝家居設計作品具有抑菌、防蟲、防臭等功效。在人們環保意識增強的時代下,越來越多的人向往自然,渴望生活環境的天然環保,返璞歸真,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純凈與舒適,中國藍染工藝家居設計作品因此又再次回歸到人們的視野中。天然美的層面除了染材與面料的天然美,同時作品內容的天然美也同樣值得關注。

圖1
(二)制作方法——圖案美
這組作品從主題選擇、材料選擇、染色方法、成品制作均為自己親手完成。樹的制作方法為蠟染法,在剪好的白色純棉布上蘸蠟畫出設計好的樹的圖案(圖2),待蠟干透放入藍染缸中染色,根據需要的色度反復數遍染色,最后去蠟清洗即成。山的制作方法為漸變染色法,由下至上依次染出色度由強變弱的山峰,制作過程中需注意控制色度和山峰的形狀(圖3)。水的制作方法為扎染法,先將圖案畫至剪好的白色純棉布上,用針和線按圖案線跡進行平針縫,縫好后抽緊、捆扎。放入染液中數遍染至需要的色度,最后清洗,拆掉縫線即成。所有設計作品染色工作做完后進行縫制工作,完成成品。圖案美的層面體現在設計與制作方法使用的不同染色技法上、圖案和染色技巧的巧妙結合。

圖2
中國藍染工藝在室內軟裝飾中被廣泛應用于抱枕、桌旗、壁掛、地毯、窗簾、軟雕塑中。從中國藍染工藝的人文歷史價值來說,在整個輕裝修、重裝飾的家居設計新形勢下,人們對家居設計有了更高的要求,實用性是家居設計的基本條件,對環境的自然環保也必不可少,除此以外,人文歷史的附加值也成為越來越多人考慮的范疇。中國藍染工藝本就包含了傳統的歷史價值,其多種手法均被列為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3
從中國藍染工藝的視覺和嗅覺效果來說,深深淺淺的藍顏色讓人覺得格外清新,配合中式風格或是簡約風格的室內裝修陳設效果均可,配合純實木家具,屋內會散發著淳樸的植物清香,這種原始性會讓喜歡原生態家居的人沉浸其中,舒緩干凈的氛圍讓人結束了一天的疲憊工作后感受到舒適。
從中國藍染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來說,例如吳元新的藍印桌旗《雙魚吉慶》,既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又體現出時尚的理念,作者發展了白底藍花的藍印花布技藝,采用中途停染,再次刮漿防染的方法制作成淺藍、白色的復色藍印花布,體現了大師的獨特意匠[5]。這一創造為我們后續學習和制作藍染制品提供了技術創新的思考。現在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想要掌握中國藍染工藝的制作方法,奔赴江蘇南通、浙江溫州、云南大理一帶學習這種傳統工藝,不斷在自己的設計作品里面與這種工藝相融合,做出了許多優秀的設計作品。
本文首先從歷史情況和工藝現狀對中國藍染工藝進行了闡述,其次結合作者自己的設計作品對中國藍染工藝的運用進行了分析,最后從三個角度對中國藍染工藝進行了形勢分析和展望。中國藍染工藝是兩千年來中國人民智慧與勞動的結晶,我們肩負的使命就是如何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一寶貴技藝,讓其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展,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設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