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雯
摘要:在2006年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首次提出原生態唱法的時候,原生態音樂文化就被廣泛關注和談論,因此引發了音樂學界和社會對原生態音樂文化各種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原生態民歌凝聚了我們民族先輩的喜怒哀樂的真實情感,人世滄桑盡收其中,正是原生態民歌的這種奇特魅力,召喚我們走近它、探尋它、感悟它。
關鍵詞:原生態民歌;開益;音樂文化;少數民族音樂
在瀾滄江兩岸,生活著白族的一個支系——拉瑪人,他們世代居住在瀾滄江邊,主要集中在蘭坪縣境內的瀾滄江流域的營盤、石登、中排,以及中部、北部山區的拉井、河西,大約有六萬多人。因為山高路遠,交通不便,他們難以與外界交流,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也因此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白族語言與傳統的文化習俗。拉瑪人有一種獨特的民歌叫“開益”,難學難唱,一般在春耕秋收、祭祀、結婚、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時唱。“開益”形式與種類豐富多樣,源遠流長,歌曲所反映的內容也相當豐富,人間萬象生活百態無所不歌,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歌詞語序上講究韻與律有整齊的格式和深刻的形象,在拉瑪人文化遺產中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由于他們雖然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開益”的內容都是口口相傳,具體的意思有時連演唱者也很難說清楚,所以現在能唱好的人并不多。也正因為這樣,“開益”這種古老的音樂形式,就像羅布泊一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消失。
原生態民歌的主要概念一般有兩種,其一是把原生態民歌和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等同起來,也有人認為它就是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另外一種稱謂。原生態民歌和傳統民歌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其豐富的人文內涵,目前學術界關于原生態民歌的內涵意義,主要從其產生和存在的環境因素出發進行討論,主要包含民族的語言特色和獨樹一幟的演唱方法、口口相傳的傳承方式以及主要的地域環境。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人類歷史上早以“四大發明”彪炳人類文明史冊,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自不待言。同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千百年來,各民族和睦相處,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各自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共同構筑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加強原生態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研究和保護,促進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使其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不僅是對全人類文明的積極貢獻也是增強中華民族,特別是各少數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一)“開益”的音樂形式與曲調
所謂“開益”就是拉瑪人傳統民歌的總稱,曲調、內容、形式多種多樣。可以獨唱、合唱還可以對唱。氣息悠長,聲音穿透力極強,最神奇的是他們的發聲方法,唱到高音處真假聲切換自如,在不換氣的情況下能夠發出持續而均勻的顫音。這種嘆為觀止的“抖喉”不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是很難做到的。拉瑪人的“開益”根據不同的內容、演唱方式以及演唱環境和演唱者的年齡資歷可分為“雙開益”“達開益”“喔開益”“容開益”“昨開益”等。
(二)“開益”的格式和藝術特色
拉瑪人的“開益”一般分為新、舊兩種,一種為代代流傳下來的古老歌曲,可能和祭祀與崇拜有關,一種則是根據現在生活或愛情隨性而作的新歌。拉瑪歌謠由于各地發音的不同被稱為“開益”或“可依”。結構和格式大多為“七、七、五”,即每首兩個七字句,一句五字句,兩闕組成。它保留了白族民歌“三、七、七、五”和“七、七、七、五”格式的早期樣式。拉瑪歌謠除了字、句、格式要求嚴謹外,還講究押韻和聲調的協調統一,注重措字諧音。一般最后一句的末尾字與開頭句的末字押韻,也有句句押韻的情況。表現手法上大多注重排比、對仗、對稱、暗喻等格律。其作品主要大多使用比、興手法,并且能夠運用自如,富于變化和創新,能夠隨意把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感緊密結合,以表達自己的心境意愿。
“開益”大多是“借物明志”“用物比興”,把比喻形象地同主句串聯起來,以表達不同的感情。很多有感而發的歌曲在表現手法上變化無窮極富創造力,大多第一句為主句,緊跟其后的兩句就是比興句,融情于景、畫龍點睛。“開益”的語言大多源自生活中的土話與家鄉方言,純樸清新富有民族色彩。
(三)“開益”的分類
1.苦情歌。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拉瑪人經歷了無數次不同朝代,更替的戰火與硝煙,殘酷的戰爭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毀滅性的創傷,隨之而來的瘟疫以及自然條件的惡劣導致很多人妻離子散走投無路。人民只能用歌聲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幸的遭遇,發泄和傾吐心中的仇恨和上天的不公。苦情歌流露出來的除了對戰爭的憤恨,更多的是對社會現狀的無可奈何和逆來順受。如“獨立苦水無處倒,心頭悶氣沒法消”。
2.祭祀歌。拉瑪人有自己的信仰,他們崇拜自然、相信鬼神,每一個部族民眾都相信除了自己的肉身之外,存在另一個自己,這個自己被他們稱為靈魂,一個人會死亡但靈魂永遠不會死去。他們想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和祖先,他們宗教活動頻繁。這些活動中往往有形式多樣的音樂,這些歌曲言辭凄苦,充滿對別離的戀戀不舍以及憤恨和無奈,與此同時又包含了對生的期冀。
3.愛情歌曲。自古以來愛情之花就永開不落,情歌是拉瑪人結婚戀愛的重要橋梁。年輕男女通過情歌對唱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吸引異性。歌曲中的各種動植物皆是用以表情達意的指代物。如“綠豆地里割青草,哥用砍刀妹用鐮,有沒有看見的?”同時,愛情歌曲中也有對封建婚姻不滿的痛斥,以及對兩地相隔的情郎的相思,也有表達自己對情郎忠貞不渝的愛情態度的。
4.生活歌曲。表現社會生活的歌曲,婚喪嫁娶,節日慶祝,日常生活等。也有互相安慰互相贊美互相貶低的歌,也有勇猛善斗的歌,如“天上星星我敢摘,地上猛虎我敢逮,你莫小看我”。
“開益”除了以上幾種形式,還有跟勞動息息相關的“勞動歌曲”和“放牧歌曲”,表現耕種生產規律的“節令歌”,如“布谷從山頭叫下,楊柳從河邊綠起,開犁播種時”等。
拉瑪人唱“開益”,他們的歌聲、表情與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和諧,他們除了種植糧食,農閑時也會打些短工,日子雖然不算富裕,但大家對未來都抱著樂觀的態度,生活中的每一點改變都讓他們覺得滿足,這種善良和質樸,讓人有種蒼涼的感動,這是一份不被物質侵染的精神自覺。
(一)“開益”的發展與演變
拉瑪人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并在人們的視野里逐漸活躍,足以證明這個民族的偉大。拉瑪人的“開益”在口口相傳中被大家所熟知,在社會人心中涌起一陣莫名的文化遺產保護欲。“開益”的發展是艱難的,拉瑪人本就是白族的一個支系,人口數量本就不多。在社會經濟進程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忘記了自己的傳統與文化,會唱“開益”的人越來越少,現在能唱得比較好的都是年歲較大的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變得岌岌可危。
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云南旅游火熱起來,更多的旅客游人在領略云南魅力的同時體驗到拉瑪人傳統文化的魅力,無形中“開益”傳播到更遠的地方,更多的人想要了解它、學習它。在當地,成立的有專門演唱和教學“開益”的文藝團隊,近年來在很多地方都演出過,逐漸進入大眾視線。在逐漸走出去的過程中,“開益”也跟很多先進的文化進行融合演變,唱法更加多樣,音調更加豐富多彩。這種融合方式也許會讓“開益”越來越背離最傳統的方式,但無疑是走得更遠,發展生存下去的有力方法。
(二)文化意義及保護
原生態民間音樂是一種村落文化,是全部傳統音樂文化的根基,一些精致的藝術都是從村落開始流傳。在“開益”的演出中,演員樸實、率性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體現出原生態民間音樂的鮮活性、鄉土性和草根性等特征。拉瑪人的“開益”扎根于豐厚的民間沃土并與民生息息相關,他們的創造力是其民族集體心智最完美的音樂表現。他們是民族精神生活的使者,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上的財富,人類音樂文化的寶貴遺產。
拉瑪人的音樂伴隨著部族從遠古走到現在,走完每一個部族民眾的生命旅程,因此具有濃厚的原始樸素性。其音樂作品體現了社會發展不同時期的各階段的生活痕跡,擁有無限的人文關懷和不可思議的群眾力量。但是由于沒有自己的文字,很多作品不能完整保存,雖然一部分通過民間藝人口口相傳,但是很大一部分只能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
文化是多元的,少數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拉瑪人“開益”的文化價值、文化內涵以及所體現的人文精神里,可以感受到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非常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這種文化自覺意識是值得學習的。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統源于民間百姓的生活,生存模式、文化影響培育了他們的聰明智慧,由此創造了多彩的民間文化。如果生存模式改變,意味著賴以生存的文化載體也將不復存在。全球化經濟、市場以及文化媒體傳播的沖擊,對傳統文化造成“世界在全球化過程中最為痛苦的文化轉換歷程”的困境。所以文化存在和文化保護以及文化發展是值得人們未來關注的重大問題。
拉瑪人的“開益”一直以來都是口傳心授,沒有文字記載,由民間老藝人口口相傳得以保存。我們已經認識到,民間藝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最重要的活態載體,民眾日常生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離開民間文化和民眾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將不復存在。民間藝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被保護的對象,讓人振奮的是,近幾年我國政府為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提出了相應的政策,2009年7月5日,正式發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具體的保護手段、保護措施,除了通過組織比賽進行保護,也應當重視大眾傳媒對原生態民歌保護所起的正面作用,在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里,每一個文化變遷的印記都必須保留下來,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和存立檔案。呼吁廣大原生態音樂文化愛好者,積極參與到文化救治和傳播的行列中,以挽救這些珍貴的文化財富,并賦予其當代新的生命力,使其在歷史長河中流傳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