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藝潔
摘要:近代以來,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遍了中國大地。為了迅速發展,人們開始接受外來思想觀念,借鑒外來經驗,移植外來各種樣式。西方的后現代主義美學思想影響著中國設計的各個方向,后現代主義美學也成為現代各類設計中的一股主流思想。后現代主義美學思維具有非理性、否定本位主義、否定同一性的特點。本文以后現代主義美學思想的背景起源和特征為出發點,結合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探討當今全球多元化背景下現代藝術設計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藝術設計;傳統美學;
自工業革命以來,以機器為主導方式的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科技給人類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讓人們對科技產生了依賴,他們認為機器的時代無所不能。科學技術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經濟的同時,負面效應也開始被人們所關注,成為經濟發展首要思考的關鍵因素。就此以批評理性,注重差異性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席卷全球。后現代主義思想的產生源自一場自發的社會思想運動,是社會思想發展的必經過程。后現代主義是各類思維的混合體,是由統一理論基礎所建立的一種思想流派,具有多元性的特點。這種多元化思想特點也是當今世界各領域所認同的發展方向。
后現代主義的美學特征大約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批判現代主義,批評理性主義,推崇非理性思維。在后現代的學者看來,人類面臨的災難和困難大多來源于現代主義的理性思維,想要徹底否定現代主義必須先批判理性,解構理性,跳出理性思維的怪圈,這也是后現代主義所努力的方向。
二是反對現代主義以人類為主要地位的思想觀念,主張構建現代人與自然的關系,重視生態問題,消除人類長期占據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的思想意識。并且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內在關系,對現代主義倡導的“本位主義”思想不予認同。后現代主義主張取代現代主義中以人為基礎的主體性,目的是消除和縮小客體他人和主體自我的溝通界限和交往距離。
三是反對事物的同一性,強調個體的差異性,對一些所謂的真理持有懷疑態度。他們認為有差異的事物不應該被完全消除,矛盾的事物也可以匯集在一起,以體現事物發展的多面性。大衛·杰弗里·史密斯曾經說過:“后現代主義最積極的貢獻,便是不滿足于穩定的、陳述式的基礎,而極力地尋求人類理解的闡釋性基礎。”可以看出,現代主義更多關注于事物的外在表現,而后現代主義愈加迫切地揭露事物能夠產生的各種方面的意義。
近些年來,對于后現代主義美學思想引入國內存在著普遍的爭議性。有些學者認為西方世界的后現代主義思想與中國本土的精神文化不合,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如果不能掌握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趨勢,便會造成學術盲區。自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立,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全球化的支持與影響。同樣,各國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各國文化的發展方向也越來越一致。后現代主義聚集了各類復雜的思想觀點,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文化的發展必將與后現代主義產生聯系。
不可否認后現代主義美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中國接收現代主義美學思想和后現代主義美學思想的過程中包含有部分的消極因素,這些因素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價值和精神,這與中國的文化建設方向反其道而行之,使中國傳統文化陷入兩難的境地。但是從其他方面看待,后現代主義美學改變了人們固有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促進了人們思維方式的革新,使我們重新審視人與世界、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在全球多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應與世界新興文化具有良好互動,學者許紀霖稱:“后現代不僅僅是一個獨白的時代,而應該是一個對話的時代。”因此,國人對于后現代主義美學思想的態度應當深刻剖析其本質,肯定其價值,立足于本國的基本國情上確定我國傳統文化今后的發展方向。
人們對美的研究已經多年的歷史,自從人類社會形成后,人們對美的認識過程便隨著時間的增加而不斷加深。中華民族對美的認識起源于奴隸社會,在各種名家著作中提出的“美”往往與哲學思想相融合,雖未形成完整意義上的學科體系,但是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美學思想,在現代藝術設計美學中仍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傳統美學的思想精髓將繼續影響現代藝術設計的思維方式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
我國設計的美學審美主要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響,首先“中和之美”是中庸學說的具體審美追求。我國的環境藝術設計中強調在裝飾設計上既不能過于繁飾,同時在色彩和尺度等方面也要均衡把握。可以看出“中和之美”也成為了一種創作法則并對藝術審美產生了獨具的約束力;其次儒家思想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與唯物辯證主義的適度原則相像,意思都在告訴人們對創作的表達需要掌握分寸,“過了”有傷大雅,而“不及”則達不到雅、興的目的。“中和之美”的藝術精神在不同時期、不同時代均有體現,這也是我國各朝代藝術大家們所追求的審美典范。在現代設計不斷發展的今天,適用于現代藝術的美學法則還在不斷更新和探索。
傳統美學的思想還集中反映在儒家思想的“仁”字之中,“仁”是儒家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原則之一,“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平衡了人與人關系的同時也緩和了人與人之間相處存在的矛盾,這便體現出儒家美學理論中的“仁和之美”。所謂“仁和之美”是指仁善的道德標準與和諧相處關系之間的有機平衡,同時其審美要求將道德觀與審美觀相結合。“仁和之美”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審美特征,這需要我們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克服兩種主要的思想誤區:一是只注重品德內容,忽略藝術形式的表達方式;二是只追求特有的藝術模式,而忽視道德內容的外在審美主義。
“和合之美”也是中國傳統美學思維中重要的審美理念,它要求人們在審美過程中重視和諧與統一。與西方傳統對立性、局限性思維不同的是,中國傳統審美更注重辯證和整體性。《周易》認為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人在天地之間,與天地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且漢代以后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說法便是對這一觀點的肯定和補充。“合一”是一種自然的、不自覺的“合一”,它更加注重追求人文主義精神中的感性與道德。在現代藝術設計中,運用“和合之美”的審美思想能讓我們充分考慮整體設計作品的效果,注重作品內部元素之間的和諧統一以及環境與作品之間的協調統一。
當今各國文化交流密切,共同交織形成了一副百花齊放的思想局面,因此中國的現代藝術發展道路也應結合當下的思潮形式作出積極的應對策略。現代藝術設計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反映出當下我國文化建設的方向,同時表現出人們對審美價值的追求。現代藝術的設計精神應聯系社會的各個領域,在每個設計作品中都必不可少。
現代藝術設計的關鍵點在于“新”,每個藝術家和設計師都希望自己的藝術創作品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們會不斷地接受新鮮事物,試圖從中尋找到與自己設計作品契合的新思想,吸引大眾的目光。習主席也曾強調過:“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的最根本目的不是要求我們斬斷對所有傳統文化的追求,盲目接受外來觀念。創新是在已有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藝術再造。對于我國傳統的美學進行創新,應根據傳統美學思想的特點,將現代科技、材料的發展、設計中物與人的關系進行結合、升華,并對外來的文化思想進行過濾和篩選,賦予當今設計新的視覺影響力。現代藝術設計之所以能在各領域取得成就,與前人的審美經驗和成果密不可分。由于地域環境、民族風情、文化底蘊等方面的差異,使得現代藝術形成了各種風格流派。我們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成出新,并在運用傳統美學文化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設計改造,才能推動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的道路越走越好。
現代藝術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案例并不少見。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包含的門類十分廣泛,書法、漢字、思想、繪畫等都屬于其中。當下設計作品一般利用傳統元素進行拼貼變換,例如近年大火的文創設計,便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再利用,但是目前多數的現代設計例如平面設計、包裝設計依舊停留在淺顯的元素復制階段。為此我們應當思考如何順應時代的發展,正確引導大眾的審美取向。
人們的審美觀點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從最初極簡主義的大熱,到現在具有批判性思想特點的后現代主義,大眾每一種思想上的轉變都是通過設計這一行業的傳達和引導。不得不說,設計能使得市場變得更加挑剔和敏感。例如當今的購物傾向從大眾設計逐漸轉變為小眾設計,消費者對于一個商品的選擇不僅能體現出它的實用功能,而且折射出不同人對相同事物的不同選擇傾向。這種選擇傾向可能體現在商品的外在表現上、設計風格上、心理層面上等等,但是不管出于哪種原因,總是有一個點能夠打動商品的使用人群。因此,中國的現代設計作品想要更好地順應當今文化思想的發展形勢,就更需要具有批判思維,對與現代發展不契合的文化進行摒棄,克服消極因素。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思想的研究,是營造具有東方美學意境的現代藝術設計的必備條件之一。中國傳統文化鑄造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個輝煌的成就,它必將繼續對中華文明起到無處不在的影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