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梅
中華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的起源和發展,在眾多文化中,黃河文化是最具代表性且最有影響力的主體文化之一。作為一種植根于廣大黃河流域的地域性文化,黃河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并經過長期的發展,在明清之后逐漸融入統一的中華文明體系中。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圍繞黃河形成了內涵豐富、歷史悠久的文化資源與宏偉壯麗、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在強力、有效地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全面落實國家高質量發展策略,推動對黃河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對黃河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重大發展意義。《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文庫·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以河南省為例》一書是河南省科技攻關、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創新工程項目的研究成果。作者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線,對河南省旅游資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河南省旅游系統空間結構,設計了全面完整的旅游產品譜系,并對河南省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系統、支持系統和戰略對策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最后對河南省沿黃旅游帶、伏牛山區、桐柏-大別山區、太行山區的旅游發展進行了戰略分析和對策研究。
黃河文化從形成之日起直至近代,其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鮮明的特征,主要體現為:第一,黃河文化是一種高度成熟的農業文明。黃河流域農業文明與南方稻作農業文明大不相同,以黃河流域為基礎的北方農業文明依靠優越的自然條件,為發展農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加上生活在這一文化氛圍中的人具有踏實、務實、重視傳承的特點,在長期的農業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成熟的高度發達農業文明,這也是黃河文化最基本的特征。第二,黃河文化從政治角度來看具有正統性。從事農耕的定居生活促使聚族而居成為一種傳統,并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宗族禮法制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儒學思想逐漸成為占據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不斷遭到強化,逐步成為無法動搖的正統思想,而黃河文化即是這種思想的載體,所以黃河文化在政治角度上來看具有正統性。第三,黃河文化是一種包容性極強的文化體系。黃河流域從西向東跨越中華大地,將各個地區連接起來,所以黃河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融合了多元文化而形成的文化體系。比如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就是大汶口文化與仰韶文化結合的產物。黃河文化廣泛吸收了西方和北方的各民族文化,這種極強的包容性使黃河文化成為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文化資源是指人們從事的與文化活動相關的生產和生活內容,它以精神狀態為主要存在形式。黃河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古文化資源。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古文化遺產是黃河文化的實物體現、制度體現、觀念體現。通過考古發現的大量名勝古跡為實物文化的載體,如兵馬俑、開封古城等;制度文化則在保留的相關典籍著作中體現,如諸子百家的書籍;觀念文化則體現于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居民的生活習俗與社會倫理道德規范中,如三晉文化、三秦文化等。第二,宗教文化資源。廣闊的黃河流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存在與發展有眾多不同的宗教文化,如道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薩滿教等,是各種宗教文化與藝術交匯、共存的地域,并形成了相應的建筑景觀,如敦煌莫高窟、嵩山少林寺、西安大雁塔等。第三,民族文化資源。黃河發源于中國西部,而西部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在語言、文學、藝術、服飾、習俗等方面體現出來,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藏族與蒙古族的藏傳佛教寺廟等。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極大地豐富了黃河文化資源的內涵。
在深厚的多元文化資源影響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的黃河流域形成了極其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主要有:第一,以名山大川為中心的山水旅游資源。例如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壺口瀑布、青銅峽、秦嶺自然保護區、青海湖等,這些自然旅游資源體現出了我國大好河山的波瀾壯闊之美,也是黃河流域自然景觀的代表。第二,以文物古跡、宗教寺廟為中心的古文化旅游資源。其中河南省、山西省、陜西省等都有大量的古文化旅游資源,如河南省的嵩山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洛陽龍門石窟等,山西省的云岡石窟、五臺山寺廟群、大同華嚴寺等,陜西省甚至被稱為整個中國的歷史博物館,有半坡遺址、秦始皇陵、大雁塔、法門寺、文廟碑林等。第三,以少數民族宗教、風土人情為核心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該資源主要以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為主,比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伊斯蘭風情旅游資源、內蒙古大草原風情旅游資源、甘肅青海地區藏族風情旅游資源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黃河流域文化資源近年來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大量相關的旅游資源也獲得了開發,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主要體現在:第一,對文化旅游資源的傳承與保護做得不夠,相當數量的文物古跡現狀較差,更有部分文物古跡被損毀,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未能全面落實對文物古跡的保護職責,保護工作存在遺漏與薄弱的情況。比如在黃河流域早期聚落遺址的考古與發掘、野外小型古建筑的保護與維修等方面,都有待近一步加強。第二,文化旅游規劃布局存在不足,主要體現為文旅空間布局不合理的問題。黃河流域沿線各省區的文化旅游資源各具特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參差不齊,發展程度也差別很大。將黃河文化資源看作一個整體來觀察的話,會發現其規劃整體性差、缺少系統性的全線布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不徹底而造成浪費,或者開發項目重復。第三,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整合性較差。目前黃河流域的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融合發展多局限于簡單的觀光旅游,融合方式十分單調,很少能夠利用多渠道對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進行融合開發,或者融合的深度不足,缺乏創新能力。第四,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存在不足。目前市場中從事黃河流域文化旅游產業的企業大多規模較小,且一般只針對某一個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缺乏對大型文化旅游企業的引進,與國內外的合作不深入、方式死板,同時在盈利能力上存在較多問題。
筆者結合《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文庫·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以河南省為例》一書內容,對黃河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提出如下建議。第一,提升旅游業的戰略地位,將其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進行發展。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囊括了旅游人群的吃、住、行、游、購、娛等眾多要素,相關從業人員數量眾多,在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拉動經濟增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我國經濟重要的增長支柱。因此,在保護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應該大力發展以黃河文化為內核的文化旅游產業,構建包括交通、旅游、餐飲、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旅游服務體系,在現有的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掘產業潛力,擴大文化旅游產業規模,把黃河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所以提升黃河文化旅游產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地位是十分必要的。第二,樹立黃河文化旅游資源整體意識,合理配置文化旅游資源,加強區域文化旅游發展合作。黃河沿線各省(區)都有大量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它們都是黃河文化孕育的結果,并且在各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中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應該避免割裂意識,樹立黃河文化旅游資源整體意識,通過區域間合作,發揮各自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優勢,開發大區域文化旅游體驗產品,以“密切合作”取代“各自為政”,實行資源優化整合,客源互送共享,共同打造精品文化旅游路線。第三,推動黃河流域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深度融合。對整個黃河流域文化旅游資源應開展廣泛的普查工作,深入挖掘黃河流域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既有黃河文化底蘊又富有時代精神的旅游精品項目,使旅游業成為推動黃河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并在黃河沿線建立一批文化旅游示范項目,促進經濟的發展。第四,積極發展情感營銷理念,努力拓寬市場,擴大市場份額。各省(區)應該突出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產業宣傳,形成良好的市場氛圍,并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積極發展網上宣傳,突出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對外宣傳,吸引更多的旅游人群。同時應該發揮創新意識,豐富促銷內容,在做好傳統宣傳的同時,通過拍攝電視廣告、提供電視劇采景等形成轟動效應,獲得更多的人群關注。第五,提高認識水平,加強管理,努力塑造黃河文化旅游新形象。旅游產業要想發展得好,必須將形象工程作為工作重點進行狠抓,在全社會開展講文明懂禮貌、珍惜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熱愛黃河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增強全民的公德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努力創建健康有序的黃河文化旅游市場。第六,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主流旅游業已經不再以犧牲旅游資源、破壞旅游環境為代價而去換取短暫的經濟利益,而是逐漸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發展軌道。黃河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也應該以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為前提,堅持保護優先,在對黃河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依法進行相關硬件的開發建設管理,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比如在具體的開發過程中,對于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要嚴格制定保護政策,以維持自然生態與保護歷史文物古跡原貌。文化旅游資源要把保護與開發放到同等地位加以重視,通過旅游開發促進傳統文化、文物古跡的保護。自然旅游資源則要保護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環境健康運行。在《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文庫·旅游資源開發研究——以河南省為例》一書中,以上內容都有所體現。書中所闡述的理論、案例等對于讀者了解黃河文化旅游資源、河南文化旅游特色等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