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驊慶

摘要:分析地質災害危險程度以及了解發生地質災害的原因最有效的途徑便是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評價,可以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給予有力根據。本文主要以某地區自然災害發生情況為例,分析其發生現狀,并利用層次分析法對其災害危害性進行評價,根據分析結果簡述該地區面對地質災害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從而有效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危害。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引言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是根據具體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數據為參照,以往通常通過定性評價法,并沒有辦法徹底落實評價結果的定量化。為了完善評價工作、加強評價效率。根據相關分析法,建立相關數學模型,利用層級分析法與多層次圖形疊加等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但是層次分析法的應用在我國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好處于發展階段,許多專業人士對于層次分析法的認知并不是很深,所以需要加強對于層次分析法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中的應用研究。為完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提出有力依據。
一、 某地地質災害現狀
某地地處高山深谷的山區,地形波動幅度較大,地區內的斷裂發育完整,巖體破壞,構造帶活動劇烈,地區內時長發生地質災害。根據授權部門的調查數據表示,其主要自然災害包括山體滑坡、泥石流和山體崩塌等,如圖1所示。因上述地質災害的導致我國經濟損失約達100000000元左右,上萬村民受到威脅。在這種現狀下,就需要對當地地質災害進行具體調查,并根據地質災害數據評價當地地質災害風險,為規劃和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基礎參照。因為之前的技術措施并不能達到定量評價的要求,因此,當地政府決定在原有質量評價的基礎上,采取層次分析法進行定量評價,為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提供可量化的數據[1]。
二、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的層次分析
(一) 評價思路
首先,通過野外現場調查、遙感解析、工程地質描繪等技術措施對當地地質災害風險進行具體調查,并將完整的地質災害背景和條件資料作為災后風險評價的依據。在進行地質災害性數據收集工作完成后,首先對數據展開分析,其次是地質風險區的困難表達。分析影響地質災害發展的相關原因,將相關原因作為評價災害數據的變量,并通過相關數學分析方式定義其權重,從而對其進行更加準確的評定。最后,通過歸一化數值變換方法,統一各個維度,確定了地質災害的邊界,劃分地質災害的風險區域。根據風險等級,將地質風險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層次和質量,完成定量評價和定性工作[2]。
(二) 評價過程
鑒于地方地質災害的形成要求、主要類型以及地質災害多發區,采取目標分析法構建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標準系統。該標準系統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目標層,是地質災害風險程度評價,第二層是一級標準層,其主要分為四個一級標準,分別是災害歷史、基礎原因、誘發原因、危害程度,第三層為二級標準層,是一級標準下的詳細標準。其中,災害歷史下的二級標準有災害平穩性、災害點密度、災害點密度、災害面密度、災害體密度。基礎原因下的二級標準有滑坡標準、坡高標準、植被標準、巖組類型。誘發原因的二級標準有工程活動和降雨要求。危害程度下的二級指標有威脅財產、威脅人員。
(三) 評價結果
對每個評價原因的相關定量數據進行疊加估算,得到有關當地地質災害風險性的整體評價。根據危險程度,遵循差異性原則,將當地地質災害風險地區劃分為三個不同程度的地區,即初級危險區域,中級危險區域和高危地區。三個危險級別區域中,受威脅范圍較廣且危害性較大的為高等程度危險區域,主要對居民區,城鎮水利等設施產生威脅,大多數威脅方式為自然災害中頻繁發生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當地近期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共計50起以上,導致我國經濟損失約達7000萬元左右。中等程度危險地區,發生地質災害面積小于高等程度危險地區,地區內多是高度坡陡,腐蝕效果明顯,水土流失情況較為嚴重,比較容易發生地質災害。評價結果表明,該地區內災害密度大概為10.5處/100kmr,多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低等程度危險地區,發生地質災害面積高于高等程度危險地區,占據測試地質災害地區整體面積的60%以上。該地區內的地質災害密度大概為0.39處/100kmr,以往共發生過8起地質災害,1起崩塌、2起滑坡、1處泥石流、4起不平穩斜坡。導致我國經濟損失約為10萬元,受害人員約為16人[3]。
(四) 注意事項
為保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過程中所使用的層次分析法的客觀性和結果的準確性,必須做好以下幾點工作:①做好地質災害基本現狀的調查作業,了解發生地質災害的地質環境、要求和地質災害分布區域、危害程度等、保證相關地質災害資料的準確性以及完整性。因為地質災害風險性評價是根據地質災害基礎資料為參考,若是資料不全面,會影響地質災害風險性層次分析和評價作業的質量。②鑒于實際狀況構建地質災害風險性評價標準系統,符合地質災害風險性程度評價的目標,精準辨別出風險程度相對較高的地質災害地區。③通過與矩陣的比較確定其重要性,并準確進行計算,以便確定不同級別的地質災害風險區,制定完善的“以預防為主,治理輔助”的地質災害防治手段,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4]。
三、 結束語
綜上,層次分析法在地質災害風險評價中的運用,不僅可以避免以往技術措施中的不足,落實對地質災害風險程度的定量化評價的同時還可以加強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過程以及結果的精準程度。所以,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運用層次分析法是可實施的且具備巨大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曉樂.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3,000(022):166-167.
[2]丁麗, 李再興,李學問,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登封市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J].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6,27(002):92-96.
[3]汪賢良.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研究[J].華東科技:學術版, 2017(8):387-387.
[4]張曉東,劉湘南,趙志鵬,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鹽池縣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J].國土資源遙感,2019,031(003):183-192.
(作者單位:江蘇地質基樁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