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英
摘要:寫作難,難寫作。一提到寫作學生就害怕,一寫作就存在假話、空話、套話,寫作材料雷同,情感空洞。
關鍵詞:小學;作文;感悟生活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環節,也是影響學生語文成績的直接因素。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為此,我認為作文教學應該從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入手,讓學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尋覓寫作素材,積累素材,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氛圍中取材,在趣味盎然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揮筆。
一、培養興趣——在快樂中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一切來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快樂地去表達。所以我每學期一開始,就會講一些著名作家的故事給學生聽,如鄭淵潔、楊紅櫻、黃蓓佳等一些學生特別喜歡的兒童作家的小時侯的寫作趣事,并為他們推薦一些暢銷的兒童讀物,來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消除學生畏懼寫作的心理。
二、用心觀察——從快樂中尋找素材
如何讓學生從無話可說轉變為有話可說和從無事可寫變為有事可寫?我的方法是先引導學生學會用眼睛去看,處處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也就是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指導學生去感受自己身邊的事、身邊的人,周圍的景色,從而更好去感受生活。我們要讓他們能在“平常”中挖掘到寫作需要的“寶藏”。例如指導學生寫四年級下冊習作1《春游》時,在作文前,我先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他們提出這次春游的目的要求以及注意事項,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春游,春游的地方由小組自己決定,小組成員也可以單獨行動(跟隨父母或朋友),去的地方可以是某處景區、公園或其他地方等等。學生們表現的是興趣盎然,激動萬分。正是由于教師在寫作前以快樂引路,才使學生在快樂中尋找到好素材。
三、善于搜索——從快樂中尋求思路
學生有了素材后,再組織他們進行分組交流和共同討論,尋找優缺點,取長補短,教師再適時引導,從而獲得寫作共同點。例如寫《我最敬佩的人》,即向大家展示身邊的一些高尚品德的人和事。這次寫作的內容,可以是孩子們親眼見到的,也可以是親耳聽到的,還可以是從書本上讀到的事。可沒想到的是有些學生對身邊的人缺乏認識或了解(這其中也包括他們的父母家人),本來有一些感人的素材很值得寫,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寫或寫什么。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景,我都會適時結合當學期學校的主題教育,如舉辦“真愛無限,感恩無痕”的中隊主題會,以及配合學校開展“學雷鋒”活動等,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再為學生提供可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有價值的好素材都從腦海中搜索出來,然后經過師生共同討論,提煉出怎樣寫的路子,最后再擬草稿。
四、學會傾訴——在快樂中相互交流
我曾回顧自己小時侯的作文訓練,都是在老師規定同一要求和同一時間下完成的。這必定會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學生的積極思維的發展。因為其思維受到壓制,學生的想象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寫作思路也很難打得開,再加上時間的約束,從而使他們的心理受到很大的壓抑。
前不久我看到了“放縱擬草”一說,令我感觸很多。所謂“放縱擬草”,就是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鼓勵學生說心里話、說真話、不說空話、套話和大話。我非常贊同這一教育方法,在教學中我努力去指導學生,在掌握第一素材的基礎上,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情況下進行起草。在“自由”中拓寬寫作思路,讓學生有話可寫。
五、交換批改——在快樂中追求進步
改變教學觀念,已勢在必行。即將教師的個人批改行為轉換為師生共同合作行為。教學時,我一般會分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讓學生進行自我修改。通過讓學生本人依據教師在草稿練習本上的批語進行深層次再加工,把遺忘或被忽視的情節再加上。第二步,同學之間傳閱批改。學生從打草稿到自我修改,將文章的語言文字、段落結構等都已經做了很多遍的琢磨,容易產生滿足感,所以不妥和不通之處就很難再被發現。而我讓學生交換批閱的目的就是讓旁人去點破自己的不通和不妥之處。在教學中,我見到了學生平時難有的那種濃厚的興趣以及認真、專注的神情。
其實,作文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和努力將自己塑造成師范者和指導者的行為是舉足輕重的。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教給他們常用而又很重要“調、刪、改、補“等方法,讓他們掌握在草稿上下一番功夫的真本領。當然,教師還應在學生積極修改時給予他們及時、恰當、到位的表揚。
總之,快樂作文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能夠用心去感受寫作的新鮮和有趣,從而進一步愛上寫作。
參考文獻:
[1]?《少年素質教育報》2013年12期
(作者單位: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新橋鎮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