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晴
摘 要:攻擊行為在心理學領域一直備受關注。本文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攻擊行為進行概述,梳理攻擊行為的概念、起源、分類及影響因素,同時概述干預兒童攻擊行為的措施。
關鍵詞:攻擊行為 青少年 影響因素
攻擊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在人類社會是普遍存在的,它不僅影響人們日常的社會交往,還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研究發現攻擊行為經常發生在青少年兒童中,成年后的暴力行為與青少年時期的攻擊行為有很高的相關。因此,對攻擊行為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
1 攻擊行為概述
1.1 攻擊行為的定義
攻擊行為是一種意圖傷害他人的行為,且對方試圖避免受傷,主要特點是意圖傷害他人、接受者避免受傷害,同時是一種可觀察的行為。但攻擊行為并不等于是暴力行為,暴力行為把攻擊他人并試圖給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為目標,是攻擊的極端形式。因而所有的暴力都是攻擊行為,但不是所有的攻擊行為都是暴力行為。
1.2 攻擊的起源
目前有兩種觀點解釋攻擊行為。進化論和進化發展心理學認為攻擊是一種適應性行為,是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進化來的。通過攻擊,個體可以獲取稀缺資源,可以抵御攻擊,比如面對試圖奪走自己物品或生命的同類面前,生存的機會取決于防御能力;可以提升社會地位和權力,同時也給同性競爭對手造成損失,因而攻擊逐漸成為解決問題的方式。
另一種觀點認為攻擊性是一種適應不良的行為,比如具有攻擊性的孩子更容易被同伴拒絕,學業表現較差,也更容易遭受精神障礙,比如多動癥等。由于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不良影響,增加了兒童攻擊的可能性,如父母的犯罪行為、虐待兒童、與兒童情感聯結較弱等。
1.3 攻擊的分類
從攻擊的形式可將攻擊分為直接攻擊和關系攻擊。直接攻擊是指公開針對他人的行為,目的是造成身體或心理傷害,或強迫他人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關系攻擊是指有意損害他人社會地位、友誼或人際關系的行為。兩者的區別在于攻擊時是否是公開可見的、明顯的行為。從攻擊的功能可將攻擊分為主動性攻擊和反應性攻擊,前者指故意的、有目的地攻擊或威脅他人;后者是指個體受到挑釁或威脅時所做出的攻擊行為,常伴隨著恐懼、憤怒情緒。
2 攻擊行為的發展軌跡
攻擊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以往研究發現身體攻擊行為從出生到2-3歲急劇增加,隨后攻擊行為逐漸減少。這種發展模式不僅適用于身體攻擊,還適用于破壞物品、蔑視規則等行為。
對攻擊行為的軌跡分析研究發現,從兒童早期到成年早期,有四個主要的發展軌跡。第一,存在“生命歷程持續高”群體,其身體攻擊在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高水平;第二,“持續低”群體,在幼年時期攻擊水平就較低,一生中始終保持低攻擊性;第三,“下降”或“童年受限”群體,該群體在兒童初期表現出中或高強度的攻擊性,但在兒童早期和中期呈下降趨勢;最后,“青春期開始”群體在11-17歲間,攻擊行為呈上升趨勢。
3 影響因素
攻擊行為的研究涉及很多領域,個體的生物學基礎、家庭、同伴關系等都會影響其攻擊性。
3.1 生物學基礎
行為遺傳學家通過同/異卵雙胞胎和收養研究等設計區分了三種變異來源:遺傳效應,共享環境效應(所有家庭成員經歷的環境影響)和非共享環境影響(獨特的環境影響),發現攻擊行為受遺傳影響最大,其次是非共享環境因素。
神經心理學家發現了與攻擊相關的生理特征。低心率被認為是無畏、尋求感官刺激的生理指標。低覺醒假說認為,低心率兒童具有不典型的低覺醒水平,因此攻擊行為可以構成一種策略來刺激他們的喚醒水平達到最佳水平。
3.2 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有兩個重要的維度:依戀和教養方式。兒童與父母間的關系是其社會情感和行為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不安全依戀會影響兒童隨后外部化行為。兒童和父親間的積極紐帶在兒童社會化中有重要作用,例如積極的父子關系會減少15歲兒童的財產犯罪、暴力和藥物濫用等行為。
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青少年的攻擊性息息相關,一些風險因素會增強攻擊性,如監督不力、嚴厲管教、父母不一致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兒童活動參與度低、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等。而父母的溫暖可能是一個保護因素,可能會降低兒童攻擊性的概率。
3.3 同伴關系
在兒童中期,同伴關系變得越來越重要,同伴關系與兒童和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發展存在聯系。兒童的攻擊行為會導致同伴拒絕,進而能預測隨后的攻擊性。若兒童和具有攻擊性的同伴為伍可能會強化彼此的攻擊行為。當然,同伴影響也可能是積極的,例如與非攻擊性同伴成為朋友,攻擊性兒童的攻擊性隨著時間推移會減弱。但是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可能難以建立和維持建設性友誼,對友誼關系也有偏見。
4 攻擊行為的干預
青少年可塑性較強,因此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干預是必要的,這也是研究攻擊行為的目的之一。影響攻擊行為的因素很多,當前關于攻擊行為的干預研究也是從不同方面入手。以往干預通常針對攻擊性兒童,采用認知行為干預,兒童外化行為問題會顯著減少;以父母為中心的干預也可以降低兒童攻擊行為,比如基于個人和團體的家長培訓,但最好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接受干預。
參考文獻:
[1] 焦永國.兒童攻擊行為研究綜述[J].西安社會科學,2010,28(03):148-149+152.
[2] 孫丹.兒童青少年的友誼相關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07(01):153-154.
[3] Tina Malti,Kenneth H Rubin(Eds.),Handbook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C],New York,NY,US:Guilrord Publications,2018,41-61+1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