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穎超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于“浙江紅旗第一飄”亭旁現狀的研究,革新紅色基因傳承的相關活動和載體的路徑。深入挖掘紅色基因在鄉村振興中的功能,增強當代人對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感、使命感。力圖將鄉村振興與紅色基因傳承相結合,提升鄉村振興發展質量,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使紅色革命老區融入到新時代的歷史創造之中。
關鍵詞:鄉村振興;紅色資源;革命老區
一、前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2018年2月4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將鄉村振興戰略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旨在優化鄉村發展水平,提升地區間的均衡發展能力與資源利用效率,為全面促進鄉村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文化基因是決定文化體系傳承與變化的基本因素,紅色基因則繼承了中華優秀的核心文化基因,具有先進性,超時空性的特點,是中華兒女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近年來,紅色基因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受到重視。紅色基因為鄉村振興培植了新引擎、拓展了新空間。傳承和弘揚好紅色基因,能使鄉村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之舉,又順應時代發展新要求,極大的激活鄉村振興的活力。
二、亭旁鎮概況
亭旁,位于浙江三門縣城西邊,作為浙江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建立地,被譽為 “浙江紅旗第一飄”。2017年以來,在省、市、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亭旁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發展勢頭迅猛,已先后榮獲3A國家級旅游景區、長三角區域旅游系統黨性教育基地、浙江省黨史教育基地、浙江省青少年紅色之旅經典景區、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教學基地、紅船精神研究中心亭旁分中心、浙江省紅色旅游教育基地等榮譽10余個。
三、亭旁鎮紅色資源開發現狀
1.紅色文化資源展現形式單一
亭旁鎮紅色旅游產品結構存在組合不合理利用率低,缺乏體驗性、參與性、差異性和吸引力問題,進而降低參觀者的次數及參觀欲望,不利于紅色革命區的發展合充分發揮紅色教育的作用。因所處的地理位置環境質量較差,導致前期發展紅色旅游無基礎依托,開發形式以參觀為主,資源組合程度挖掘不夠,阻礙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可見實現鄉村產業的發展,需要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形象設定基礎條件上進一步下功夫。
2.缺乏專業人才隊伍
亭旁鎮紅色文化資源教學環境較差,工作人員學歷大部分處于本科以下,容易把自己的見解或者是錯誤的言論加入,紅色文化傳承不到位,外來從業人員也因發展條件望而卻步。但革命者在政府治理、動員群眾、法制建設等領域留下的寶貴財富需要專門研究的學者去領略,進而傳遞給游覽者。所以以專業的從業者來響應國家政策,透析紅色文件,充分發揮人才創造性,同時加強內部人才選拔和培養進而創造收益,完善系統管理,對鄉村治理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亭旁鎮紅色資源開發策略
1.統籌各方資源,共建紅色亭旁
一方面,由縣委辦、縣委組織部、縣委黨史研究室等八個職能部門聯合成立“浙江紅旗第一飄”黨性教育培訓基地建設指揮部,集中推進亭旁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另一方面,加強校地合作,邀請中國美院、復興國學院參與教育基地的整體規劃編制,力求將紅色文化融入基地規劃。同時,積極對接中央、省市各級黨校,井岡山大學、嘉興學院等各大高校,爭取實現師資共享、教學成果共享。
2.深挖紅色歷史,傳承亭旁精神
做好理論挖掘工作,依托縣委黨史研究室、黨校、嘉興紅船精神研究中心等專家力量,組建亭旁起義精神研究團隊,全面梳理和研究浙江首個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斗爭、發展歷史,深挖起義內涵和歷史意義,凝練出“赤膽忠誠、一心為民”的核心精神。做好遺址保護工作,采用遺址復原、以舊修舊、等比建設等方式,對城隍廟、亭旁起義總指揮包定故居、亭旁起義指揮部駐地舊址、南溪村亭旁起義發源地舊址等一批革命舊址進行保護性修繕,充分還原歷史面貌。做好紅色創新工作,挖掘系列紅色故事,并聘請革命烈士后代、老干部、老黨員、教師、志愿者和中小學生組隊進行講述。同時,串聯各類紅色文化活動,開發出課堂講授、現場教學、素質拓展等多樣化體驗教育模式,形成1-3天的套餐式黨性教育培訓精品課程,讓參與者在游玩、傾聽、體驗中深化紅色精神感悟。
3.布局紅色產業,打造紅色品牌
合資成立亭旁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以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發展為導向,對修葺改造的紅色街區進行招商布局。同時,探索“紅色+綠色”的綜合旅游模式,在系統盤活區域內紅色資源的基礎上,深化推介非物質文化資源及地方特產,并鼓勵村民發展民宿、餐飲產業。
五、結語
紅色基因的發源地是革命老區,具有歷史悠久的紅色文化和豐富的紅色資源,但由于地理環境、人口等因素的制約,往往資源匱乏、交通閉塞、經濟落后,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與此同時,像亭旁這樣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豐富的革命老區也開始順著東風加快建設。建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充分調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為廣大黨員干部提供黨性教育,為全社會提供愛國主義教育,以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了革命老區的振興。
參考文獻:
邱國橋,彭一敏.井岡山紅色旅游宣傳冊的設計分析[J].包裝工程,2015,36(24):110-114.
羅澤,姜華帥.梁弄鎮紅色基地現狀調查[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03):49-50.
葉俊.比較視角下大別山(黃岡)紅色旅游發展模式研究——基于井岡山紅色旅游發展模式的比較[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3,33(05):90-92.
段蔚筠. 推進紅色旅游人才資源開發[N]. 組織人事報,2009-11-12(007).
王歡.紅色景區紀念館講解工作探討[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5(08):54.
黨寧.井岡山:領跑紅色旅游[J].小城鎮建設,2005(02):10-13.
盧麗剛.井岡山紅色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6):17-24.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