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玲
摘 要:學前期的兒童正處于好孩子定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處于尋求認可定向的敏感階段。實踐中,家長一些不合理的期望導致幼兒成為表里不一的好孩子,從而使得幼兒社會性與個性的發展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家長應該樹立合理的價值取向,從而引導學前兒童社會性與個性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好孩子現象 社會教育價值取向 家長
美國心理學家L.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中,學前期的兒童正處于好孩子定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處于尋求認可定向的敏感階段,即“好孩子”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人際關系的和諧是其道德價值判斷最重要的導向。具體表現為:兒童非常愿意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其目的在于謀求其他人的贊賞和認可,而且兒童也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并盡可能按這種要求思考與行動。在這一階段的兒童看來,好的行為是其他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學前期兒童的這一特點給到我們的啟示是在與幼兒互動中,對學前兒童的期望一定要合理且正確。然后在家庭教育實踐中,一些父母功利性的想法導致其對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使得兒童在“好孩子”定向階段一味地迎合家長不合理的期望而出現社會性發展的偏差。
案例:芊芊是老師眼中公認的好孩子,經常懂得謙讓,從不計較。但是時間一長卻發現事實并非這樣。一次合唱排練,小孟站在第一排較中間的位置(通常只有表現好的人才能站在這)。這時,班里最調皮的軒軒一把把小孟推到了旁邊,搶占了小孟位置。這一幕被主班老師看見了,但沒說什么,只是靜靜地看著。而一旁的小孟也沒有說什么,只是默默地看著老師。最后老師看軒軒沒有退回去的意思,只好親自出面將軒軒狠狠地批評一頓。經過老師的調解,小孟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本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沒想到合唱結束之后,孩子們統一去衛生間洗手時,小孟一把推倒了軒軒,嘴里還大聲嚷著“誰讓你剛才搶我的位置了!,我媽媽說過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上述案例中芊芊為了成為老師眼中的那個“好孩子”,面對同伴的侵犯行為表現出了極大的“謙讓””、“同情”、“寬容”,甚至不惜偽裝成弱者的姿態來博取教師的同情;但一旦脫離教師的監視,芊芊便立刻卸下了“好孩子”的面具,回到真實的生活狀態,表現出鮮為教師、家長所了解的另一面。尤其是芊芊在沖突中對同伴表達的那句“媽媽說過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讓人不寒而栗。或許,在芊芊的家庭生活中父母給與兒童過激的“報仇”想法的灌輸,讓孩子在同伴沖突中幾乎不考慮對方的立場,也沒有給與對象的寬容與理解,使得同伴沖突更加激烈,給同伴也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當前激烈爭奪教育資源是整個社會輿論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電視、網絡平臺等媒體大肆渲染著諸如“寒門再難出貴子”、“中產階級的焦慮”、“中國式的焦慮”的話題。這樣的社會輿論導向讓新時代的部分家長們整日惶惶不安。孩子從小必須有競爭、憂患意識并積累足夠的競爭力,自幼兒園伊始就必須脫穎而出,突破重圍,最終拿到優質教育資源的直通卡。這是如今部分家長寄托于孩子身上最強烈的意愿,也是這些家長心中“好孩子”形象。如此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讓部分家長將做事是否“靈活”、能否“察言觀色”、能否能夠阿諛奉承,能否得到教師的關注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等通常被置于很高的地位;而一些謙讓、尊重、互助、同情、合作、秩序感等可貴的社會性品質,在部分家長眼里竟成為孩子的短板。比如許多家長都有過的想法:如果我把孩子教育得過于友好,我無法保證其他家長也同我一樣,如果其他孩子都不守規則,那我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很會吃虧,以后在社會中也難免受人欺負。在這些錯誤觀念的誘導下,那些能夠成功吸引到成人的注意,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的孩子自然被家長標榜為“好孩子”,也通常被認為是“社會化”程度高的孩子;而那些謙讓、守規矩的孩子則被貼上了“木訥”、“懦弱”的標簽。于是在這樣一個人人自危的社會大染缸中暈染出了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即以更巧妙、更隱晦的方式毫不余力地爭取自己的利益,善于阿諛奉承,而較少考慮他人的感受,比如本案例中芊芊這些心思縝密的“好孩子”。
綜上,家庭教育中家長更像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家長需要根據學前兒童好孩子定向這一階段特有的特點,給予學前兒童合理正確的期望,比如讓幼兒成為一個合作、寬容、樂于助人、負有責任心的人。對處于好孩子定向階段中的學前兒童來說,家長的合理正確的期望如同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燈一樣能夠引導幼兒的社會性與個性的發展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邁進。這是家長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1] 劉晶波.社會學視野下的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董梅.日本學前教育對我國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4).
[3] 王登峰,王華婷.兒童社會教育的價值意蘊、問題呈現及對策選擇——以“比比和朋友”項目為例[J].教育參考,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