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技法豐富多變,演唱者可在實踐中結合作品予以適當應用,由此形成較好的藝術表現效果。輕聲唱法作為一種獨特的演唱表達方式,在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中多有出現,其應用維度也從簡單的技巧延展到整體演唱思維的培養,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輕聲唱法;應用維度
一、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與輕聲唱法
輕聲唱法是是指用較小的音量進行演唱的一種演唱表達方式。輕聲唱法中的“輕聲”與自然聲發出的輕聲不同,自然聲音的輕聲一旦發出就不能再放大,而輕聲唱法是可以通過氣息等方面來營造可強可弱的音色,演唱者需要根據劇情或者演唱者情緒的需要隨時變大變強,由強弱變化以達到聲音力度的強弱切換,最后在收音時以很弱的聲音逐漸消失在頭頂。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表達方式比較委婉、含蓄,所以我們在演唱時需要以娓娓道來的氣韻、不急不慢的速度去把作品中需要表達的意境體現出來,并通過演唱者的演繹使得作品表現變得生動而豐富。因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這些特點,所以我們在演唱的時候不需要用極具戲劇性的表現方式表現人物的情緒,而是應以委婉而含蓄的方式表達人物的情緒和作品的意境,如在高音區的位置上運用輕聲唱法會更適合作品需要營造的氛圍和意境,使聲音不顯得過于突兀,并借由這樣的演唱方式演把演唱者逐漸代入了詩歌的意境中,給聽眾留下了很多的藝術遐想空間。而這對我們的基本功要求也是很高的,如送氣需要柔和、腰腹肌肉控制、橫膈膜的力量要均勻等。
由此可知,輕聲唱法在中國古詩詞意境的表達方面是一種很重要的演唱手段,在教學中既是重點、要點,亦是難點、亮點。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借由古詩詞藝術歌曲里對輕聲唱法的掌握,讓演唱者可以更好去演唱演繹其他類型的歌曲。
二、輕聲唱法在聲樂訓練中的應用價值
1.在訓練中借以科學的演唱方法,養成科學的用嗓習慣。
在中國古詩詞改編藝術歌曲的演唱中,因古詩詞自身的特點,所以在演唱的時候需要用娓娓道來的氣韻、不急不慢的速度來表現古詩詞委婉,含蓄的特征;而輕聲唱法就和古詩詞所需要表達的意境,韻味不謀而合,所以我們在對這類作品進行聲樂訓練的時候,演唱者可以通過氣息、共鳴腔體等方面的把控,從而形成科學的用嗓習慣。
我們在聲樂學習的初期可能會因為習慣的問題扯著嗓子大聲的歌唱,長此已久造成了聲帶的充血及其他病變,雖然大聲唱歌使聲音聽起來扎實、明亮、穿透力強。在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中正確運用輕聲唱法,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呼吸機制和演唱方式,從而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聲帶。輕聲唱法雖然音量小,但我們在演唱的時候通過高位置演唱,深位置呼吸,這對于聲帶的摩擦力沒有那么強,所以借以輕聲唱法我們可以調配自身的用嗓習慣,建立正確的呼吸機制和演唱方式。所以,輕聲唱法對我們長期用嗓的聲樂工作者來說可以養成科學的用聲方式。
2.對氣息訓練有較好的應用意義
輕聲唱法要求吸入身體的氣息要量大且深,一個受過很好氣息控制訓練的人,演唱出的聲音時值會比較長,這對于我們以后唱時值較長的長音有著重要的訓練意義。輕聲唱法聲音的強弱變換是受呼出的氣息強度控制的,具有高度控制氣息能力的唱者能游刃有余的演唱強弱變化的聲音,同時對氣息的訓練也能豐富演唱者對作品的表現、刻畫、詮釋的能力。源源不斷的氣息為任何一種演唱技能技巧的發揮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和最有力的保障。中國古詩詞改編藝術歌曲對于氣息的把控要求較高,演唱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氣息的控制力找到最為恰當的“平衡點”里來完成對中國作品情致、韻味、意境的聲音把控。
在《賦登樓》這首作品中,9-17小節以及23-29小節里都用了由強到弱力度的符號,而在“試來把酒留春住”的“把”字和“強欲登高賦”的“登”字在高音區做了f的力度,很多歌唱家在演唱《賦登樓》這首歌的重音部分,并沒有過于強調重音記號。如廖昌永和溫可錚在演唱這首歌的“試來把酒留春住”的“把”字和“強欲登高賦”的“登”,他們在力度上控制的都很好,沒有使重音顯得過于突兀,給聽眾一種不緩不急,聲音委婉動聽,留給聽眾無瑕的遐想空間。所以在高音區的地方,我們應該根據作品的題材和創作背景運用好氣息的比例,找到聲音力度的“平衡點”。這與輕聲唱法在力度上的控制也是不謀而合的,通過掌握輕聲唱法在控制氣息比例的技巧運用,對于我們唱他類型的作品也是有很好的幫助。
古詩詞歌曲由于內容比較含蓄,所以我們在演唱時應該注意把古詩詞的意境表達出來即可,有些時候弱音的效果給人一種別有一番韻味的感受。《賦登樓》最后一句“不放春歸去”的“歸”字我們用高音弱唱的方式展現對春色的留戀之情,學習者也能夠從中感受到作品的意境。此外,高音弱唱對氣息的要求會更高,所以就要求我們在學習演唱類似作品時一定要注意對氣息的控制訓練,這樣才能在漸強漸弱之間做出在游刃有余的學習調整。結合整曲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有漸弱記號,如10-18小節和23-33小節。通過把漸弱的聲音效果演唱出來,會在曲目的情感表達上顯得更為細膩。輕聲唱法要求在強弱之間任意轉換,這對我們氣息的訓練要求就更高了,需要我們調控氣息量和吸氣的深度,這樣才能在強弱之間任意轉換,古詩詞藝術歌曲因其自身特點,在演唱方面我們會更為注意其韻味及意境的表達,所以古詩詞藝術歌曲里運用輕聲唱法能夠更好的把古詩詞的意境表現出來,這對于唱其他類型的歌曲也是有幫助的。
要注意到《賦登樓》17-19小節21-24小節也都是在p的力度下做出漸強到漸弱的,小節由強到弱,這就需要學習者用更加輕柔的聲音唱出來—但是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弱不是“虛”,因為唱弱不是音量小、氣息少,而是更需要學習者以強有力的氣息來支撐共鳴的。另外17-28小節由p轉到29-37小節的pp再到40-45小節的p,很多演唱者在演唱弱音的時候因為聲音過小就幾乎聽不見聲音了,聲音的位置也容易出現問題,最終導致他們在學習演唱時候經常出現很多漏氣的聲音。在這首作品里的輕聲唱法需要做到氣要吸的很深才能做出在游刃有余的漸強漸弱。如在13-16小節 “夜”字出來就在高音 fa上,但整句是mp的力度,我們很多初學者因為氣息控制不好,會把“夜”唱的很重,通過長期的高音弱唱的方式,能夠很好的鍛煉我們的氣息的控制能力,再如第40小節到全曲終“花落知多少”的力度為pp到p且音區也位于高音區,所以在高音區唱出弱聲的聲音效果,是需要很強的氣息控制力的,在第40小節到全曲終的地方我們用高音弱唱的方法表達春天一去不復返的惆悵心情。所以通過以古詩詞藝術歌曲為例掌握好輕聲唱法能使我們夠更好的駕馭其他類型的歌曲。
從上可見,中國古詩詞改編藝術歌曲可對聲樂技巧的提升發揮較大價值,輕聲唱法等在高音弱唱和漸強漸弱的運用方面對我們訓練氣息有著很重要的應用價值。
3.加強演唱者對共鳴腔體的運用
輕聲是獲得頭聲的有效手段,我們通過輕聲的哼鳴就可以明顯的感受到頭腔共鳴的強烈震動感。對于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而言,掌握輕聲唱法的運用對于挖掘和開發演唱者的頭腔共鳴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不僅如此,輕聲唱法強調氣息的支撐作用,氣息的供給對于歌唱十分重要,而輕聲唱法需要氣息持續而均勻的支撐,在達到頭腔共鳴的同時也會隨之帶來胸腔共鳴的練習。
如《賦登樓》“開頭的‘休字一定要給高位置,把聲音掛起來,同時讓聲音有足夠氣息的支撐,這樣才能夠談得上去表達和詮釋詩詞本身的意境。同時,在唱的時候橫膈膜和腰部的氣息支持要更加強,將情緒充分的調動起來。作品第9小節“試來把酒留春住”的“春住”,23小節“強欲登高賦”的“登”和最后一句“不放春歸去”的“歸”在演唱時也要盡量使音色明亮、集中而柔和,也需要有頭腔共鳴的高掛點,氣息不適宜過門猛,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倘若沒有頭腔共鳴作為前提,是無法達到這種效果的(詳見譜例3-1)。筆者在唱《春曉》25-36小節“夜來風雨聲”和第37小節到全曲終的高音弱唱時,更要注意共鳴腔體的運用,因其不強調狂放的色彩,而是柔中帶鋼的色彩,頭腔共鳴的使用,就會使得這種情緒更可能的表達出來,頭腔掛著,但氣息不是猛給,就不會顯得很強,但又能表達出整首歌曲的情緒。
總而言之,輕聲唱法在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訓練中能夠發揮較大的應用價值,通過對其的系統學習可以對我們的發聲訓練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從而讓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可以成為演唱者在演唱實踐中不斷進步的極大助力。
參考文獻:
[1]?黃彥:中國古詩詞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大舞臺》,2009(04):65-66.
[2]?郝建紅: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應用于聲樂教學中的回顧與展望[J].《時代文學》,2008(06):115-116.
作者簡介:馮佳(1995—),女,四川南充人,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高師聲樂。
(作者單位:成都市青少年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