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亮
摘要:意識流屬于精神領域,人的意識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和流動,人們通過感官來認識這個世界和了解自己,外界的變化直接作用于人們內心的變化。本文首先闡述了意識流的概念,其次概括詮釋了攝影,最后分析了意識流攝影以及它的精神內涵。
關鍵詞:意識流;攝影;精神內涵
一、意識流概念
“意識流”顧名思義:意識如水一樣流動著。這體現了意識的變化莫測、不固定、很自由的特點。意識流這個詞最早源于《論內省意識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由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在1884年提出,在他1890年發表的《心理學原理》中,對意識流的定義是“來自外界或內部無意識中的某些信息、情感、欲望以連續運動的方式進、出意識的過程”[1]。人的意識是很自由的,他不受客觀現實的制約,而是純粹主觀的感覺。意識流可以理解為流動的意識,把意識比作像水一樣不停的流動,強調思維的不間斷性,有時也指人的思維在空間和時間上來回的轉換,不斷的變化,始終都在流動。詹姆斯根據意識流在心理學的表現具體的把意識流進行了詳細分類,根據意識流的來源,分為內吸流、內闖流、外吸流、外闖流[2]。根據意識流的內容又可分為信息意識流、情緒意識流、欲望意識流。人的思維和夢境也都在意識流的范圍內,比如,人在聯想中,就是“內吸流”的過程。人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就是“外吸流”的過程。當我們對一件事情不專注時,走神的過程就是“內闖流”的過程。當外界環境中的聲音、影像、顏色等無意間進入我們的思維中就是“外闖流”的過程[3]。
事實上,詹姆斯提出的意識流理論并不是意識流產生的唯一原因,其原因則是社會大環境所致。十九世紀末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開始發生急劇變化,讓人們對傳統的觀念與信仰發生動搖。人們開始不僅僅注重外界的物質需求,更想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人們的精神領域得到了相應的調整,人的自我被重新定位,小說、電影、戲劇、美術、攝影等對意識流的借用,則產生了新的藝術表現手法同時也影響了整個世界的藝術創作領域。
二、攝影
“攝影是一門觀察的藝術,它是關于在日常中發現有趣的東西,它和你看到的以及看的方式有關。”—Elliott Erwitt;“攝影是一種真實,非常微妙,甚至比真實還要真實。”—Alfred Stieglitz;“攝影是一種感覺、觸摸和愛的方式,你在膠片上烙下的是永恒記錄,盡管所展現的是很小一塊,但在你大腦忘卻后照片依然能存留這一切。”—Aaron Siskind;“攝影像是一種虛擬的現實,你在一個有趣的世界中用它創作幻想。”—Steven Pinker;“攝影將時間的一片刻抽離出來,通過凝凍它將其性質改變。”—Dorothea Lange;“攝影像是一個瞬間,你只需要半秒鐘去記錄下一張照片,所以應該在人們自在時捕捉那個畫面。”—Patrick Demarchelier;“攝影是一種不自覺的識別,在一瞬間里,在一個特別的事件里。”—Henri Cartier-Bresson;“攝影是一個微弱的聲音,不過有時一張照片,或者一組,可以喚起我們的意識。”—W. Eugene Smith;“攝影是向人展示人的方式。”—Edward Steichen;“攝影是記錄一個逝去的瞬間,一個真實的瞬間。”—Jacques-Henri Lartigue……以上是本文引用數十位國際著名攝影師對攝影的詮釋。雖然每個人的詮釋不同,但是我們不難看出他們之間的共同點,那就是通過攝影作品來表現作者自己對某個瞬間或者事物的想法與感受,又或者是一種完全的內心映射與情緒宣泄,無論什么樣的攝影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意識占領創作的先前引導地位。攝影作為一種無聲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畫面直觀的記錄了攝影師按下快門瞬間的想法與表達,說明將藝術與心理完美結合才能體現出攝影作品的真正意義。我們通常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反映,它是和時代相應景的,它以直觀整體的方式反映著客觀世界,將創作主體以某種形象、某種色彩或某種形式反映到作品上,創作者的心理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淺談意識流攝影
當今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使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導致心理問題越來越多,或自閉或抑郁、或亢奮或焦慮……由于心理上的空虛和壓力無法全然釋放與排解,所以大家都會去尋找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來緩解和釋放內心的壓力。將意識流運用到攝影之中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為創作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通過作品作為表現的載體來展示創作者內心的訴求。它對傳統攝影的本身特性并沒有十分重視,認為攝影只是自我表達訴說的一種形式而己,在現實生活中所看到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意識流的創作對象,它用更大的更自由的創作范圍去更多角度的進行表達和抒發。由于在創作題材以及內容上也有很大的隨意性,受到意識流文化的影響,國內外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銳攝影師,他們對攝影的概念進行了更新,同樣有了特定的理解,不考慮構圖,不在意對焦是否清晰或者模糊,甚至不考慮曝光是否正確,對拍攝作品加入無限的想象,打破了傳統的拍攝手法,這是一種文化行為,更是一種語言,充分的反映出了攝影師對內心世界的追求及情緒的表達。意識流攝影師用自己的作品展現給社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時,他既不像紀實攝影家要用生活來作為媒介說話,也不像抽象攝影那樣太過于不明情緒,也不像現代流派那樣超越現實。意識流攝影師對自己的作品畫面解讀是自我的,是絕對從個人角度出發的,意識流攝影排除考慮畫面影像與生活場景人物的關系的,同時他的主題也是隱晦的,具有象征性的,表意是曲折的,同時千人千種理解的。意識流作為視覺思維的形式,本質上是為了給人視覺和精神上偷悅的感受,人們根據這種視覺上的需要,通過畫面心里特征上的揭示,完成對照片的拍攝,意識流作品就是超越于表象形式上的,在其表下有著更深刻層次的寓意內涵。
意識流這種風格是筆者所喜愛的風格,筆者覺得這種攝影風格更能表現攝影師們的真實內心,當攝影師拍攝時,靈感的涌現使攝影內容與形式成為次要的,而攝影的精神和意義此刻才是攝影的靈魂。當然,這種拍攝方式是遠離商業化的,當今社會,許多攝影師也日漸趨于商業化,所以我們要提倡這種返璞歸真的方法,讓更多人體會到攝影的真諦。我覺得攝影師可以有非常正面的觀點或者看法,去反映社會,但決不能放棄自己內心最直接的想法,因為藝術是精神層面最高一級的體現,它來源生活且高于生活。
參考文獻:
[1]?南野.結構精神分析學的電影哲學話語.人民出版社,2012.1-80
[2]?袁志忠.外國電影史.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1-100
[3]?楊遠嬰.電影概論.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1-200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