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藝術蓬勃發展,藝術媒介日趨多元化且人性,隨著科技發展成熟,跨界與融合帶給藝術家更多全息的思考,媒介作為藝術表達不可缺少的元素,改變了傳統藝術語言的結構和創作方法。許多藝術家嘗試將生物作為藝術媒介融入藝術創作,并使其成為一種新的藝術語言去詮釋思想及情感。同時,生物與藝術的跨界合作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成就,生物媒介與藝術科技結合成為一種趨勢,微觀攝影、全息影像、生物科技等各種各樣的設備升級發展幫助藝術家能夠深入細致地觀察事物。生物媒介獨特的視覺感受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創新性、差異性、當代性的元素。
關鍵詞:當代藝術;生物;媒介
一、當代媒介的獲取
二十世紀末,“生物藝術”這一概念被提出,藝術實踐從架上和戶外轉移到實驗室進行試驗。生物這一媒介常常會挑戰社會和倫理,甚至讓人目瞪口呆,無法接受。法國藝術家拉威爾·珍內特曾經拍過了一個“愿馬活在我的身體里”的視頻,藝術家將馬的血液注入自己體內,感受自己成為一匹馬,作品中藝術家的生物性被激發,仰仗試驗和新發現,他們的作品指向性十分明確,那就是未來,這也凸顯了生物的先鋒性和在與藝術融合上的合理性。將生物藝術單純地定義為媒介的創新是不嚴謹的,因為每個突破的背后是一種新思想的承載。與傳統媒介相同,生物媒介是可以對元素本身進行篩選控制的。
生物媒介擁有的藝術感和吸引力是傳統媒介不能企及的,與傳統的筆墨顏料媒介相比,生物媒介具有獨特的生命活力,其從出生、成長、繁衍、死亡都蘊含了人類文明與思想,對于生物的認知,不僅存在生物學科中,同時與整個人類的歷史文明進程息息相關。在諾大生物體系中,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反應是不同的,而這些神奇的自然變化構成了“生物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媒介,新媒介的多樣性及豐富性被發揮出來。很多藝術家與生物學家合作,利用生物作為藝術媒介進行創作,除了利用生物的自然形態特征及物理化學變化進行創作之外,有的藝術家也利用生物自身所具備的特性進行創作。微生物之父巴斯德開創了“細菌學”,讓我們看到了顯微鏡下的病菌與病毒,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塔爾·達尼諾和巴西藝術家維克·穆尼茨用細菌繪制了一個神奇的微觀生命世界。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媒介是傳遞思想展現藝術內涵的關鍵,并通過對不同媒介的運用展現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產生的思想火苗,為藝術媒介提出了新思路。
二、生物媒介之作品生成
生物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創作形式現在被大眾逐漸接受,人們對這種“特殊的藝術”展現出了強烈的欲望和好奇,與此同時眾多生物媒介藝術品被生長出來。“細菌”是生物媒介的一種主要載體,通過培養皿進行“發酵”,給予細菌新的展現形態,細菌藝術打破細菌在人們傳統印象中的罪惡形象。藝術家 Ward Craig在2015年發起了一個 “紐約地鐵看不見的細菌”項目,走遍紐約22條地鐵線,用無菌海綿收集每列火車扶手、座椅等的細菌樣本,并將其放入培養皿中,通過觀察,發現采集到的菌種多是大腸桿菌、沙門氏菌以及葡萄球菌。由于不同細菌的差異,以及彼此之間的化學變化,這些細菌在培養皿中被回爐,在藝術家的創作下成為一件充滿金屬感的藝術品。這件生物藝術品的語意在于,在城市地鐵中隱藏的細菌代表著一個城市的“骯臟”與“腐敗”,但在藝術家手中卻被重新打造。地鐵是人們日常交通工具,如果我們一般的意識看地鐵,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人,而當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觀察時,就會發現各種形狀、大小、顏色的細菌菌落”。藝術的創作方式與手段皆呈現其所處時代之“當代性”,新語境產生新觀念,新觀念感知新媒介,從而產生當代審美。
巴黎藝術家研究感光藻類生物,試圖跟攝影技術相結合制作藝術作品,他利用海藻吸收不同亮度光線的性能,替代繪畫關系中黑、白、灰三色調,再用底片的異光控制它的密集程度,從而形成海藻畫。達尼諾說:“我總喜歡跟藝術家合作,因為我有一種感覺,我們在各自前進的軌道上半路相遇,但最終卻能合作出完美的作品,形式與意義的完美結合。”藝術家與生物學家的合作,創作媒介涉及動植物科學、細菌甚至生物有機體本身。藝術在當代得到了顛覆,這也是當代藝術區別于傳統藝術樣式的區別。
三、生物藝術的未來
在盤尼西林的發明者亞歷山大·弗萊明去世的50年之后,他被一群生物藝術家譽為“藝術之父”,原因在于,弗萊明是觀察微生物圖像的先驅,他用不同的顏色區分微生物,在顯微鏡下,培養皿中呈現的是一個斑斕的調色盤。當下藝術與生物聯系密切,藝術家的身份變得多元,他可以是生物學家,化學家,科學家。在當代的信息浪潮中,藝術的創作將改變過去藝術史中的一勞永逸,避免按圖索驥,藝術家主體創作得到改變。生物藝術已經成為整個藝術系統中的一環,長此以后會成為本世紀的主體藝術。
近年來,跨學科領域的合作愈來愈頻繁,為了尋求更多的可能性,生物媒介將成為一個豐富的靈感源泉。藝術家將要學會了解不同媒介的屬性,運用不同媒介的專職屬性實現自己的藝術靈感外延,進行藝術創作傳達藝術家的個人思想及情感,將藝術媒介的特性發揮至藝術領域。未來的藝術將更多誕生在實驗室的試驗臺上,并將以自然生長的方式呈現,有序跟無序之間,基因密碼般的排列組合,彩色試劑和光子的介入,反襯的色彩將呈現多維體感。倫理問題是不得不思考的,但在不涉及倫理的情況下,未來的生物藝術將來源于自然且顛覆自然,希望在科技不斷發展,技術不斷更新的今天,藝術家的跨界研究精神繼續高漲,創作更多利于人民大眾的作品,迸發更多提高社會生活的創意。
參考文獻:
[1]裴燕 . 細菌和鳴:生物藝術的預言[J]. IT 經理世界,2014(8):099-103.
[2]約翰·奧尼恩斯,梅娜芳譯.神經元藝術史.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05
[3]范旭陽.《微觀圖像在新媒體藝術時代的發展》[J]. 《新聞研究導刊》,2017,第8(06)期
[4]任建軍,李佳,新造物:以生物為媒介的實驗藝術 [J]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5(6)
作者簡介:臧俊超,大連工業大學,新媒體藝術方向研究生。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