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生態中心倫理學屬于整體主義的環境倫理學,其基本觀點表現出對自然主體地位的認同。動態聯系性和歷史發展性是生態主體的基本特征,價值評價運動使生態主體的價值得到流轉,道德價值評價運動促進了社會道德的發展,對生態共同體的主體地位的認可是生態共同體道德形成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生態中心倫理學;生態主體;價值主體;倫理主體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0)15-0154-03
20世紀以來,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化石燃料的廣泛使用以及經濟的全球化擴張,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景象,與此同時,空氣污染水污染及枯竭、物種滅絕、植被減少、能源耗竭等問題呈現從區域向整體的轉變,引起地球環境的巨大變化,人類開始審視日益呈現出來的生態問題的哲學根源。生態中心倫理學主張將道德范疇從人類共同體擴展到生態共同體,共同體的成員具有平等的價值和生存權利,行為對錯要以是否有利于保持生態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好來考察。生態中心倫理學的發展受到的嚴厲批評莫過于“自然主義謬誤”和“環境法西斯主義”。恩格斯曾說過:“自然的一切不是形而上學地發生的,而是辯證地發生的。”因此,一種辯證的視角對于考察自然及其存在形式是必要的,本文試圖從生態主體、價值主體、倫理主體三個角度來探析生態中心倫理學的主體,以期為消解其“理論困境”探索出路。
一、生態主體
傳統的主體是一種物質本體,自然主體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自然而然的主體,是具有獨立自主承受能力的本體,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主體,自然主體具有本體性、獨立自動自主自為性和承載容納吸收吞吐的功能!。新生態學的發展使自然主體的內涵產生變化,從微觀的次原子到宏觀的生態系統被看作是能量的震蕩或聚合。這種整體性的有機體概念以關系性總場為本質,作為有生對象的孤立的自然主體在生態學的基礎上實現生態主體的轉變,生態主體是構成生態共同體的互相聯系的主體,具有動態聯系性和歷史發展性。
(一)生態主體的動態聯系性
生態學的發展對人類的世界觀產生了深刻影響,自然界被認知為一種有生整體或活躍的共同體,任何事物都是在與其他事物的某種聯系中保持其存在的。利奧波德引用生態學的“生物金字塔”模型來體現生態主體的動態聯系性,在“生物金字塔”中,從下向上依次是土壤、植物、昆蟲、鳥類和嚙齒類等動物群體,頂端是大型食肉動物,“生物金字塔”由無數食物鏈交錯編織成集合體,能量在其中循環,人類也處于金字塔中。這種集合體是一種高度有序的結構,其正常運轉取決于其豐富多樣的組成部分之間的協作與競爭。在漫長的地球進化史中,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生命形態,這些生命形態匯聚而成生命之流,個體只是其中短暫的但又獨特的組成部分。人類作為主體具有趨利避害和自主選擇的能力,其它共同體成員也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也會追求生命延續、追求自然、追求自由也追求善。不管能否為人類帶來經濟利益,它們都擁有生存的權利,理應得以存續。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其正常運轉離不開那些在人類看來沒有經濟價值但卻對維持系統穩定和健康起著必不可少作用的成員。
(二)生態主體的歷史發展性
生態主體的歷史發展性體現在自然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性和創造性。從志留紀晚期生物從海洋登。上陸地至今,伴隨著地質、氣候、生物間的相互作用,地球生態系統在大約4億多年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維持自身穩定的能力和對外界千擾的適應能力。生態主體的適應性在于整體對部分改變的適應和個體對整體改變的適應。隨著人類社會擴大、技術變革,人類對自然改造能力的越來越強,若人為改變超過了生態共同體的自我更新能力的閾值,將會損害它的完整性和活力,人類應該實行溫和的改變自然方式,使“生物金字塔”能夠適應這種改變。自然演進也使生態系統組成的多樣化形式和倫理行為得到發展,自然演化使原初低矮的金字塔和單一的食物鏈層層疊加、環環接續,創造了生態共同體的有機、穩定與美和合作共生的倫理行為。動態聯系性和歷史發展性是生態主體作為價值主體與倫理主體的基本前提。二、價值主體
價值主體是具有一定價值認識、評價和判斷能力的主體。元倫理學中狹義的事實和價值是對立的,同屬客體事實依據主體目的劃分的兩個方面。但現實不是靜止的,對于同一客體,主體對它的評價取決于自身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會隨主客觀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腕w的事實與價值雖然在概念上涇渭分明,實際卻相互依存,主體不能同時獲得客體的事實與價值,取其價值或要以其事實損失為代價。在人類向沼澤進軍的過程中,人類依據自身標準判斷沼澤沒有價值,做出消滅沼澤、種植農作物的決定。但對于依賴沼澤生存的生靈來說,沼澤是有價值的,“鶴懂得它的價值”“沼澤的根本價值在于蠻荒,鶴便是蠻荒的化身”。在消滅沼澤得到短暫的土地繁榮后,“莊稼越長越差”“火越燒越旺”“鶴越來越少”,人們想要恢復沼澤的行動只帶來了“經火焦土上一發不可收拾的叢叢矮小楊樹”和“為了政府保護行動而新筑的縱橫道路”。利奧波德主張將共同體外延的擴張的最重要的一個意圖就是力圖使生態主體的地位得到人類的認同。
(一)價值主體的價值評價運動
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不是靜止的,主體的價值評價標準也是歷史發展的,形成客體事實到主體價值判斷的動態循環,如圖1所示:
主體在認識基礎上根據一定評價標準做出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會影響主體對客體的行為,或促進或阻礙其存在,這導致了客體A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主體認識、價值標準及判斷結果的變化??腕w事實和自身價值標準的變化推動價值評價運動的循環??腕w事實的價值和狹義事實是不可分割的,它通過價值評價運動轉變為帶有主體印記的客體事實,諸多價值主體的價值評價運動匯聚成價值評價之網,其中主體根據自己的目的評價客體,同時也作為客體被其他成員評價。不同主體對于客體價值的評價價值存在差異,進而需要以共同體標準來進行對大多數成員都有益的評價。價值主體是價值評價之網的網結,評價價值為其存在提供客觀合理性。一物的價值在于其適應于價值評價之網并以自身為目的而形成的一種事實,評價價值是主體根據自身需要對客體評價的結果。以往的價值評價之網僅僅承認人類個體、利益集體和社會是價值主體,不承認其他存在物的主體地位,嚴重威脅了后者的存在,而人類已意識到人類不能
孤立于自然而存在,人類的繁榮需要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因此,為達到人類與自然存在和發展的目的,需要認同自然的善,若想要達到生態共同體完整、穩定和美好的目的,就需要認同生態共同體成員及其本身的價值主體地位。
(二)“自然主義謬誤”另解
在認同了非人類價值主體的存在的合理性后,我們需要分析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作為我們更為熟悉的人類主體的評價過程,“自然主義謬誤”如何產生?“自然主義謬誤”是摩爾在《倫理學原理》中提出的,摩爾認為“善”是一個簡單概念,它不能還原為更簡單的組成部分,就像“黃”一樣,一個人無法向一個事先并不知道什么是“黃”的人解釋什么是“黃”。不能用善的常用意義來定義它的真實性質,如果用一些特性來界定善,“自然主義謬誤”就產生了147。例如,如果一人認為一.女子“美麗”時,美麗不能被還原為“大眼睛”“白皮膚”,“美麗”是這個女人整體的特質,如果說“大眼睛”“白皮膚”就是“美麗”,就犯了“自然主義謬誤”。“自然主義謬誤”并非是“是/應該二分法”的代名詞,困擾摩爾的是用某些自然事物,如快樂和智慧來界定善。摩爾界定的“自然主義謬誤”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謬誤,它專屬于摩爾的倫理學,“自然主義謬誤”并不能適用于代表那些違反了摩爾的“非自然道德性質學說”的理論5118善的不可還原,或善與其所有者的不可分割也體現了價值與狹義事實的不可分割性??腕w包含了主體所能認定的所有潛在價值,價值評價運動形成了價值流的傳遞,主體根據自身需要摘取客體的價值果實使自身得到存在和發展,同時又作為客體供他者摘取。與其說價值創造了共同體的美麗、多樣化、和諧和復雜,不如說價值流動創造了世界的繁榮和多樣化。
三、倫理主體
倫理主體是具有一定行為認識、評價和判斷能力的主體。主體根據自身的評價標準產生行為的應該或不應該,經過社會層面的評價進而形成行為的正當與不正當。
(一)倫理主體的價值評價運動
正如行為不能是靜止狀態的,倫理主體的道德價值判斷過程也是一個辯證的、動態循環的運動過程。如圖2所示:
作為整體的倫理主體以整體的需要、欲望和目的(整體的存在和發展)為評價標準,生態共同體不僅是倫理范疇的擴張,也是社會范疇的擴張。倫理主體由社會轉變為生態共同體,目的也轉變為生態共同體的存在和發展。倫理主體通過評價行為是否符合自身或共同體的評價標準來判斷這一行為是否應該或正當。當一只中彈將死的母狼眼中狂暴的綠色火焰漸漸熄滅時,利奧波德意識到了“某種只有她和大山懂得的東西”,那是一種深深的不認同感,是對人類以妄自尊大的態度隨意傷害生命的不認同。自然包容了萬物生靈和人類,人類卻以工業技術高度發展帶來的強大的改變自然的能力來肆意傷害自然,就像一個剛學會使用弓箭的孩童,卻把鋒利的箭頭指向自己的母親。利奧波德將“大山”以人格化的形式表達出來,山具有人類所還未普遍形成的思維和領悟,一種以生態共同體的存在和發展為評價標準的領悟?!按笊健辈徽J同僅僅為了游憩而滅絕灰狼的行為,這使鹿群失去天敵而數量激增,鹿群吃光了山上的灌木和樹苗使山光禿了,鹿也餓死了。以共同體的評價標準,這種行為是不正當的。
(二)“生態法西斯主義”之辯
讓生態共同體擁有道德身份而超過了人類的利益的觀點使得整體主義的倫理學常面臨被指責為“法西斯主義”的境遇1521。在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中,和諧和動蕩、美麗和丑惡等現象與其成員的倫理行為是密切相關的,植物、動物等其他自然物作為倫理主體有其與人類不同的評價方式,此處暫且不論,我們需要考察人類和生態共同體作為倫理主體的地位和利益。首先,倫理范疇的擴張是生態演化的一種進程。在以人類主體形成的人類社會中,社會作為倫理主體的道德地位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同。在人類實踐范圍擴大和生產力提升的過程中,自然界逐漸被納入到社會的范疇,但卻作為人類的奴役對象存在,生態危機的出現使人們意識到化解人與自然矛盾是一種新的“社會需要”,生態危機促進了倫理的演進。其次,生態共同體是一種“嵌套性共同體”。生態中心倫理并不要求打碎原有倫理,而是在適應于新環境的原有倫理基礎上的新發展。生態共同體是一種“嵌套性共同體”,這就意味著“我們對于自己所屬社會圈的義務超過對于從社會核心圈層拓展出來的外圍圈的義務……體來說,家庭責任優先于民族責任,人類責任優先于環境責任。所以,大地倫理并不是嚴酷的法西斯主義的,它并未取消人類倫理?!痹俅危鷳B中心倫理追求的是人類的重要需要的滿足。生態中心主義呼吁保護和擴大荒野,不僅大型荒野有助于保護物種的多樣性,而且荒野也可以滿足人類超越了基本物質需要的重要需要,那就是人類在實踐中意識到的,作為人類個體、人類共同體,有著諸如愛、游憩、創造、親近自然以及心靈成長和心智成熟的重要需要。人類需要通過認同家人、朋友物種人類世界到非人類世界,達到更深層次的精神成長和綻放,并獲得更加成熟的人格和高層次的獨特性。最后,人類是道德規范的踐行者。羅爾斯頓指出,人類具有相對于生態共同體其他成員的超越性,體現在人類能夠在超越自身利益的基礎,上把人類利益與整個地球的利益聯系起來。生態中心倫理學是一種發展的和開放的倫理學,它的理論規范的要點在于能夠被現在的人類所實踐,而且需要人類的實踐所實現。不論是利奧波德的“像山一樣思考”,羅爾斯頓的“詩意地棲息于地球”,還是奈斯的“方法簡單,目的豐富”的生活方式,我們所能看到的是一種基于人類主體的改變,是一種指向人類的道德約束,這種道德約束是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倫理反思,人類與自然的和諧不僅要認同生態共同體成員的主體地位,更需要人類主體的實踐。生態中心倫理學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人類的主體性的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程度的提升。地球孕育生命,生命孕育文明,文明終將給地球家園帶來天藍水清,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于海江.主體另解[J].江漢論壇,2015(5).
[3]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楊蔚,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4]G.E.摩爾.倫理學原理[M].陳德中,譯.北京:商務印書社,2017.
[5]J.貝爾德卡利科特.眾生家園——捍衛大地倫理與生態文明[M].薛富興,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6]戴斯.賈丁斯.環境倫理學[M].林官明,楊愛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BillDevallandGeorgeSessions.DeepEcology:LivingasifNatureMattered[M].SaltLakeCity:PeregrineSmithBooks,1985.
[8]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楊通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張超(1989-),女,遼寧遼中人,單位為渤海大學,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理論。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