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作文的大米缸。教學生寫作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從這個米缸里把米舀出來煮成飯的過程。怎樣讓小學生認識生活,這就成了教小學生寫作文的第一要務。要使學生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就要幫助學生學會勤看勤聽、勤想勤問、勤記勤寫。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學生把自己感興趣的、身邊的事、眼前的景、熟悉的人、見過的物寫下來。有時間多寫,寫細一些;無時間少寫。久而久之,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就會提高,寫作材料就會豐富起來,就會愿意作文,寫作就會轉化成為一種能力。
[關鍵詞]認真觀察;勤想勤記;培養能力
語文教育家汪廣仁說:“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是作文的大米缸。”教學生寫作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從這個米缸里把米舀出來煮成飯的過程。這個道理,只要有點作文常識的人都懂。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那就得另當別論了。怎樣讓他們認識生活,這就成了教小學生寫作文的第一要務。
首先,我們要幫助學生認識生活,建立生活作文概念。這是作文教學的起點。讓學生明白,作文就是用文字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汪廣仁的話說:“作文就是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從小開始,就培養學生樸實無華、具有真情實感的文風,這是培養學生作文興趣的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其次,就要教會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觀察就是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感知事物的過程。
莫泊桑是19 世紀后期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短篇小說巨匠。1880年,他的短篇小說《羊脂球》發表,在法國引起了很大反響。從1880年到1890年的10年中,他發表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說、6部長篇小說、3本游記和許多文藝論文。但莫泊桑驕人文學成就的取得,與其初學寫作時著名作家福樓拜的悉心指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福樓拜十分重視觀察,及時收集材料,追求形式的完美、文字的配合與意境的廣闊。這些從他指導莫泊桑寫作的幾則小故事中,就可得到見證。
故事一
一天,莫泊桑從鄰居那里聽來幾個故事,覺得既新鮮又生動,便打算在這些故事的基礎上寫小說。但他又有點拿不準,就來請教福樓拜。福樓拜對這位虔誠的年輕人說:“我看你還是別寫這些故事為好,希望你做一做這樣的練習:騎著馬出去走一圈,一兩個鐘頭以后回來,再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記下來。”聽了導師的話,莫泊桑便打消了聽別人的故事寫小說的念頭,并按導師的指導騎著馬出去跑了一圈,回來后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他按照這種方法堅持練習了一年之久,終于寫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說《點心》。
故事二
福樓拜將莫泊桑收為弟子后,經常教導他觀察要細致,要能發現所描寫對象的特點。他說:“當你從一位坐在自己店門口的雜貨商的面前、一位吸著煙斗的守門人的面前和一個馬車站前走過之后,請你給我畫出雜貨商和守門人的姿態,用形象化的手法描繪他們包藏著道德本性的身體外貌,使人不會把他們和其他雜貨商及守門人混同起來,還請你只用一句話就讓我們知道馬車站有一匹與眾不同的馬。”
故事三
福樓拜強調寫作的獨創性。他對初學寫作的莫泊桑說:“如果一個作家有他的獨創性,首先就應該表現出來,如果沒有,就應該去獲得。”如何獲得呢?福樓拜說:“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去觀察,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最細微的事物里也會有一點點未被認識過的東西,讓我們去發掘它。為了要描寫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棵樹,我們要面對著這堆火和這棵樹,一直到我們發現了它們和其他的樹其他的火不同的特點為止。”
從這幾則小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觀察對于寫作的重要。因此,教學生作文,要在交給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上下功夫,并且使學生養成自覺觀察的習慣。
第三,不同的事物,觀察的方法各有側重點。
比如景物觀察,我們可以采用定點定景、移步換景等方法
進行觀察;也可以從局部到整體或先整體后局部進行觀察等等。我們要從教材的例子中找出觀察的規律,引導學生實地觀察,使學生獲得觀察景物的經驗,為寫景作文積累素材。
同樣,寫人的作文一樣也要通過觀察才能獲得。那種憑空想象的做法對初學作文的小學生來說,真的有害無利。使作文失去了根,最終會導致學生作文不知所為的后果。寫人的文章要力求寫誰像誰。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學會觀察。觀察準確了、細致了,抓住了人物的特點與性格,人物形象在自己的腦海里呼之欲出,才能寫誰像誰。
我們總是說,寫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特點。什么是特點呢,就是與眾不同之處。或者說有別于他人的地方。常言說:“聽其言,觀其行,知其人。”也就是說,想了解一個人的“特點”,就要留心觀察他做事的過程,留心他的音容笑貌、舉止動作。找出他與眾不同之處,也就抓住了他的“特點”。看上去人人都差不多的,到底“差”的那一點點在那里?只有細心去觀察,才可能有發現。
具體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觀察人物特點:1.外貌。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年齡、體形、長相、膚色、美丑、衣著等;2.語言。人物說話的內容、語氣、語調。因為“言為心聲”,語言是一個人思想感情的表達工具;3.動作。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個性化的動作;4.神態。人物的表情、目光、臉色的變化;5.心理活動。人物的無聲語言,是人們在生活中對客觀事物的思維活動。只有認真地觀察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才能恰當地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
觀察人物,主要運用視覺和聽覺。用眼睛看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情,用耳朵聽人物的語言。觀察的方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掌握的,養成觀察的習慣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因此,教師教學生練習觀察,要有一個長遠的計劃,要循序漸進。隨著學生知識的增長,閱讀的加深而不斷深入。
總之,要使學生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就要幫助學生學會勤看勤聽、勤想勤問、勤記勤寫。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見聞和感受,教會學生把自己感興趣的、身邊的事、眼前的景、熟悉的人、見過的物寫下來。有時間時,可以多寫一些,寫細一些;時間少時,可以少寫一些,寫得簡略一些。久而久之,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就會提高,寫作材料就會豐富起來,學生就會愿意作文,寫作就會轉化成為一種能力。
[參考文獻]
[1]作文天地.
[2]漫談寫作.
[3]怎樣寫人寫物寫事.
[作者簡介]楊曉慧,女,侗族,中共黨員,中小學一級教師。系貴州省錦屏縣啟蒙鎮邊沙村第十二組(歸教)人,生于1976年11月22日。1994年9月考入榕江民族師范學習,1997年8月畢業參加工作,2001年12月畢業于貴陽學院(漢語言專業)。于1997年8月榕江民族師范畢業后分配到啟蒙小學工作,1998年9月調到城關一小工作至今。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到平略鎮三板溪小學支教一年。于2012年12月任城關一小副教導主任,2013年9月任教導主任至今。本人熱愛黨的教育事業,服從學校領導的工作安排,依法執教、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同時做到扶貧、教學工作兩不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上級領導和學校領導的正確指導及關心下,在全體教師的齊心協力支持下,在教導處這個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了8個春秋的我,全面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深受學生的愛戴和尊敬,得到家長的充分信任、領導的肯定和同事的贊許,多次得到上級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