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云
摘 要:縱觀中國經濟結構的歷史發展,農業作為其中最重要的產業結構之一,多年來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從當前經濟發展來看,國內居民生活水平較之前有了很大改善,國家整體綜合實力也在不斷增強,這主要得益于政府提出的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村農業發展為核心,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本次研究重點圍繞農業地位和農業發展展開論述。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地位;農業發展
農村農業發展是對人類文化文明進程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物質保障,進而促進社會的穩步發展。然而現代城鄉生活出現嚴重失衡現象,鄉村地區的青壯年紛紛選擇進入城市生活,造成很多農村地區現有農業生產人員多為老年人。為積極改善農村的老齡化現狀,國家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發展為核心,助力提升農業地位,并且獲得了廣泛支持。
一、農業地位與發展的基礎理論
農業地位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反映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作為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人類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重在提供基礎性保障,這一結論通過恩格爾定律被完全證實。農業發展的理論內涵包含多方面內容,既包含產業結構和階段性發展等內容,又涉及農業區位等方面。農業發展已經形成諸多理論成果,如誘致性變遷理論,重在突出經濟結構的適應能力;改造農業理論重在突出人類資源的重大價值,并且共同為農業發展通過理論支撐。
二、農業產業結構的主要作用
人類歷史上的發展最早起源于農業發展。農業生產為現代經濟提供最基礎的物質保障。中國經濟結構的歷史發展,分為一、二、三等多層次結構調整,雖然二三產業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但農業生產的第一結構多年來不曾動搖。但是部分學者提出,鑒于當前的經濟發展需求,應當集中精力發展工業產業,逐漸縮減食品產業,但現實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反而因為農業發展的限制導致工業發展無法達到既定目標。雖然其他產業結構的比重越來越多,政府更應該努力保障農業的基礎產業地位,采取若干保障措施,走農業帶動其他產業共同發展的發展模式。伴隨國內經濟模式的日益信息化,農業產業的經濟地位越來越低,為改善當前農業發展現狀,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方針應運而生。國家通過普遍宣傳推廣農業發展,來引導農業產業地位,從而加深農業發展。
三、農業地位與發展路徑分析
3.1堅持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地位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基礎性戰略方針,重在突出農業地位,要求我們在做好農業發展的同時,全面落實鄉村農業的轉型升級。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產業,實踐證明所有經濟結構發展都離不開農業的支持。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重視度明顯高于欠發達國家,因此經濟發展更為突出。雖然我國的農業發展有了很大進步,但是仍存在很多現實問題。由于我國農村人口人數較多,農民收入多以農業作業為主,收入水平較低,所以鄉村振興戰略的廣泛實施迫在眉睫。在保證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引入多種其他非農業產業,通過科學規范的技術指導和產業的深入合作,打造一條龍農業產業基地,不斷改善鄉村生活環境,共建和諧鄉村家園,助力鄉村農業產業發展,最終實現新農村規劃建設。
3.2做好農業發展各類關系的協調工作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努力做好各類關系的協調工作。由于農業產業的日益縮減趨勢,農業作業無法提供足夠崗位工作,限制了農民收入,導致剩余勞動力不得不向其他產業結構轉化。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落實,加快了城鎮一體化的建設步伐,不僅使得農業發展得到充分保障,而且為眾多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工作崗位,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得以解決。同時政府要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立足農業發展,引入農業科研技術,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積極發展各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協調鄉村城鎮化建設的相互關系。
3.3合理分配生產要素,充分挖掘農業的基礎功能
我國農業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的要素分布不均而導致的。通過完善作業機制、引入專業管理人才,確保土地資源、勞動力、資金等多項內容的合理分配,最終實現規模經營。從現有發展情況來看,人們更傾向于農產品的供給服務,而忽略了衍生品的發展。政府應當發揮帶頭作用,積極鼓勵農業產業的全方位發展,通過給予政策支持,促進產業結構深入共同發展,從而構建全面農業一體化經濟。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對于改善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業一體化經濟具體重大推動作用。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領頭羊作用,積極貫徹落實該項基本戰略方針,牢牢把握農業的第一基礎經濟結構,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時刻以改善農民收入為目標,打造新型鄉村城鎮化建設道路。
參考文獻
[1]孫鵬偉.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業地位與農業發展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9.
[2]王小樣.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探討[J].農業與術.2019.
[3]楊艷秋.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
(作者單位:云南省紅河州開遠市樂白道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