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紙媒時代,新聞攝影便已出現,在新聞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來都是新聞工作者關注的重點之一。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攝影面臨諸多變化,這些變化既給新聞工作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來諸多的挑戰。新聞攝影在融媒體時代究竟有哪些變化,新聞工作者應該如何應對融媒體時 代下新聞攝影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成為業界十分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新聞攝影;融媒體時代;變革與發展
一、新聞攝影和融媒體的概念
(一)新聞攝影的概念與發展史
新聞攝影是新聞報道方式之一,其主要結合攝影圖片,將現場發生的新聞進行記錄,以此保存事件原貌并且傳播新聞。新聞攝影始于一百多年前,在前期其主要運用于德國,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攝影存在較大的缺陷,由于拍攝設備的落后,新聞攝影一方面難以移動,缺乏靈活性,另一方面拍攝效果不佳,難以優化報道質量,因而并未能在新聞報道發揮較大的作用。隨著拍攝設備的更新換代,新聞拍攝克服了以往的弊端,逐漸成為新聞報道的主流方式。在當下的信息時代,融媒體的出現,新聞攝影煥發了更大的生命力,其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報道者,普羅大眾也能運用攝影進行報道,對于新聞工作而言,新聞攝影迎來了機遇及挑戰。
(二)融媒體概念
融媒體其是在媒介作用下各種媒體及資源的集合,在媒體上,其涵蓋電視、報紙等,在資源上,其整合了各方的人力及信息,以此使傳播更有效力[2]。一方面,融媒體能夠疊加宣傳力,通過不同媒介的作用,新聞能夠以不同形式進行傳播,擴大受眾群體,另一方面,融媒體能夠提升傳播的效率,較之傳統的新聞報道形式,融媒體能節約報道成本,同時人人都能成為新聞傳播者使新聞產生效率提升。
二、融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變革的影響
(一)有利影響
1.新聞攝影難度降低。在紙媒當道時期,進行新聞攝影的要求較高,在設備上,工作人員需要高級專業化的拍攝用具,否則出片難以達到要求,基于此,新聞攝影對從業者的職業素養提出了高要求,攝影者需要短時間內調試好復雜的機器設備,并迅速進行新聞構圖,快速抓拍現場,將新聞最重要時刻及要點進行記錄。隨著融媒體時代的來臨,新聞攝影面臨著革新,其在攝影難度及對人員質素要求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設備上,手機能夠替代專業的設備進行拍攝,并且前者更為攜帶方便、操作便捷,由于不需在進行設備的調試,其對從業者的攝影技術要求隨之下降。
2.新聞傳輸與傳播的速度更快。除了攝影難度下降外,融媒體時代的新聞攝影在效率上存在顯著的優勢。于傳統的紙媒時代,新聞攝影作品的出品需經過多個步驟,首先攝影者需將作品交予報社供其審閱,待報社審核用過后,作品方能進行使用,接下來其還需進行排版及印刷,過后方能將新聞成功傳播到閱讀者。而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從報道者到讀者的程序大大減少,融媒體是基于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背景發展起來的產物,依托于網絡,新聞拍攝者可以在進行新聞采集之后,當即將報道內容傳送給融媒體端進行審閱,經過他方的校正及編輯,可直接在網絡上進行傳播。除此之外,由于融媒體時代,業余的新聞拍攝者范圍廣大,能夠隨時隨地更新新聞、播報新聞,能夠利用互聯網進行傳播。
3.新聞拍攝的成本降低。傳統的紙媒存在著成本高的缺陷,一方面體現在設備之上,該時代主要采用膠卷相機,因而在沖洗照片上需投入一定的費用,另一方面體現在版面費上,報紙的空間有限,因而采用多張照片會提高文章的成本,基于此,一篇報道一幅圖成主流的方式,而攝影者往往會進行多角度的報道,以至于較多的照片成為廢片。在融媒體時代下,隨著技術的革新,不再需要進行照片沖洗,通過網絡傳輸等手段即可實現圖片的傳輸,能夠在線選擇圖片,避免浪費。
4.能夠擴大新聞傳播平臺,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在傳統的紙媒時代,新聞攝影往往是通過紙媒傳播,導致新聞只能夠傳播到購買報紙的讀者手中,受眾范圍狹窄。而在融媒體時代,同一個新聞能夠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絡進行全面的傳播,因而能夠覆蓋更多的受眾,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形成一定的新聞影響力。
(二)不利影響
1.新聞攝影造假。融媒體時代下,新聞攝影逐漸平民化和大眾化,給新聞帶來利好之余同時產生消極的影響,由于部分人員缺乏新聞從業和新聞拍攝的道德素質和專業素質,因此在融媒體時代,新聞造假的現象比較多,網絡上傳播的新聞失真現狀普遍,導致報道質量下降,例如2019年微博上的多起熱點事件,出現了多次翻轉,消磨了大眾對新聞的信任感,使新聞威信度受損。
2.傳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安全問題。如今,大眾不再僅僅扮演受眾的角色,同時還扮演著傳播者的角色,能夠利用網絡對新聞平臺發布的內容進行評論和轉發,但受眾的不當言論會對新聞事件造成負面影響,不利于新聞事件的傳播,也不利于營造健康安全的網絡新聞傳播環境。
3.新聞人物隱私泄露問題。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大眾對新聞的參與度空前高漲,但部分受眾的關注點卻出現偏差,特別是負面事件的報道時,其往往缺乏理性及思考,并且不關注新聞事件本身,反而將精力放在新聞人物之中進行深度挖掘,致使熱點新聞事件中的人物往往會被其身邊的人辨識出來,導致新聞人物隱私泄露。以2019年5月微博熱點“寶馬女車主事件”為例,寶馬女車主維權的視頻在發布之后,引起了廣泛關注,而受眾的關注點也從最初的事件本身轉移到女車主本人身上,隨后女車主的工作信息和電話等個人隱私都被曝光,對女車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三、關于在融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如何更好發展的思考
(一)打擊新聞造假,保護個人隱私
當前我國針對于新聞造假法律法規并不健全,一方面沒對新聞造假行為進行詳細劃分,另一方面對新聞造假的打擊力度也不夠大,難以對新聞造假人員產生震懾作用,導致新聞造假現象屢見不鮮。另外,在公民隱私上,盡管我國設立了相關法律,但由于執行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因而存在著保護力度不足的缺陷。而在我國新聞攝影中出現的人物隱私被泄露的風險相當大,在懲罰不夠的情況下,這無疑會對新聞人物個人及其家庭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二)凈化網絡輿論環境
融媒體時代下,我國網絡語言暴力現象也十分嚴重,公民在評價熱點新聞拍攝圖片或者視頻的過程中,常會將自身的情緒帶進其中,發表不理性不合理的言論,從而往往會影響其他受眾的觀感,使整體網絡輿論環境遭到破壞。
筆者認為針對這樣的問題,相關部門應該加大網絡監管的力度,定期、不定期地檢查各個新聞平臺的相關情況,同時還應該設置一些低俗和敏感詞匯,禁止這樣的字詞在網絡中傳播。
(三)新聞從業者開辟新的新聞拍攝渠道,創新新聞攝影內容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從業者應革新拍攝方式,僅僅依靠個人渠道現場采訪、拍攝的方式顯然不可取,更應該利用攝像頭、行車記錄儀等途徑獲得更多的新聞事件,對事件進行更為全面和客觀的報道,提高新聞的真實可靠性和權威性。此外,新聞從業者還應該創新新聞拍攝的內容。筆者認為,融媒體時代下,大眾不僅需要嚴肅、權威的內容,同時也需要一些日常的新聞報道等其他報道,新聞從業者應創新更多能夠受到大眾喜愛的新聞拍攝內容。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一方面給新聞攝影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使新聞拍攝更簡單、傳播更迅速,能夠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也帶來極大的挑戰,融媒體時代下產生的問題亟待解決,筆者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國新聞攝影會更加規范,創造更有價值的新聞。
參考文獻
[1]彭文昌.解讀讀圖時代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態勢[J].傳播力研究,2019,3(22):36.
[2]余霞.淺析融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變革與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6):124.
作者簡介:
李江峰,1975.01.11,男,漢,中國,記者,助理記者,本科,研究方向:新聞攝像攝影
(作者單位:縉云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