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鶴翔
摘 要:招標采購,是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基于投標人市場誠信行為的一種競爭擇優的有序市場交易形式。在招標采購領域現階段還面臨著許多挑戰,在招標采購業務環節中運用和探索風險管理,有利于從源頭上預防腐敗,減少招標采購業務風險,維護區域市場環境,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關鍵詞:招標采購;風險管理
0 引言
招標采購,是競爭擇優的一種有序市場交易形式,也是規范選擇承包主體、訂立交易合同的法律程序,建立在法律基礎上,基于市場誠信行為的一種先期比較和評價。由于受到項目客觀情況和招標人、投標人以及招標代理機構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在招標采購領域現階段還面臨著許多挑戰,如競爭、擇優、廉潔、保密、輿情等方面的風險,成為監督監察部門檢查的重點。因此,結合招標采購的特點在招標采購環節運用和探索風險管理,有利于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規、高效的招投標機制,從源頭上預防腐敗,減少招標采購業務風險,維護區域市場環境,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1 招標采購過程的概述
招標采購是采購人公布標的特征和交易條件,按照事先確定的交易程序和規則,對多個響應方提交的一次性報價及方案進行評審,擇優選擇交易主體確定交易價格達成工程、貨物或服務采購的一種交易方式。
一個完整的招標采購包括策劃、招標、投標、開標、評標、定標、合同訂立與履約多個階段。從采購程序看,各個環節建立在法律法規基礎上,具有嚴密性和科學性的特點;從采購效果看,招標文件能否切合項目需求、采購進度能否符合總體統籌計劃,采購活動選定的承包商能否達到競爭擇優的目標,直接影響項目的經濟效益和實施效果;從采購社會影響看,招標采購是當前招標人發承包的主要方式,采購過程是否公平、公正、公開,是否有徇私舞弊行為,直接影響投標人等市場主體對招標人區域市場競爭性的認同,影響競爭參與的態勢。
2 招標采購風險的分析和識別
開展招標采購風險分析和管理,要結合招標采購目標和過程特點,分析招標采購實際結果和預期目標偏離的程度和可能性,以達到風險管控的目標和效果。就其目標和成因,招標采購的風險分為內在的風險和外在的風險。內在風險表現為管理的風險和人為的風險。外在的風險表現為市場主體誠信行為、合同履約的風險,表現在以下方面:
2.1 采購方案的風險
采購方案屬于一次采購活動的綱領性文件,需要明確采購范圍、采購方式、標段劃分、承包商主要資格條件等。策劃方案是否完善,需求是否清晰、準確和具體,直接關系到采購目標能否實現;而采購方式的選擇是否恰當,是否存在應公開而邀請,項目化整為零、規避拆分招標的情形等,則關系到采購流程是否合規,直接導致項目采購的成敗。
2.2 文件審查的風險
文件的審核是招標采購中的核心工作。招標文件是招標采購需求、采購目標要求、評標標準等交易規則的客觀載體;編制的文件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規范要求;是否具有傾向性、排斥性,為特定投標人“量體裁衣”;評標辦法是否滿足項目特定需求,進行項目化處理,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技術要求、圖紙清單是否完整準確等。直接響應采購人交易意圖是否清晰、準確,投標人能否理解和給予準確回應,文件的審查風險,是實施招標采購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
2.3 專家評委管理的風險
按照《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第四十六條規定,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其評標委員會的專家成員應當從評標專家庫內相關專業的專家名單中以隨機抽取方式確定。評標專家的組成和抽取是否合法,直接決定了評標過程是否合法。評標過程中專家評委對法規程序掌握的準確性,直接影響招標采購結果。“專家不專”,主觀打分存在個人隨意性的情形未能完全杜絕。
2.4 信息外泄和廉潔從業的風險
按照相關的法律規定,招標采購過程的主要保密規定有:不得向他人透露已獲取招標文件的潛在投標人的名稱、數量以及可能影響公平競爭的有關情況;評標委員會成員和參與評標的有關工作人員不得透露對投標文件的評審和比較等。招標采購,涉及部門多、環節廣,從方案策劃、文件編制評審,會有企業內部多部門的參與,且因職責和分工,會不同程度的掌握招標采購的有關信息,有的部門和崗位對于邀請單位的確定、技術條件的確定還持有一定的采購決策權。信息泄漏導致的不公平競爭和決策權的不當行使,都容易產生廉潔從業風險,對企業和個人產生較大影響。
2.5 市場交易主體非誠信行為的風險
投標人投標文件合同業績、中標通知書弄虛作假,過期涂改偽造資質證書,項目經理資格、業績、人員配置合同履約能力造假;更有甚者投標人圍標、串標操縱招投標等,嚴重干擾市場秩序。
2.6 質疑、投訴的風險
質疑、投訴是投標人在招標采購活動中需求救濟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對采購主體是否履行公開、公平、公正,投標人是否誠實信用的有效監督。從監督作用和效果來看,同一采購項目的投標人作為當事人和直接利害關系人,因同行業的競爭,往往反映出外部監督最積極有效的一面;但同時也由于直接利害關系的激烈競爭,有時會成為某些人相互利用和交易的對象。
2.7 輿情的風險
招標采購公告范圍涉及面廣,采購標的金額高,關注度也高,任何環節的瑕疵或者紕漏,都可能成為輿論捕捉的負面對象。同時也不排除個別投標人因某些特定原因散布虛假信息,引起相關方關注,達到個人目的而引發的輿情風險。
3 招標采購風險的管理對策
3.1 建立完善的組織體系
建立“決策+管理+執行+監督”相分離的組織架構,按照“歸口管理、分級實施、管辦分離、權責統一”的原則,科學配置企業不同職能部門的管理范圍與權限。如:決策機構負責制度的統一制定和重大事項決策、管理機構負責日常事項的管理;執行機構負責招標采購過程的組織和實施;監督機構負責采購過程的監督管理以及管理部門的再監督。完善的組織體系,是降低招標采購風險的管理基礎。
3.2 加強采購策略的事前審查
強化法定招標項目的事前審批,避免化整為零、規避招標,嚴格核查邀請招標、不招標項目申請的理由是否符合政策法規要求,減少獨家采購等非競爭性選商比例,增加競爭性選商方式使用。加大對招標采購需求的合法性、合規性進行審查,使投標人資格條件無資質歧視、行業地域歧視,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
3.3 落實招標采購文件多級審查機制
參照國家、行業標準文本,制定企業招標采購標準文本,確定核心框架和報價說明、開評標程序、合同、技術要求、評標辦法等關鍵要素,以有利于科學規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減少人為差錯,提高招標文件質量;節約編制時間,提高采購效率。在標準文本使用中,要結合項目特點對相關需求、標準、評分辦法等要求進行項目化處理,最大程度反映招標人對特定項目的價格導向、技術導向、人員配備導向和總體要求;對評標辦法的設定,適當提高量化評分的比例,以減少專家評委自由裁量權,避免專家評審因個人主觀好惡對評標結果的擾動。同時在文件發布前,落實編制人自查、執行機構內部審查、相關專業主管部門會審的三級審查機制,以提高招標文件質量。
3.4 規范專家評委管理
嚴格專家評委準入,形成評標專家的滾動培訓機制,提高專家素質。構建考評制度,實現評標專家的優勝劣汰,不斷擴充專家庫數量,減少“專職”評委。嚴格專家抽取,評標專家應隨機抽取且專業準確。依托電子交易平臺,實現評標專家根據抽取條件的自動化抽取,系統自動通過語音或者短信和評標專家互動確定專家評委,避免人為干擾和信息外泄。嚴格評標工作紀律和程序。評標前宣讀評標記錄和注意事項,設置手機存儲箱,建立相對封閉的評標環境;在評標過程全程視頻監控和聲音采集,保障過程可追溯;對評標專家個人打分偏離整體趨勢的情形,需要專家書面說明或予以修正。既維護專家個人評審的權利也降低不客觀、公正履職的風險。
3.5 改進和完善綜合監管模式
構建紀檢監察、審計、內控、法律多部門聯合的大監督格局,加強對招標采購過程合規性、合同履約偏差性的監管。通過采購策略事前審查、采購過程事中監督、結算、審計合同履行事后審查,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同時,強化紀檢監察部門的再監督,暢通信訪溝通渠道,公示監督電話,發揮各種監督方式的積極作用,及時查處和發現違法違紀違規行為,堵塞管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