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逐步推進,各行各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開展地下開礦活動,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的礦山地質環境,還會進一步影響地表的穩定性,而利用GPS測量技術能夠對礦山地表位移與沉降進行有效的監測,準確地對地面點平面位移量及垂直位移的測量。文章通過論述GPS變形監測技術的內涵,分析了GPS變形監測技術在實際項目中的的應用,以期為GPS變形監測技術在礦山測量的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GPS;變形監測;礦山測量
0 引言
地表變形監測可以有效地預防災害的發生。隨著社會對變形監測技術需求的增加,傳統的地表變形監測技術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而GPS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空間定位技術,具有監測速度快、準確度高、適應性強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變形監測中。隨著GPS變形監測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GPS變形監測技術正朝著多學科交叉的方向發展,監測對象涉及到地表變形、高層建筑、礦山、公路等結構工程。同時隨著測繪、遙感、GIS等技術水平的提升,GPS變形監測技術逐漸融合了RS與GIS技術,多技術的不斷融合發展,極大地提高了GPS變形監測的準確性與快捷性。因此,對GPS變形監測技術的應用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GPS變形監測技術概述
1.1 GPS 變形監測模式
GPS變形監測模式包括周期性監測模式和連續監測模式。周期監測模式是指那些變形速度慢,只在局部空間內進行GPS變形監測的小變形體變形監測。監測周期為月、年等,在同一測量點的相對位置確定測量情況。實際上,通常在觀察點設置兩個或多個GPS接收器,并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然后,通過軟件進行基線計算,把三維坐標(X0,Y0,Z0)作為變形監測的參考標準,并利用上述方法進行不規則復驗,得到第i次的結果坐標(Xi,Yi,Zi),然后根據所獲得的三維坐標差,以獲得監測點的變形量。連續監測模式是指使用固定的儀器設備進行長期變形監測,通過獲取連續監測信息數據獲得高分辨率監測信息,從而獲得連續監測信息。比如,在對大橋在非均勻荷載情況下的快速變形進行監測時,一般采用連續性監測,由于該種形式的監測密度較高(每秒鐘即可采樣一次),因此能夠對每一個歷元的位置進行計算。此外,如對大壩水位變化情況的監測、高層建筑振動測量等都需要用到GPS變形測量。就目前GPS變形監測技術的應用來看,GPS連續性監測可以采用靜態與動態相對定位兩種處理法觀測,監測精度最高可達亞毫米級。
1.2 GPS 變形監測數據處理
GPS變形監測數據的處理主要是監測網絡的計算和調整。GPS參考基線解算主要使用BERNESE軟件和GAMIT GLOBK軟件,在使用這些軟件處理數據時,它主要分為兩個步驟。首先,對從GPS原始數據獲得的數據執行基線解,其次,通過使用同步網絡解決方案來進行整體調整和分析,以獲得GPS網絡的整體解。
2 GPS變形監測技術在礦山測量中的應用
盂縣--上峪公路從井田北部穿越,2010年山西壽陽潞陽祥升煤業有限公司開始對礦井進行技改,2012年12月30日502首采面進入聯合試運轉階段,開始試采,采用長臂一次采全高綜合機械化采煤方法進行回采,開采15下號煤層,開采深度約290m,平均回采高度2.7m。自2013年3月份開始,502首采面上覆的盂縣--上峪公路出現裂縫、塌陷,裂縫、塌陷范圍從經線19688100至19688400,長度約450m。
鑒于公路上裂縫、塌陷逐漸發展,為車輛行駛安全考慮,山西省壽陽縣公路局、山西省壽陽縣國土局和山西壽陽潞陽祥升煤業有限公司三方于2013年5月召開會議,會議決定:對盂縣--上峪公路裂縫、塌陷段進行封閉,并委托山西科創地質工程有限公司對盂縣--上峪公路裂縫、塌陷段下部502首采面采空區進行沉降觀測,評價其穩定性。
2.1 GPS監測網布設
本工程共布置觀測線6條,分別布置在502工作面切眼南側20m、60m、150m、200m、260m、320m處,觀測線長度均為300m,點距10m,共布設觀測點186個。為觀測公路路面沉降情況,沿勘查路段布設觀測點73個,點距10m。采用祥升煤業提供的A04、J02測量控制點作為本工程的觀測基點,該點距觀測區約1km,其坐標、高程見表1。
2.2 測量技術方法
采用GPS RTK進行觀測,具體工作步驟為:根據山西壽陽潞陽祥升煤業有限公司提供的兩個測量控制點求WGS84到北京54坐標系的轉換參數,接著運用其他控制點驗證轉換參數,最后用GPS移動站測量每個觀測點的坐標及高程。本工程觀測期確定為12個月,觀測周期開始每7天一次,后續根據沉降速率及沉降量的變化動態調整。
2.3 數據處理
截至目前共進行21次沉降觀測(2013年9月壽陽縣公路局組織修路,修路前沉降觀測11次,修路后沉降觀測10次),均根據山西壽陽潞陽祥升煤業有限公司提供的兩個測量控制點求WGS84到北京54坐標系的轉換參數,接著運用控制點驗證轉換參數,最后用GPS移動站測量每個觀測點的坐標及高程。根據前后監測的高程差分析各觀測點沉降變形量。
2.4 數據分析
壽陽盂縣--上峪公路路基(經線19688200至19688350段,路線長度約250m)發生沉降,沉降觀測期間發現最大沉降量達2.011m(25號點),路面裂縫最大寬度達8cm,最大落差4cm,路面最大坡度為2.8°。根據公路累計沉降量觀測曲線圖及公路沉降速率曲線圖分析: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呈漏斗狀分布,采空變形反映到地表有一定的滯后性,變形速率在采后2個月左右達到峰值。觀測期間,變形路段未發現階梯式變形及陷坑,沉降速率相比呈先增大后減小趨勢沉降速率曲線平滑,推斷變形方式為漸變式,突變可能性極小。
3 GPS變形監測技術應用的優勢
GPS在變形監測中應用的優勢:首先,它可以快速獲取監測點的三維坐標信息,在采用傳統變形監測方法時,垂直位移和平面位移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監測,不僅監測工作量大,周期長,而且監測點和時間不易保持均勻。其次,無需查看每個工作站。傳統的方法是監視地面的變形,僅當這些點彼此連通時,才可以執行變形觀察,而現在使用GPS技術,只無需在兩點之間進行通信,測量不受天氣和氣候的限制。此外,GPS接收機可用于測量大地測量高度的垂直位移,通過GPS定位獲得的高程是大地測量高程,因為大地平面的間隙和異常的高度會導致標高的精度降低,所以完全有可能根據地面高程的變化監視垂直位移。最后,GPS的操作極為簡單,并且易于對整個監測過程進行自動化處理。
4 結論與展望
礦山勘查是確保煤礦正常生產的條件之一, GPS變形監測彌補了傳統監測方法的不足,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GPS變形監測技術在各個行業的應用將更加地廣泛。
參考文獻:
[1]劉洋,王瑜,趙鵬飛.GPS變形監測信號提取在礦山測量中的應用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20(01):40+42.
[2]劉勇,趙明磊.探討GPS技術在地形復雜礦山變形監測中的應用[J].礦山測量,2019,47(03):37-40.
作者簡介:
裴紹軍(1984- ),男,漢族,籍貫:甘肅天水,學歷:本科,職稱:初級,主要從事研究方向:測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