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綜述了平潭人的來源及其性格。
關鍵詞:平潭學;平潭人;來源;性格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東北部也有個鎮叫“平潭”。本文所論的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轄的平潭縣,簡稱“嵐”,俗稱海壇。位于福建省東南部,與臺灣隔臺灣海峽相望,是中國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地方,主島海壇島也是著名的漁業基地。平潭縣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實行“政區合一”(行政區和實驗區)的管理體制。
平潭學是一門以平潭地域為特征、以歷史文化研究為主線、諸多學科交叉的應用性文化學科。在文化與人關系中,文化是人的產物,而人又是文化的產物,因此,人與文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同構和互為表征的關系。人與文化之間的這種同一性,使人們可以通過某種文化來了解創造和擁有這種文化的人,亦可以通過特定的人群來了解他們所擁有的文化。因此,探討平潭學的研究對象平潭文化,首先就從對平潭人的討論入手。當然,研究“學”就要研究“人”,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性格”?!捌教度恕迸c“嵐語”(即閩東南平潭方言)構成了“平潭學”研究的兩個基本元素。
一、平潭人的來源
我們今天在唐宋文獻中還可以看到有關早時平潭為“海壇”。海壇島最初的史前島民源于南島語族,即所謂的“殼丘頭遺址”的原住民⑴,但目前僅能在“嵐語”中,僅能找見南島語的只言片語了,比如,在南島語中腳為‘ka,與嵐語中腳的讀音相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僅能說明,南島語族與現代平潭人的起源有關。至于后來的平潭人,即所謂的“海山哥”與“諸娘子”,被認為多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本土,尤其是福清縣⑵。晉唐以來,中原漢族開始移民海壇附近島嶼,他們與海壇島當地民眾融合,形成新的平潭人。
1.唐宋:唐部人
“固始講”是平潭人的一句說服人慣用的口頭禪,從語義上講有“所以說”的意思。平潭人口至今已逾44萬,掀開大量平潭各姓氏族譜,可發現大部分姓氏源于中原,稱為河南光州固始者頗多,即嵐語所謂的“唐部人”(男人的稱呼)或“諸娘子”(女人的稱呼)。平潭人絕大部分是中原移民的后裔。平潭人具有移民社會特有的文化性格,他們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勤勞樸實、自強進取、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和剛毅粗獷、熱情豪爽、“愛拼才會贏”的血性與文化特質。
2.明清:海壇島水師后裔
平潭人的性格,筆者認為,平潭主島海壇島島形及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不無關。誠如,滬上詩人沈軼劉先生(1898-1993)撰《八閩風土記》(以文言記述福建名勝風物,1992年版)[海壇燈塔]篇云:“海壇主島,形如巨獒”。海壇島形狀如“藏獒”可能比虛構之神話中動物“麒麟”(神的坐騎,即所謂:“東海有神獸 英名叫麒麟”)更形象些。藏獒兼有結實的體格和卓越優雅的力量,更像在描述海壇島之“海山哥”的血性性格。這些和藏獒的冷漠、忍耐性以及聰明、忠誠集中在一起,被描述為有權勢而不呆板,威嚴而不粗野,敏捷而不魯莽。在嚴酷的條件下,這種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藏獒,作為忠實的保護者,擁有敏捷和極大的忍耐力,長久以來,一直守望著我中華文化的臍帶“一灣淺淺的海峽”與中國的海洋出??凇搬烎~島”東海海洋通道,嚴防著惡狼與野狗的闖入⑶!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克復海壇,改為(水師)海壇鎮”?!懊蛯⒈匕l于卒伍”,“世兵制”使他們父子或兄弟相承經歷海壇水師。平潭人因此多為清綠營水師精銳海壇水師的后裔,有著海壇水師的遺風,生性好斗。平潭人也因此民風彪悍,使平潭在后來的十七年(1928-1945)抗日戰爭史中未被日寇占據⑷。
3.清代:水師海壇鎮班兵換防
進入海壇島的水師將士來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同在閩江口的閩安協水師亦曾在清代隸屬于水師海壇鎮管轄。閩安與海壇兩處戰略要地則是祖國大陸中央政府護衛臺灣的班兵指揮中心及軍事大本營,以致形成了特有的戍臺文化,因而這兩地也被稱為“戍臺文化活化石”。若通過七十次換防粗略統計,二百余年間就有多達十五萬人次的兵勇在海壇島先后進出,這樣龐大的人群中逗留落戶的概率哪怕很小,也將意味著這個群體是海壇清代人口增長的重要來源之一。民國初期(1923年前后),平潭縣人口八萬余人(不含大扁島)。
清代,平潭詹家有眾多婦女名字末尾均帶“宋”字,筆者查閱了民國《平潭縣志》與清乾隆《福清縣志》,發現亦然。平潭話(即嵐語)從口音上真正只與福清(即融語)同,在平潭建縣之前,海壇島均隸屬于福清縣。誠然,在閩東南嵐語與融語中,“宋”與“順”讀音完全相同,有吉祥如意之意;但“宋”還與“吮”的讀音亦相同,那就不雅了,尤其是用于女子的名字中。那么,平潭人想表達什么呢?筆者以為,“宋”字可能在平潭人心中蘊藏著某種對故國的情思,未能泯滅的漢民族氣節。實際上,反清復明一直貫穿大清三百年,為避開“文字獄”,平潭人便使用“反元復宋”來寄寓“反清復明”的期望。這亦可從嵐語方言稱呼“閨女”為“宋仔身”的別稱中得到應證,由于“宋仔身”在嵐語與融語中的讀音與“蠶兒身”的讀音完全相同,其意便自明了。用蠶的“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美好品質來借喻平潭女子也是十分適當的。民國之后,這帶女子的名字中,就不再再使用“宋”字了。
二、平潭人的性格
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在《福州人--福建漢族民系研究之一》文中闡釋閩東南人的人文性格時指出:“福州人所居住的區域,畢竟有許多地方面臨大海,海洋文化的熏陶,又造就了沿海地區福州人的另一面性格,即比較接近于閩南人的冒險進取精神,如福清人,明代何喬遠稱“福清背山面海,多鹵,頗有海舶之利。其人剛勁尚氣,四方雜處,學不遂則棄之習文法吏事,不則行賈于四方矣,以其財饒他邑?!焙Q笮允情}東南文化的最突出特征,是全國范圍內海洋文明性格最鮮明的地區之一。海洋人群富于流動性、冒險性,生命的價值往往在于搏。自唐宋以來,平潭人以其面臨大海的自然優勢,不畏風濤之險,憑高帆健艫出沒于霧濤風浪之中,進行國際貿易。平潭人的這種人文特點,其后又得到進一步地發揚。平潭“愛拼善贏”的特質,有勇于進取、敢于冒險的性格長處,也有“碰運氣”機會主義性格短處。值得一提的是,平潭人具有移民社會特有的“抱團”特質,尤其在“走南竄北”的海外游子“抱團取暖”打拼。當然,今日,平潭成為“先行先試”的綜合實驗區與國際旅游島,平潭人還要克服移民社會有的“排外”不良心態,而海納百川地去發展和諧區域社會。
參考文獻
[1]詹豪強,“論帕斯卡猜想:兼論南島語族之可能由來”,炎黃地理,2019,(5),12。
[2]詹豪強,林曉夏,“平潭歷史文化語境下的‘平潭學”,炎黃地理,2019,(5),37-38。
[3]林文熙,《擁抱世界》,福州:海風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詹豪強,“平潭十七年抗戰史中因何未被日寇占據?”,大東方,2020,(1),132。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