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華 樊平天 呼園平 黃博 段景濤 劉浪

摘 要:南泥灣油田XY油區儲層天然裂縫發育,非均質性強,注水開發中后期油區水竄情況嚴重,嚴重影響了注水開發效率。本文提出的一種自適應深部調控技術可有效控制裂縫性竄流,有望為該油區穩油控水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關鍵詞:XY油區;裂縫性;水竄;調驅
Abstract:In the XY oil area of the Nanniwan oil field, natural fractures in the reservoir are developed, and the heterogeneity is strong. The water channeling situation in the oil area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water injection development is seriou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injection development. An adaptive deep control techniqu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fractured channeling flow, and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trong technical support for oil stabilization and water control in this oil region.
Keywords:XY oil area;fracture;water channeling;profile control and water blocking
1 地質特征
南泥灣油田XY油區位于延安市南泥灣鎮境內,地質構上位于鄂爾多斯盆地二級構造單元陜北斜坡中部[1]。油區主力開發層位為三疊系延長組長4+5及長6油層,沉積環境為三角洲平原沉積,物源方向為近北東--南西向,為典型水下分流河道沉積模式[2,3]。
①構造特征:XY油區地質構造整體上為一西傾單斜,地層傾角較小,局部發育微小型構造;
②巖石學特征:該區儲層巖性以灰色細粒長石砂巖為主,碎屑巖顆粒沉積磨圓好、成熟度高;填隙物以方解石和黏土礦物居多;
③儲層物性特征:該區長4+5儲層孔隙度集中分布于0.037-0.21,滲透率最大值15mD,最小值0.1mD,平均值為1.6mD平均滲透率為0.71mD;長6儲層孔隙度集中分布于0.06-0.12,滲透率主要分布于0.01mD-19mD,屬于低孔隙度、超低滲透率的非常規油藏;
④壓力梯度為0.84MPa/100m,屬于低壓系統。
2 儲層非均質性
①層間非均質性:該區長6油層分層系數為2.04-3.43,砂體呈局部連通,連同方向與物源沉積方向相近;
②層內分均質性:該區層內滲透率極差范圍在48-120之間,突進系數接近于9,變異系數趨近于1,層內滲流分均質性較嚴重[4];
③平面非均質性:受沉積環境及隔夾層發育影響該區平面非均質性較為嚴重;
④裂縫發育:該區儲層普遍發育天然裂縫,受地層構造應力影響,裂縫發育方向與沉積方向一致。
XY油區油藏非均質性分析結果表明受沉積環境及地層構造應力影響,該區儲非均質性較嚴重,注水開發中后期易發生裂縫性串流。
3 開發歷程及現狀
XY井區是南泥灣采油廠最早開發的區塊,1991年開始勘探,2002年開始進行大規模開發,主力層位包括長4+5和長6,開發初期區塊平均日產油1.5t,因地層能量無法補充,產量遞減較快。2006年進入注水開發階段,注水開發初期效果較好,產量遞減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含水上升較慢。該井區共有注水井88口,對應受益采油井328口。隨著注水開發的深入,水竄水淹逐步顯現,2016年到目前,受益井月產油量從1852t降低到1112t,目前平均單井日產油僅有0.12t。截止2019年11月注水受益油井關停29口,含水率80%以上的油井20口,共計49口,占到全部受益井的15%,嚴重影響了注水開發效果。其中裂縫性竄流是影響該區注水開發效率的重要因素。該區目前采出程度8.46%,挖潛潛力很大[5]。因此,急需進行裂縫性水竄水淹治理,緩解注水補充能量與微裂縫發育引起水竄的矛盾,提升區塊能量補充水平,重新建立有效驅替壓力系統,提升單井產能,實現區塊經濟有效的可持續開發。
4 控水措施方法討論
裂縫性特低滲油藏水竄水淹的有效控制是一個世界性的技術難題,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石油業界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其中化學體系調控方向獲得了國內外的一致認可,并開展了廣泛應用[6]。但對于XY該類裂縫性特低滲油藏,普遍存在調堵劑“要么注不進,要么堵不住,要么油水全堵死”的問題,整體增油降水效果差,有效周期短(一般只有3-6個月),無法滿足油田注水開發中后期綜合挖潛持續穩產的需要。
本文提出一種自適應身體調驅技術工藝,該體系工藝是自2005-2010年由延長油田與高校科研團隊合作,經過六年的艱苦探索和科研攻關,發明了一種自適應弱凝膠體系,體系具備初始粘度低、凝膠強度大、抗沖刷、耐持久等多種優越流變性能,可隨注入水一起進入各級復雜裂縫--孔隙竄流通道,實現地層深部各級復雜裂縫--孔隙竄流通道的精準調控,確保水竄水淹調控措施“注得進,堵得住,堵得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裂縫性特低滲油藏水竄水淹高效治理新技術--自適應深部整體調控技術[7]。2011年以來,在延長東部和西部油田長6、長4+5和長2主力油層進行了200多個水竄水淹災害嚴重的注采井組進行了礦場先導試驗和擴大試驗,取得了顯著的增油降水效果。
結合南泥灣XY油區地質特征及注水開發中后期現狀,預期該技術體系的引入結合礦場實施將為XY油區裂縫性特低滲油藏的水竄水淹控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為該區塊高效注水開發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道富.鄂爾多斯盆地特低滲透油田開發[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2]劉亞.南泥灣油田魏家灣區測井二次解釋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9,45(01):110-112.
[3]于均民,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長6段超低滲透儲層特征[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2.
[4]龔娟,丁磊,藺建武,王偉.南泥灣油田松700區塊長6儲層非均質性研究[J].當代化工研究,2017(05):125-126.
[5]殷瀟.南泥灣油田高含水井區開發動態分析與評價[D].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17.
[6]王健,張烈輝.復雜油藏控水增油技術與應用[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10(167).
[7]谷瀟雨,蒲春生,黃海,黃飛飛,李悅靜,劉楊,劉恒超.滲透率對致密砂巖儲集層滲吸采油的微觀影響機制[J].石油勘探與開發,2017,44(06):948-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