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延山
摘要:經濟在快速的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我國綜合國力在不斷的加強,礦區因煤炭資源開采造成地面變形,從而引發的地質災害現象一直不同程度存在。如何防治開采沉陷引起的環境破壞和地質災害,已經成為礦區各個煤礦刻不容緩的任務。下面以開灤錢家營礦2874西工作面地表移動測量為例,探討煤礦開采區工作面地表移動觀測站的建立與測量方法,并通過數據采集、處理和分析,獲得該工作面地質采礦條件下準確可靠的地表移動變形參數,分析了地表移動變形規律。該方法可為煤礦其他工作面的開采,提供經驗數據,為礦區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前瞻性對策和指導,降低礦山開采的生態和環境成本。
關鍵詞:淺埋深;厚煤層;巖移;觀測分析
煤礦開采后會引起上覆巖層直至地表黃土的移動和變形,其變形規律及影響范圍對煤礦開采有著很大的影響,也直接關系到煤礦工作面的開采范圍、開采參數、采煤方法及煤柱的留設等,對煤炭資源的回采具有重要意義。一個新的采區的開采,由于缺乏相應的基礎地質資料,需要對煤炭開采引起的地表巖移規律進行測試,并為以后的開采提供參考。
1、 地面變形觀測線設計
2874西工作面地面標高+12.1——+16.5米,平均+13.5米,工作面標高為-752.4—— -810.2米,該工作面沿走向設計長度為1567米,沿傾向長度為200.3米。煤層傾角6°~24°,平均16°,煤層厚度在3.0m~5.5m之間變化,平均4.1m。
根據“三下采煤規程”,最終確定本礦上山移動角γ、下山移動角β和走向移動角δ分別為70°。
為較好的確定開采影響的邊界,觀測線應有足夠的長度。因此,各種移動角調整值:走向△δ=20°,上山△γ=20°,下山△β=20°。
根據錢家營礦以往的觀測資料及開灤礦區觀測站實測資料,松散層移動角φ為35°。本區沖積層厚度h=85m。
結合《煤礦測量規程》及《建筑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有關規定,具體取值如下:基巖移動角β=γ=δ=70°;沖積層移動角φ=35°;煤層傾角α=16°;最大下沉角θ=90°-0.6α=80.4°;移動角修正值(走向Δδ,傾向上山Δγ,傾向下山Δβ)Δδ=Δγ=Δβ=20°。
地面變形觀測線本應設置成直線,并與煤層走向垂直或平行。一般可設走向觀測線和傾斜觀測線各一條,設在移動盆地的主斷面位置。也可以在地裂縫、地面塌陷的重點觀測區域,增加觀測線,設置成網狀觀測線。通常地面變形觀測中利用剖面線狀觀測線的設計方法。走向觀測線應設在移動盆地的走向主斷面上,具體的確定方法為:在傾斜主斷面上,從采空區中心用最大下沉角θ劃線與地表相交于O點,通過O點作平行煤層走向的垂直斷面,此斷面所在的位置就是走向觀測線的位置。具體的操作為,從采區中心O的正上方,向下山方向移動d=H0ctgθ的距離,標出向下山方向移動距離的一點后,再通過該點沿礦體走向做剖面線,即得到走向觀測線平面位置。
由于2874W工作面觀測點在布設過程中受地物地貌等各種因素的限制,我們采用不規則設站,在村莊的街道上臨時布點,其中沿工作面走向布設一條觀測線,沿傾向布設一條觀測線,共計67個觀測點。
2、巖移觀測的數據處理方法
2.1觀測要求
觀測區域位于平原區,起伏較小,故地面變形觀測線的平面觀測使用CORS系統GPS進行平面測量的方法,高程采用CORS系統GPS進行高程測量。埋石工作結束,經過10 ~15 d 標石沉降穩定之后,方能進行觀測。為了減小誤差,提高觀測精度,采用固定的觀測方式和觀測流程,對每個觀測點,平面觀測、高程觀測均使用CORS系統觀測,每次都用相同的方式進行測量。
2.2全面觀測
為了確定觀測站點位及其與開采工作面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首先利用CORS系統對觀測點進行全面測量,測得觀測點的平面位置與高程。
最初的全面觀測后,在采動影響前進行日常巡視觀測,初始全面觀測在測點受采動影響之前進行,在測點埋設好以后半個月左右進行。如果發現測點的累計下沉量達到10mm時,即認為地表已經開始變形,進入地表移動初始期。進入地表移動初始期后,進行日常巡視觀測,巡視測量的目的是確定采動地表移動的開始、發展、停止等狀況,巡視觀測只進行水準測量,主要測定采空區正上方走向測線上的測點,每隔7天進行一次高程測量,直至某一測點的累計下沉達10mm時為止。當地表累計下沉達到50~100mm時,進行采動后的第一次全面觀測。隨后,當日常巡視觀測發現每月下沉值大于50mm時,進入地表移動活躍期,每15天測定一次。
每次塌陷觀測過程中,及時檢查地表及建筑物變形情況,出現問題及時填圖注記,并密切注意井下回采進度和地表下沉的關系。
在全面觀測和巡視觀測時,若發現每月下沉值小于50mm時,進入地表移動的衰退期。衰退期的巡視觀測直到6個月內的下沉值不超過30mm時為止,此時地表移動穩定,進行最后一次全面觀測,獲得地表變形穩定后觀測點的平面和高程最終數據。
在地表移動的發生階段,一般可根據開采深度、回采工作面推進速度和頂板巖性等具體條件,確定全面觀測周期。
2.3觀測結果分析
通過對觀測結果和下沉預測值進行計算和分析比較,進一步證明所用參數的正確性,為今后保安煤柱和三下采煤的設計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
2.4工作面沉降分析方法
根據工作面所有觀測數據和已有的地形、地質、開采工藝等數據,對工作面的沉降情況做以下分析。
地表移動盆地的位置、大小、范圍:根據觀測點的沉降數據,對盆地的位置、大小、范圍等進行計算,得到地表移動盆地的大體情況。
最大下沉值的分布位置及大小:根據觀測點的數據,計算主斷面上最大下沉值的點位及工作面的開采沉陷最大下沉值。
地表移動盆地在主斷面上的移動和變形的分布與特征:通過觀測數據,可以得到地表移動盆地在主斷面上的下沉、水平移動等情況,得到地表移動盆地在主斷面上的變形規律。
工作面開采沉陷移動盆地的發展過程及相應的主要參數:根據歷次觀測數據和工作面的開采進度,總結地表移動各個階段(初始階段、活躍階段、衰退階段)的持續時間以及地表移動持續的總時間,計算工作面開采沉陷發生的起動距、超前距、滯后距等。
3、結語
通過對觀測資料的分析與研究,探討了煤礦新采區工作面巖層移動規律,并驗證了已有移動角、地表變形參數的可靠性,為今后保安煤柱和三下采煤的設計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何國清,楊倫.礦山開采沉陷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4.
[2]陳二龍.基于動態測量的煤礦地表開采沉降觀測研究[J].煤礦現代化,2019,28(4):140-142.
[3]李天文.GPS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開灤錢家營礦業公司地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