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漢寶
摘 要:進入新時期后,出現了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與平臺,徹底改變了輿論場。雖然新聞媒體充分重視正面報道,但受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依然有負面效應出現于正面報道中,這樣不僅影響到涉事單位的公信力,還會對公眾意識造成不利作用。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分析正面報道中負面效應的出現原因,采取相應的規避策略。
關鍵詞:新聞采訪;正面報道;負面效應
具體來講,正面報道指的是將社會發展中光明、積極的內容充分反映出來。正面報道符合黨的要求,對于社會意識形態的構建以及人民思想水平的提升具有較大意義。但目前在新聞采訪的正面報道中,很容易有負面效應出現,不僅難以發揮應有的效果,還會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需要深入探究規避正面報道負面效應的措施。
一、正面報道出現負面效應的原因
(一)新聞稿件存在漏洞
如果正面報道十分的嚴謹和正確,負面效應的出現幾率將會得到極大降低。通過分析出現負面效應的正面報道可以得知,大部分報道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可能是新聞采訪者沒有深入采訪,存在著較多的主觀表達;也可能是被采訪者出于某種目的,嘩眾取寵,導致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缺失;亦或者是審稿環節不夠嚴謹,導致有技術性錯誤、常識性錯誤出現。例如,2018年陜西寧陜縣發布了一篇報道,五一小長假旅游收入居然超過了13.9億元之多,這一數據基本上為本縣GDP的二分之一,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后縣委宣傳部進行了回應,旅游收入應該為1.39億元。這個問題的出現,一方面是新聞采訪者沒有仔細確認,另一方面則是審稿過程不夠嚴謹,導致有低級錯誤出現。雖然相關部門及時進行了解釋,但依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二)報道不夠全面
眾所周知,客觀公正是新聞行業的第一要求。而只有全面的報道,方可以體現客觀公正。但在諸多企業發展與個人先進等方向的正面報道中,報道片面問題經常出現。如P2P金融企業報道過程中,有記者對較高的投資回報率重點宣傳,而P2P所面臨的金融風險卻遭到了忽視,這樣雖然推動了金融行業的發展,但一些P2P企業的倒閉、跑路,損害到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進而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三)發布時機不對
新聞媒體要緊密依據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等要求,科學確定宣傳時機與口徑。如果正面報道在錯誤的時間段內發出,也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如有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出現于某地,當地政府的救災工作十分及時,還沒等妥善安置全部的受災群眾,一些媒體就開始表彰政府的工作成績。雖然政府工作成績顯著,但依然有諸多的受災群眾等待著安置,這樣不合時宜的表彰和贊揚,容易讓人們產生錯誤認識,導致負面效應的出現。
二、新聞采訪中規避負面效應的策略
(一)完善流程,提升素質
新聞報道、審核流程的不完善、不科學很容易造成負面效應的出現。針對這種問題,就需要對新聞報道流程大力完善,避免有低級錯誤或原則性錯誤出現于新聞報道中,促使負面效應的產生幾率得到降低。目前,大部分新聞媒體單位十分注重負面報道的審核,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送審制度。但沒有充分審核正面報道,難以有效控制正面報道的效果。因此,新聞媒體單位要制定完善的審稿制度,設置專門的工作人員,仔細、認真審核正面報道的稿件內容,規避可能出現的問題。此外,要積極建設新聞采訪隊伍,通過培訓、教育等措施的綜合運用,促使新聞采訪隊伍的業務能力水平、思想道德素養等得到顯著提升。這樣新聞采訪者才能夠對新聞熱點準確把握,將客觀公正、精益求精的理念貫徹落實于正面報道中。
(二)深入采訪,注重事實
事實是新聞的生命,為了避免出現負面效應,就需要深入采訪事件。通過對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結果、影響等相關內容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方可以提升正面報道的深度性和科學性。新聞記者要對人物、事件的核心特點準確把握,對新聞素材大量收集,剔除掉那些片面、虛假的素材內容,促使正面報道的質量得到保證。例如,范長江先生為了對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的事跡進行報道,跟隨登山隊一塊攀登珠穆朗瑪峰。通過個人的實際體驗與深入采訪,將著名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巔》這一正面報道創作了出來。
(三)準確把握報道時機
正面報道的最基本要求是與黨和政府保持一致,報道實踐中,要對黨與政府的正面形象時刻維護。而報道時機的準確選擇,直接影響到報道的成效。因此,新聞記者就需要對自身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不斷增強,準確把握報道時機。例如,2018年有一16歲的少年看到有人落水,急忙跳下水中,救出了落水女子。事件發生后,為更加全面的報道,記者到少年所在學校進行采訪。學校的辦公室主任說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并不提倡未成人親自救人,因為未成年人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很容易帶來更嚴重的后果。如果直接報道這一事件,可能會帶來負面效應,不符合教育部門的相關文件精神。記者權衡之后,決定暫時不報道。之后,當地鎮政府特地表彰了少年的見義勇為,不僅授予其英雄稱號,還獎勵了5000元。少年得到獎勵后,向貧困學子捐助了2000元。這一事件帶來了另一新聞點,記者隨之創作了《少年見義勇為,捐2000元助學》,取得了熱烈的社會反響。
(四)增強新聞記者的前瞻性思維
為了規避潛在的負面效應,新聞記者一定要具備前瞻性思維。正面報道實施之前,記者要認真思考報道內容是否存在著全面,受眾會否從其他角度進行理解等等。要盡量考慮所有可能被讀者所質疑的內容,科學完善。要將輿情研判工作開展下去,對稿件報道后續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應充分評估,以便對報道角度、報道思維等合理調整。例如,公安干警追捕罪犯的報道中,一定要著重介紹公安干警的艱苦耐勞精神,不必過于詳細的介紹犯罪分子犯罪過程,否則可能會出現教唆人犯罪等不良情況。總之,新聞記者要增強自身思維的前瞻性與全面性,通過不斷優化和完善報道角度,規避負面效應的出現。
三、結語
綜上所述,正面報道是新聞媒體的重要工作,直接關乎到新聞媒體影響力、公信力的提升。針對現階段新聞采訪中正面報道帶來的負面效應問題,新聞媒體單位要從多角度著手,如完善審稿流程、把握報道時機等,最大程度上降低負面效應的出現幾率。
參考文獻:
[1]蘇云麗.簡論新聞采訪中正面報道如何規避負面效應[J].傳播力研究,2019,(10):123-125.
[2]蘇利超.新輿論環境下正面報道如何規避負面傳播效應[J].新聞研究導刊,2019,7(12):44-45.
[3]尹國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訪的技巧與創新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4(1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