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榮
摘 要:本文客觀、公正的分析了形成該地質災害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尤其針對人類經濟活動過程中因為礦業開發、超量開采地下水和修建水庫大壩等導致的塌陷、地裂縫、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作了一些初步探討。介紹了各類地質災害發生時有效降低人員傷亡和減少經濟損失的防治對策,提出了自然地質環境與人類生存的關系,總結出了人類在取得經濟的長足發展的同時,也應積極做好相應的防治工作。只有通過科學的、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人類才能更好的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發展經濟,最終取得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相處。
關鍵詞:地質災害 ;地質環境; 和諧;生存
自人類出現后,在其生命和生存活動中就不斷使地殼物質組成、地表形態和地殼內部構造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的速度和規模隨著人口增長,科學技術發展愈來愈大。人類生活中的基本環境是又產生這些環境的地質作用巧妙平衡的。當人類改變某些地質過程時,則破壞了自然的平衡,從而將對人類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自然界形成的地質環境有對人類有利的一面,也有對人類存在著嚴重危害的一面。如何用其利,防其害,也是我們需要研究的內容。
一、人類對地質環境的破壞
1、人類的破壞作用
人類對地殼的破壞作用有機械破壞和化學破壞兩種。
機械破壞作用主要是通過爆破和挖掘來進行的。在采礦和工程建筑中用爆破方式使巖石、礦石破碎最為普遍。這種破壞作用速度比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風、海水的破壞作用中的任何一種都快的多。此外,機械破壞作用還可由開采天然氣、是由、地下水燈氣態和液態物質所能引起的。這類開采使地下巖石密度下降,不能承擔上覆巖石的重量,因而產生沉陷。其沉陷速度每年達幾十厘米,可超過地殼運動的速度,但其下沉幅度有限,一般不超過十幾米。這種下沉也是逐漸產生的,有時伴有微弱的地震。
化學破壞作用主要是人類在加工礦石或利用開采出的礦物資源時發生的。這種作用使礦石或礦物的成分改變,有的使元素相對集中,有的使元素分散。
2、人類的搬運作用
人類搬運作用的方式是機械搬運。在搬運過程中分選明顯,因為人類總是把同種元素、礦物或巖石放在一起搬運。搬運方式主要是從地下搬上地面;從山區搬向平原;從海底搬向陸地;從某種礦物巖石集中地點搬向缺乏這種資源的地點;現代地球上450座活火山從地下噴到地面的物質平允每年也只有40億噸。人類的搬運使地殼產生較大變化,可見人類對地質環境的破壞后果將是多么嚴重。
3、人類的堆積作用
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廢雜物數量是巨大的。其中,廢氣、廢水由于地面地質作用而流失,廢渣則堆積在地面。另一方面,人類在工程建筑中(如鋪水泥路面,建筑地基等)在地面造成大量人工巖石。人工堆積物除其本身可形成一些特殊的地形外,它還會加重堆積地的負荷,使堆積地地面下沉,同時可形成擠壓和斷層帶。
二、人為地質環境的利與弊
人為地質環境是人類的地質作用造成的,可稱為次生地質環境,近幾十年來,由于人的地質作用越來越強,使得有害方面也日趨明顯。
1、礦業與環境
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不可避免的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給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許多問題,主要反映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下水位降低、地面變形(如采礦結束后頂板塌落造成地面塌陷或地裂縫等)和尾礦庫等方面。礦業的發展及推動了工業的發展又給環境帶來了實質性的影響,怎樣在開發礦產的同時保護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將開采資源與環境保護并行,在開發之前多進行研究論證,妥善處理各方面利益關系,以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政府部門既要有正確的政策引導,又要合理的獎懲措施,同時需要科研部門進行技術支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讓礦業發展和環境保護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2、對地面流水的改造
人類對自然界地質作用的改造,規模最大的是對地面流水的改造,比如,大壩、水庫的筑建給防洪、發電、灌溉、供水與旅游開發等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以水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的河流開發單向思維模式修建水庫,卻忽視了河流的其他功能,從根本上改變了河流生態系統的組成、功能和結構,打破了原有的水生生態平衡,對庫區、庫周乃至整個流域的生態系統都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就水庫大壩流域地質環境的影響來說,大壩在施工過程中,往往會破壞原有的地貌形態和巖土體的天然結構,從而產生一些環境地質問題。如開采石料,巖土剝離后加速風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人工開挖基坑和高陡邊坡,巖土體產生臨空面和卸荷裂隙,可能滑動破壞;棄石亂堆亂放,引發泥石流;基坑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而在水庫在蓄水過程中和蓄水后,水庫周邊岸坡在水位升降和風浪沖蝕作用下,常引起庫岸發生滑塌,可能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有些還甚至引發地震,從而導致水土流失。
3、城市化問題
地質條件是城市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由地質構造條件、人類工程活動等綜合因素引起的生態地質環境惡化已日益顯露出來,引發的各類地質災害也日漸突出,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影響了人民生活質量。尤以地下水超量開采所導致的一系列環境地質災害,諸如地下水污染、中深層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形成區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并不斷擴張、劣質水進入供水含水層、含水層疏干、供水井吊泵、泉水斷流、地下建筑工程浸沒、地面沉降和塌陷等已經嚴重影響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4、沙漠化問題
從某種程度上講,自然因素是形成沙漠化的必要條件,而人為活動則加速了沙漠化的進程,并在很多地區成為沙漠化的主要動因。一般來說自然因子是歷史上形成沙漠化的根本原因,而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綠洲外圍隨意開荒、草場過牧及過度樵采等方面。為了科學有效的延緩和防治其土地沙漠化進一步惡化,應始終增加對防治的資金、科研、人才的投人,重點解決防風固沙樹種的選優、造林密度等研究。通過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改革水資源管理措施,形成穩定持續發展的水資源利用機制;嚴格控制開荒和亂樵亂采和優化畜群結構,大力種植優質牧草,減輕荒漠草場放牧壓力措施來實現。
三、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影響
地質環境對人類的生存有著巨大的影響。我國古代對地質與人類生存的關系曾有不少的論述。例如對水、土與人類的健康就提出“堅土人剛,弱土人肥……”這種觀點。
環境與人類唇齒相依。人類走向文明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人類愛護環境,環境施惠于人的過程。保護環境,不僅僅是政府采取幾項措施,新聞單位廣為宣傳,更為重要的是必須使我們的每一位公民樹立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全民投身環境保護工作。也只有這樣,環境才會報答我們。就像一位著名的環保學家所說的那樣:“我們愛護地球像愛護我們自己,地球也將奉獻給我們她所有的一切。”
參考文獻:
[1].魏懷東、高志海、丁峰,甘肅省民勤縣土地荒漠化動態監測研究,水土保持學報,2004年02期
[2].廖興發,地質勘查與地質災害監測評估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世圖音像電子出版社,2002年10月
[3].南瑋超 , 城市地質災害成因分析與規劃建議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