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款叫做花小豬打車的App 刷爆朋友圈及各大網絡平臺。
時說新語:
無論是以相聲演員郭麒麟作為品牌的代言人,還是在朋友圈的病毒式傳播,花小豬的出場方式都引起了眾人的圍觀。但是稍作了解后,不少人對花小豬App 做出了這樣的評價:滴滴的新馬甲,打車界的拼多多。而此評價就目前來看較為中肯。

搜索發現,花小豬是滴滴旗下產品,這一點滴滴在宣傳上也是毫不避諱,顯然是想借此帶一波流量,順利打開市場。花小豬的官方說法是定位于年輕用戶市場,但就功能和用戶體驗來看,花小豬與滴滴旗下現有的青菜拼車和快車業務,并無本質區別和明顯區隔。顯然,滴滴這波品牌差異化操作的良苦用心,并沒有被用戶感知。而就下沉三四線市場一說,現實市場也并沒有給到充分的發展環境。
推廣方式上,花小豬明顯是借鑒了拼多多通過朋友圈裂變來增新和激活的營銷方式,開始了病毒式傳播,可是前人經驗告訴我們,這種推廣方式很容易令人生厭,畢竟現在大家的溝通成本都太高,也不愿意在無效交際上浪費時間。并且,結合今年拼多多發布的二季度財報來看,GMV增速已經降至79%,這就意味著,病毒式的傳播手段僅適合于推廣初期。學東西千萬不能只學其皮毛,被短期的用戶增長蒙蔽了雙眼。
此外,花小豬的司機準入門檻低,在部分城市上線不久就被叫停。而滴滴早前就已經吃了安全監管的虧,此時錯誤重演實在讓人無法理解。未來“拼多多版的滴滴”到底能走多遠,相信現實會給我們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