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慶崗,來永偉,孟令華,侯新星,趙淑芳
(1.中化地質礦山總局山東地質勘查院,山東 泰安 271000;2.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地質勘查院,河北 邯鄲 056004;3.新汶礦業集團泰山鹽化工分公司,山東 泰安 271024)
淺層地溫能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內的地表水、地下水、巖土體中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熱能,溫度低于25℃,深度為恒溫帶至200m[1],歐美定義深度100m[2-3]。淺層地溫能經濟、無污染、可再生利用,具有良好的開發利用潛力[4-7]。淺層地溫能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分布廣、儲量大、開采成本低[8-10]。在北京市[11]、重慶市[12]、長春市[13]、貴陽市[14]、嘉興市[15]、西寧市[16]、烏魯木齊市[17]、河南省[18]、遼寧省[19]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5—2017年山東省完成17地級市城市規劃區的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20-26],探討與研究了地埋管換熱影響巖土體傳熱因素及熱影響范圍[27]、流體流量對豎直地埋管深度的影響[28]、光纖測溫技術應用、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影響與監測系統建設[29-30]。
肥城市城市規劃區淺層地溫能資源豐富、開采條件便利,應用熱泵技術供暖和制冷,潛力巨大,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改善現有能源結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家節能減排的戰略目標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內淺層地溫能的開發利用方式主要有地埋管地源熱泵換熱方式和地下水地源熱泵換熱方式,主要由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環境地質條件、巖土體熱物性等要素控制[20-25]。本次對研究區淺層地溫能利用方式的適宜性分區進行系統研究,為該地區淺層地溫能合理開發及利用提供設計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1—沂河組;2—臨沂組;3—大站組;4—五陽山組;5—北庵莊組;6—東黃山組;7—三山子組;8—斷層;9—研究區范圍圖1 研究區地質略圖

依據出露地層巖性及含水層的孔隙度、物理性質、水力特征和埋藏分布條件等,研究區分為第四紀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巖組、奧陶紀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含水巖組2個含水巖組(圖2)。

1—松散巖類孔隙水,單井涌水量<500m3/日;2—碳酸鹽巖裂隙巖溶水(裸露型),單井涌水量1000~5000m3/日;3—碳酸鹽巖裂隙巖溶水(裸露型),單井涌水量500~1000m3/日;4—碳酸鹽巖裂隙巖溶水(覆蓋型),單井涌水量1000~5000m3/日;5—松散巖類地下水流向;6—研究區范圍圖2 研究區水文地質圖
(1)第四紀松散巖類孔隙水含水巖組。分布于康王河支流沿岸。含水層厚度20~30m,水位埋深4~8m,單井涌水量小于500m3/d,巖性為粉質黏土、粉土夾砂礫層。主要接受大氣降水、河流側滲等補給,以地下徑流的方式排泄。水化學類型以HCO3-Ca,SO4-Ca為主。
(2)奧陶紀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含水巖組。研究區內大面積分布,裸露于南部,裂隙巖溶發育。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裸露的奧陶系裂隙巖溶水的補給,排泄方式以人工開采為主,流向為自東南向西北,地下水以垂向運動為主,向盆地匯流,灰巖頂板埋深一般小于70m,水位埋深45~100m,單井涌水量約1000~5000m3/d。水質較好,礦化度0.5g/L左右,水化學類型以HCO3-Ca·Mg,HCO3-Mg·Ca為主。
地下水運動主要受地層巖性、地貌及水文氣象等因素控制,同時,人類活動強度的日益加大,人為因素對地下水運動的影響也越來越強烈。各類型地下水均隨地形起伏變化而變化,地表分水嶺基本上是地下水的分水嶺,自補給區至排泄區,地下水運動速度呈現由快而慢的變化規律。
(1)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大氣降水和農田灌溉水為主要補給源,雨季康王河也補給地下水,平水期或枯水期為排泄地下水。在康王河北部區域,受古地形控制,第四系底部普遍發育一層由北向南厚度逐漸減小的黏土層,使第四系孔隙水與奧陶系巖溶水無水力聯系;在康王河南側,第四系孔隙水通過“天窗”與巖溶水發生聯系。地下水流向自北東向南西,排泄方式為側向徑流和人工開采。水力坡度4×10-3,一般厚度20~30m。豐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水位動態屬氣象水文型,最低水位一般在6月份,最高水位在9~10月份。
(2)奧陶紀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奧陶紀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的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地下水由南向北徑流,在肥城城市規劃區北部受石炭紀、二疊紀弱透水層的阻擋后折向西南,排泄出區外。水位埋深在盆地自東向西逐漸變淺,灰巖頂板埋藏深度一般小于70m,水位埋深45~100m,裂隙巖溶發育。排泄方式主要為側向徑流和人工開采。水位動態變化與大氣降水關系密切,屬氣象水文型。當降水量由小—大—小變化時,地下水位也相應呈現低—高—低的變化規律,具有明顯滯后現象,這與大氣降水后地表水的匯集和徑流距離有關。
本次對研究區范圍及周邊區域的奧陶紀灰巖地層水位埋深進行了測量,水位等值線圖顯示(圖3),水位埋深多約在65~75m,埋深最大者位于新城鎮白云山公園南、沙窩社區西南一帶,埋深達約100m,推測與桃園斷裂有關,導致水位埋深較大;埋深最小者位于老城鎮西百尺村,水位埋深在45m左右。研究區范圍內水質情況、水量賦存情況均優良—良好。

1—水位埋深等值線;2—測量機井位置及水位;3—研究區范圍圖3 研究區地下水水位埋深曲線圖
研究區的地溫高低主要取決于所在第四系覆蓋厚度及奧陶紀地層巖性、巖溶裂隙水水位埋深、裂隙巖溶發育程度等因素。巖石裂隙不發育,地下水徑流條件相對弱,不利于大地熱流的散失,地溫相對也較高。當巖石裂隙發育強裂,為地下水強徑流帶和排泄區,地溫相對較低[31]。
研究區變溫帶的下限深度介于10~14m之間,恒溫帶溫度范圍為14.5~16.8℃,平均值15.5℃。垂向主要巖性相同、但有第四紀覆蓋層的地層,其變溫帶深度相對略淺。地溫梯度變化值介于0.45~2.14℃/100m之間,無明顯規律性。平面上來看(圖4),最高溫分布于研究區西部,呈現SN向分布,位于西大封—朱莊—金槐—冉莊村一帶,溫度達到18℃以上,施工鉆孔中巖心多處發育礫狀灰巖,推測溫度偏高與小型斷層構造有關。最低溫位于研究區中間區域、省道S309以北范圍內,區域上與康王河形態相似,呈EW向展布,溫度低于17℃。此外,儀陽鎮—北辛莊—石塢村一帶溫度亦低于17℃,初步分析,較其他位置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徑流較強,地下水垂向的流動致使地溫變化幅度較小。其他區域多在16.0~17.0℃,總體變化不大。

1—溫度等值線;2—測量機井位置及水位;3—研究區范圍圖4 研究區200m平面地溫特征
根據實驗室鉆孔測試數據來看:奧陶紀灰巖的導熱系數λ介于1.571~5.439W/m·℃之間,平均值3.569W/m·℃;熱擴散系數a介于1.00~3.60mm2/s之間,平均值1.86mm2/s;容積比熱容C介于0.556~2.572MJ/m3·℃之間,平均值2.013MJ/m3·℃。第四紀松散覆蓋物的導熱系數λ介于0.281~2.076W/m·℃之間,平均值0.899W/m·℃;熱擴散系數a介于0.29~3.55mm2/s之間,平均值0.95mm2/s;容積比熱容C介于0.207~3.985MJ/m3·℃之間,平均值1.282MJ/m3·℃。
據容積比熱容分區圖(圖5),研究區大致以康王河為界,南部容積比熱容明顯要高于北部。其中:西北部老城鎮西百尺村一帶容積比熱容最小,小于1.57MJ/m3·℃,周邊范圍內多小于1.67MJ/m3·℃,這與該區域第四系含水埋深較淺、含水層厚度大有關。中間區域內、省道S309以北的王瓜店鎮范圍內,容積比熱容介于1.67~1.87MJ/m3·℃之間,這與第四紀含水層多在20~30m有關,第四紀地層以沂河組和臨沂組為主。南部新城鎮、儀陽鎮范圍內,基巖隱伏較淺,或直接出露,或第四系覆蓋厚度小,第四紀地層以大站組為主,第四系含水性較差,容積比熱容大于1.87MJ/m3·℃。

1—容積比熱容曲線;2—熱響應試驗鉆孔編號;3—研究區范圍圖5 研究區容積比熱容分區圖
根據導熱系數分區圖(圖6),研究區大致以康王河以北為界,南部導熱系數明顯要高于北部。其中:西北部老城鎮西百尺村一帶、王瓜店鎮朱莊村一帶導熱系數最小,導熱系數小于2.30W/m℃,周邊范圍內多小于2.80W/m℃,這與該區域第四系含水埋深2~5m,較淺、含水層厚度大有關。中間區域內、省道S309以北的王瓜店鎮范圍內,導熱系數介于2.30~3.05W/m℃之間,這與第四系含水層多在20~30m有關,第四紀地層以沂河組和臨沂組為主。南部新城鎮、儀陽鎮范圍內,基巖隱伏較淺,或直接出露或第四系覆蓋厚度小,第四紀地層以大站組為主,第四系含水性較差,導熱系數大于3.05W/m℃,其中南軍寨村附近達到3.80W/m℃。

1—導熱系數曲線;2—熱響應試驗鉆孔編號;3—研究區范圍圖6 研究區導熱系數分區圖
選取研究區巖、土體含水層組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動力場條件、水溫場條件、水化學特征、環境地質條件5個評價指標,進一步細分為含水層單位涌水量、結構、厚度、回灌能力;地下水水位埋深、含水層滲透系數;平均熱導率、50m深度處的地溫;水質分區、硬度分區;地下水水源地保護區、地下水水位年降幅、采空塌陷等14個要素。對研究區巖、土體含水層組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適宜性進行細化分區。地下水地源熱泵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劃分為適宜性中等區、適宜性差區(圖7)。

1—適宜性中等區;2—適宜性差區;3—研究區范圍圖7 研究區地下水地源熱泵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圖
適宜中等區(Ⅰ區)為研究區的主要分布區,面積為70.36km2,約占全區總面積的87.30%。適宜差區(Ⅱ區)包括煤炭采空塌陷區(Ⅱ1),白云山公園一帶(Ⅱ2)、龍山公園一帶(Ⅱ3)、儀陽鎮母豬山一帶(Ⅱ4)。分別分布于泰肥鐵路以北一帶、白云山公園一帶、龍山公園一帶、儀陽鎮母豬山一帶,面積分別為2.35km2,6.43km2,0.40km2,1.06km2;分別約占總面積的2.92%,7.98%,0.50%,1.32%。
本次適應性分區采用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施工條件和巖土體熱物性參數3個指標構成,細化為第四系厚度、含水層厚度、分層水質狀況、地下水水位埋深、鉆探施工難度和成本條件、城市覆蓋率及地形坡度施工條件、巖溶發育情況、平均熱導率、平均熱容、地溫等10個要素。地埋管地源熱泵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劃分為適宜性中等區、適宜性差區(圖8)。

1—適宜性中等區;2—適宜性差區;3—研究區范圍圖8 研究區地埋管地源熱泵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圖
適宜中等區(Ⅰ區)為研究區的主要分布區,面積為79.19km2,約占全區總面積的98.25%。適宜差區(Ⅱ區):包括白云山公園一帶(Ⅱ1,1.01km2)、龍山公園一帶(Ⅱ2,0.40km2),分布于研究區南部,面積為1.41km2,約占全區總面積的1.75%,為生態保護區。
在充分收集研究區基礎地質、水文地質、地熱地質等資料基礎上,通過鉆探施工、現場熱響應試驗測試、室內實驗測試等綜合研究,本文將肥城市城市規劃區適宜性分區劃分為:
(1)地下水地源熱泵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劃分為1個適宜性中等區、4個適宜性差區:適宜中等區包括大面積地區,約占全區87.30%。適宜差區位于泰肥鐵路以北一帶、白云山公園一帶、龍山公園一帶、儀陽鎮母豬山一帶。
(2)地埋管地源熱泵開發利用適宜性分區劃分為1個適宜性中等區、2個適宜性差區:適宜中等區包括研究區大面積地區,約占全區98.25%。適宜差區包括白云山公園一帶、龍山公園一帶,為生態保護區。
在城市規劃區集中供暖范圍不能覆蓋的區域,以淺層地溫能的開發利用為重點,推廣地源熱泵系統,優化建筑用能結構,既解決長距離供暖帶來的路徑消耗,降低管線、加壓等基建費用,還減少化石能源燃燒的排放,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居住空間布局和建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