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琴

“如果有機會,你猜你的孩子會不會換父母?”在家庭情感體驗課堂上,杜云云老師拋出了這樣一個話題。
“不會。我們很愛孩子,相信他也如此!”一位父親篤定地說。
“我想應該不會。我的孩子很貼心,對我們也很尊重。”一位母親溫柔地說。
“那么,現場的家長們,你們覺得自己孩子不會換的,請舉手。”老師再次朗聲問道。
我微笑地環視了一下全場,家長們都自信地舉起了手。
“真實的情況,并非如此。”杜老師說話的聲音有點低沉,“我在班級做過一次無記名調查,近三分之一的孩子想換父母。原因各種各樣,有的孩子想換能夠陪伴他成長,懂他的家長;有的希望換不嘮叨、不隨便批評孩子的家長;有的想換性情溫和的家長,不會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攀比;還有的父母都想換,因為他們總是吵架。”
杜老師的一番話,讓家長們陷入了沉思,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
那一段時間,我剛拿到駕照,開車還不太熟練。平時性格溫和的愛人坐上我的車,像換個人似的,橫挑鼻子豎挑眼,對我指指點點,有時甚至火冒三丈。剛開始,我自知車開得不好,每每遇到他的挑剔總能保持安靜,后來,我終于“在沉默中爆發”,給予“有力的還擊”。于是,只要我開車,我們就戰火不斷,還殃及孩子,以致女兒很認真地對我說:“我寧愿坐電瓶車去上學,也不要坐車。你們兩個人吵來吵去的,真讓人受不了!”
后來,我在自己班也進行了問卷調查——“如果有機會,你會換父母嗎?為什么?”
有一個學生寫道:“我很猶豫,想換又不想換。不想換,是因為能聚在一起成為一家人,這是一種緣分;想換,是因為我不愿意看到他們每天在家吵架的樣子。”
還有一個學生寫道:“想換。最近我的爸爸媽媽一直在吵架,我就只能在旁邊聽著。如果叫他們不要吵了,媽媽反而會讓我評理;如果我說媽媽不好,媽媽就會對著我指責爸爸。我很討厭現在這個家,一點也不美好,不溫馨。”
看到這樣情真意切的話語,我的心情一點點沉重起來。我不禁想到了這樣一則寓言:兩只烏鴉在樹上對罵。它們越罵越兇,越吵越激動,最后一只烏鴉隨手撿起一樣東西,向另一只烏鴉打去。東西擊中另一只烏鴉后碎裂開來,這時扔東西的烏鴉才發現,剛才打出去的東西,原來是自己尚未孵好的蛋。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像這兩只烏鴉,為了一點小事爭吵,最后兩敗俱傷,后悔不已。如果這兩個人是夫妻,那么后果將更可怕。沖動是魔鬼,夫妻之間“互掐”,最容易受傷的必然是孩子。
《大師教你做父母——對話蘇霍姆林斯基之二》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真正的家庭,不僅是休憩所,更是‘加油站’。真正的家庭里,有著精神自如交流、行動的彼此配合,有經驗的總結、教訓的反思,也有生命的延續,能將希望如火種般傳遞。”是的,家對孩子來說,它是心靈中最重要的地方。而父母的相處方式,對孩子一生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我認為: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恩愛的父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第二層就是“安全的需要”。父母恩愛,相處融洽,家庭氛圍輕松愉悅,孩子身在其中,就不會小心翼翼,敏感無比,而是自信陽光,活潑開朗。足夠的安全感,或許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安全港”,讓他們不畏未知,不懼未來,能夠懷著好奇之心去探索,去追求,有乘風破浪的底氣與勇氣。
恩愛的父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幸福感。父母恩愛,說明父母既有愛的能力,也有被愛的權利。恩愛的父母,照出了孩子今后幸福的模樣。
恩愛的父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延續力。心理學家諾費奧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父母不恩愛的家庭,子女婚姻失敗率是恩愛家庭的三倍,子女出現心理問題是恩愛家庭的五倍。所以,恩愛的父母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孩子的寬容、友善、隨和、樂觀等品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他們“像陽光一樣包圍著孩子,又給他光輝燦爛的自由”。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到父母良好的相處之道,在悄無聲息中,帶著這束光前行,一邊溫暖自己,一邊照亮他人。
想要讓你的孩子一生平安喜樂,幸福相隨嗎?那么,就請將你們的恩愛作為禮物送給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