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丹丹

1
年底,因為答應編輯要在過年前一天交付書稿,所以天天在工作室趕稿。但又不能完全不管娃,于是過上了趕三天稿、帶兩天娃的幸福生活。
豆豆常常抱著一盤棋,對我說:“媽媽,你每天那么辛苦,來陪我下盤棋吧。”委婉得不留痕跡。有時,他會安靜地坐在我身邊,問:“媽媽,寫作是不是很孤獨?因為陪伴你的只有你的想象。”
我很驚訝他竟然有這樣的語言,于是問他:“你覺得值得嗎?”他回答:“值得,當有那么多人可以看到你的作品,你就是不孤獨的。”正當我嘴巴張得老大之時,他抱著書離開了。
每天早上,他打開一天的方式,就是抱起床頭那本睡前看的書,一直看到我們叫他吃飯。我一直以為,他是一個傻乎乎的,沉迷于書的小書蟲,沒想到多年的閱讀,已經給他打開了廣闊的世界。
2
曾經有段時間,我糾結于他的聰明。很小的時候,他有點“小神童”的跡象:1 歲多,大多數孩子話還說不完整的時候,他可以背上百首詩;3 歲多開始認字;5 歲多讀一本本大部頭純文字小說;沒上學前,就能口算出幾位數的乘法。
我在想,我要怎樣培養這個孩子,如果稍微用點力,說不定真可以培養出一個天才兒童。
但是,每當我這么想的時候,我就會聽到他驚喜的叫聲,叫:“媽媽,快來看,這里有螞蟻。”或者,一邊在沙發上跳著,一邊跟我講述今天發生的事。
我知道,我不需要一個天才孩子。我想和他一起趴在地上,一起玩那些幼稚的游戲;我喜歡聽他那驚喜的毫無掩飾的聲音;我想陪著他經歷人生中那些擔心、緊張、害怕與失望;我想要他慢慢地長大,不要那么快就到9歲、10 歲,突然變得很懂事,說話的時候不再跳著說,看到螞蟻來了、花開了、雪融化了,也不再尖叫。
3
我還是像往常一樣,睡前給他讀書,這些書,他已經可以獨立閱讀了,但是他還是喜歡靠在我懷里,聽我讀給他聽。
我們喜歡在廣闊的大自然里追趕,打鬧;我們會把屏幕里的游戲搬到現實中,扮演各種搞怪的植物;我們喜歡一起旅行,他把車牌號按照自己的規則,分成甲乙丙丁幾等,一路數過去,自娛自樂;我們一起在車上讀詩,爸爸在后視鏡里看著我們微笑……
他學架子鼓三年了,沒考過級,每天打多久他自己決定,所以現在水平一般,但持續喜歡;他上了一個學期的書法班,字還是寫得歪歪扭扭,他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門上,我們都覺得很滿意。
他現在最大的愛好之一,就是講故事說笑話,諸如“用況且造句:一列火車經過,況且況且況且”之類。我笑他的腦袋里怎么裝了那么多不好笑的笑話,他還是樂此不疲,每次都先把自己逗笑再說。
今天早上,我給他煮了一碗面,他說:“今天的面好像沒有昨天的好吃哦。”我回答:“怎么會呢?一樣的啊,今天的面就是昨天剩下的。”哈哈,以為就你會講笑話嗎?我也學會了。
前幾天,他9 歲生日,他邀請了幾個小朋友到家里玩。我說:“最近有點忙,就給你們叫外賣吧,比薩,雞翅,壽司,想要什么都有。”他回答:“就點一樣比薩,其他的,媽媽,還是你做吧,你也要展示一下你的手藝。這樣,才能體現你的價值,你在書上就是這么說的。”這孩子真會為媽媽著想,而且是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人的首要目標是追求歸屬感與價值感。
這個9 歲的孩子,他沒有被學業壓力抹掉臉上稚嫩的笑容,他還是喜歡玩那些追追趕趕的游戲,他每天晚上要爸爸講故事,他喜歡在床上、沙發上蹦跶,他喜歡大驚小怪。
他有時很深沉,愛思考,會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他的腦海里似乎藏了很多寶藏,這些寶藏,或許來源于書本,來源于旅行,來源于我們一直給予他的安全感。
我相信,成長路上有想象力陪伴,他永遠不會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