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何東梅
近年來,在國家、省、州的大力支持下,紅原縣始終堅持“保護生態優先、發展生產為要、改善民生為本”的理念,高位推動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持續落實草原生態保護政策,積極探索草原永續發展路徑,促進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基本形成牧區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格局。
紅原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1960年由周恩來總理命名建縣,全縣幅員面積8400平方公里,轄6鎮4鄉,4.9萬人,平均海拔3600米,年均氣溫1.4℃,極端最低氣溫-36℃,是典型的高寒藏區純牧區縣。境內分屬長江、黃河兩大水系,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草原是縣域生態資源主體。全縣有草原1164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原1121萬畝,有各類牲畜40萬混合頭,是享譽全川乃至全國的草原畜牧業大縣,畜牧業成為農牧民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牧民群眾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較長一個時期,受自然條件和傳統畜牧方式制約,脆弱的生態環境尤其是草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其治理難度和恢復成本隨之增大,甚至不可逆轉,草畜矛盾中畜草壓力成為草原生態突出問題。數量型、原料銷售型、資源消耗型畜牧生產方式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加之雪災、火災等自然災害多發,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生產抗風險能力弱狀況長期困擾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們有效保護、特別呵護草原生態環境這個立縣、立命之本,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川雪山也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探路徑、護生態、促轉型,以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引領示范川西北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協調發展。
以問題為導向,突出規劃引領。長期以來,傳統草原畜牧業強調草原及濕地的生產功能,而對其生態功能重視不夠,草原長期超載過牧,加之氣候變暖等因素,導致人草畜關系失衡,最終形成“過牧-草場破壞-無牧”的不良發展軌跡。我們著眼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著力破解人草畜三維矛盾,結合國家和省州草原生態保護政策支持方向,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和引導性,先后制定《紅原縣現代草原畜牧業試點示范縣建設規劃(2017-2019年)》和《紅原縣森林草原濕地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等,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和“生態+”內涵式發展路徑,綜合施策,標本兼治,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繪就綠色發展本底,草原保護優先、畜牧產業為重的理念格局加快形成。
以試點為先行,完善保護機制。加大草原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創新建設,從政策機制和工作引導上推動草原生態保護機制完善。一是在安曲鎮哈拉瑪村試點探索高寒牧區在生產點定居條件下,以草定畜和以人定畜相結合的人草畜平衡發展模式,置換草場39萬畝,減畜11萬個羊單位,有效緩解了草畜矛盾,改善了草地生態環境。二是建立生態與扶貧共建共享機制。創新政策支持和生態資金使用方式,不斷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整合開發生態管護公益性崗位1180個,其中草原管護員崗位600個,覆蓋全縣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事全縣森林草原濕地河道管護,每個管護崗位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別實現6600元、8150元、10000元的增收目標。同時依托2019年草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在瓦切、安曲等鄉鎮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53人,從事草原生態修復治理,每個勞動力年平均實現勞務收益1.1萬元以上。三是大力開展政策性牦牛保險,近幾年參保牦牛約40萬頭,累計為參保牧戶理賠4000萬元。首創開展草場火災保險300.4萬畝,提高了草原有效應對火災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提升了廣大農牧民抗御自然災害的信心和草原生態保護風險保障水平。四是為實現草原保護、牦牛保險理賠、無害化處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相互銜接、相互促進,構建科學完備、運轉高效的動物無害化處理機制,建成藏區首家現代化動物無害化處理廠,為阻止病死動物對草原土壤、水源、空氣污染提供了基礎保障,也為降低病死動物疫病傳播風險、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構筑一道有效屏障。
草原生態持續向好。通過草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的實施、生態政策的貫徹落實,天然草原植被綜合蓋度達到86.2%,五年來增加了1個百分點,天然草原平均鮮草產量310公斤/畝,人工草地鮮草產量達1500公斤/畝以上,草原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能力顯著提升,紅原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成效已被社會各界認同,牧區草原生態持續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
共建機制基本構建。廣大牧民群眾見證了草原生態環境變化,增強了履行草原保護義務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形成了依法治草、管草、護草良好氛圍,為畜牧業發展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叭瞬菪蟆逼胶獍l展模式在全縣及周邊地區深入推廣實施,為改善草原生態,助推農牧民穩定增收探索了一條創新路徑路徑,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紅原經驗模式正進一步延伸推廣。依托保險的市場化手段,探索實施自然災害大災保險,構建多元化的保險體系,全面提升草原生態系統抵御風險能力,基本形成了政府、牧民、企業參與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發展格局。
草原經濟加快轉型。探索具有紅原特色、牧區特點的綠色發展模式,加快建設現代化草原畜牧業、生態綠色工業、全域旅游業、商貿物流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引領帶動全州“川西北草原特色產業示范帶”建設,培育和發展草產業、畜牧產品原產地加工、鄉村旅游、文化傳承等多種產業經營主體和新型業態。2019年農村居民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3元,比2016年增長1.3倍。一、二、三次產業比重為32.2:7.6:60.2,加快轉變數量型、原料銷售型、資源消耗性畜牧產業生產方式,將草原生態保護與畜牧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實現草原生態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