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隆廷倫
1963年8月,中科院植物所王文采院士和關克儉教授沿川藏公路考察,在二郎山團牛坪采集到一個特異蕨類植物。1966年,秦仁昌院士將其命名為蹄蓋蕨科光葉蕨屬光葉蕨。之后,無人采集到標本,直到1984年邢公俠再次在二郎山鴛鴦巖至團牛坪采到標本。他記述森林砍伐、生態環境完全改變,該種僅極少數存于灌叢下,陷于滅絕境地。不少專家多次赴二郎山尋找光葉蕨未果,加之其他省的報告經鑒定均被否定,普遍擔憂該物種已經絕滅。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活動,林業部門將珍稀樹種保護擴展到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天然林保護。基于“華西雨屏”基本的環境特征依然存在,兩次都是在森林遭受破壞之后采集到標本。林木采伐之后灌叢面積增加,蕨類植物孢子量大且易于擴散,無食用、藥用等經濟價值,當地居民無采集光葉蕨的習慣,因而國家和地方林業部門不相信也不愿意接受已經滅絕的說法,加之科學家們的呼吁,1999年光葉蕨被列為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同時,光葉蕨被列入“第一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的重要物種。不少專家先后在二郎山地區開展野外搜尋,終究未能發現。調查雖然未見,但四川省通過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開始了二郎山野外大范圍生境保護。
2012年,國家再次將其列入“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的主要物種。同年,經原四川省林業廳請求,原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林業局將其列入了《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開展野外保護。在野外調查和實施拯救保護工程過程中,四川省、雅安市和天全縣及喇叭河自然保護區又將其列入了“蘆山地震”災后重建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內容,進行棲息地保護。
為執行《四川省林業廳關于2013年度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資源拯救項目實施方案的批復》(川林護〔2013〕606號),2013年8月23日至9月20日,喇叭河保護區組織了朱大海、顧學清、李永安、高強、陳薇薇等11名專業巡護人員,同往年一樣開展野外巡護和調查。2013年8月30日,李永安、高強、陳薇薇等人在團牛坪發現了光葉蕨一個殘存的種群(種群共20平方米、103個葉片);隨即一方面擴大范圍搜索,另一方面邀請世界蕨類植物權威人士張憲春教授到發現地進行了鑒定。從此,大家開始了從就地保護到調查研究、從人工繁育到野外回歸的步伐。
七年來,圍繞光葉蕨的就地保護、人工繁育和調查研究,天全縣林業局、喇叭河保護區和相關科研單位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就地保護,增加了光葉蕨種群數量,提高了抵御風險的能力。2013年以來,通過建立保護小區,開展宣傳和野外巡護,分株移栽增加其野外生存點,光葉蕨種群得到了保存,葉片數量也增長了一倍。雅安市和天全縣將二郎山光葉蕨種群范圍納入了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進行更嚴格的野外保護。
調查研究,不斷有新的發現。分類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基于《中國植物志》記述光葉蕨屬CystoathyriumChing“在分類位置上是介于蹄蓋蕨屬Athyrium Roth.和冷蕨屬CystopterisBernh.之間,不同的是中部羽片的羽軸頂部下側具有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2013年10月,根據在二郎山種群的調查,通過葉綠體DNA標記技術對光葉蕨的系統發育關系進行分析,中科院植物所衛然、張憲春發表了“Rediscovery of Cystoathyrium chinense Ching(Cystopteridaceae):Phylogeneticplacement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fern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該研究雖未對光葉蕨雜交起源假說作出定論,但闡明了其與北美分類群間斷分布、長距離擴散的關系,判定了其為冷蕨科CystopteridaceaeSchmakov冷蕨屬CystopterisBernh.植物,拉丁學名修訂為
Cystopteris chinensis (Ching)X.C.Zhang &R.Wei,并重新對其進行了描述。描述“性質尚不明的小突起”為“orange glands (similar tounicellular,glandtipped hairs of Cystopteris bulbifera)”。“第二次全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四川農大陳小紅師生經過不間斷野外觀察,認定這些“小突起”和“glands”就是珠芽。冷蕨屬產自北美的Cystopteris bulbifera Cystopteris utahensis和Cystopteris tennesseensis都能產生珠芽。珠芽的發現,既佐證了張憲春、衛然對光葉蕨分類地位的研究,又為野外鑒定找到了簡明方法,還為人工繁育開起了新的途徑。
光葉蕨瀕危機制調查研究取得初步成果。通過珠芽形成及萌發過程的觀察,結合孢子繁殖試驗屢試失利,得出了光葉蕨主要依靠珠芽繁殖維系種群的結論。
完成了適宜生境選擇調查研究。利用“蘆山地震”災后重建項目,四川林科院和天全林業局余凌帆、何讓、楊梅、文智猷和吳世磊等人野外調查完成了光葉蕨適宜生境選擇,并用分株移植方式引入到人工選擇的生境,獲得成功。
資源調查取得新的突破。2020年6月,李策宏在峨眉后山溫帶闊葉林下陰濕處采集到一生長有珠芽的蕨類植物,初經陳小紅等人據帶珠芽的照片判定為光葉蕨,后經張憲春教授經過嚴謹的研究和檢測得出結論是光葉蕨。這一野外發現,既印證了分類科學和適宜生境選擇結論,間接說明了其瀕危機制研究結論,又為該物種的保護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新的選擇和實物來源。
人工繁育取得成功。通過無性繁殖,無論是分株移栽繁殖還是珠芽繁殖,都取得了預期的成果。在省林草局隆廷倫等人的直接關心下,四川農大陳小紅副教授通過對照試驗找到了人工繁育各階段的技術要求,人工培植獲得了植株,初步建立起了光葉蕨人工種群。而有性繁殖(孢子繁殖)試驗總是中途夭折也似乎應證了關于其雜交起源的假說。
四川林業和草原局包建華副局長說:“共抓大保護,我們林草人,特別野生動植物保護者責無旁貸。二十年來,我們不忘初心,從資源調查、生境保護到再次發現,從開展野外種群保護、科學研究到人工繁育試驗,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在認識光葉蕨,基本清楚其分布規律、瀕危機制以及無性繁殖技術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實施《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開展野外保護、人工繁育,在下一個五年計劃內實現野外回歸已成為必然。再通過幾年時間,使光葉蕨從瀕危物種的名單中走出來;積累人工培植經驗和珠芽,讓一部分植株走向植物園、苗圃地,實現其觀賞價值,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