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是對垃圾收集處置傳統方式的改革,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面對我國日益增長的垃圾產量、粗放式的處理方式以及環境狀況惡化的局面,盡快實施對垃圾的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循環利用,改善生存環境質量,已經是時不我待的迫切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垃圾分類工作,在2016年12月2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4次會議上,就明確要求“推行垃圾分類制度”。
近3年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親自部署和著力推動下,垃圾分類這一“關鍵小事”成為了我國城鄉垃圾處理系統升級的重要牽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了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和社會文明促進的重要載體。
2019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垃圾分類作出重要指示,從國家戰略和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高度,深刻闡明垃圾分類的極端重要性,闡明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的指導方針、治本之策和工作目標。既是做好當前形勢下全國垃圾分類工作的總指針,也是新時代深入推進全國垃圾分類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
自此,全國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啟動、成效初顯,垃圾分類取得積極進展。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將“普遍實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制度”作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其中。
中國垃圾分類的“強制時代”正式到來。
先行城市收效幾何
垃圾分類無疑是2019年社會治理的關鍵詞之一。
134家中央單位、27家駐京部隊和各省直機關已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46個重點城市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正在逐步建立,已配備廚余垃圾分類運輸車近5000輛,有害垃圾分類運輸車近1000輛,并將繼續投入213億元加快推進處理設施建設,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需求;各重點城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入戶宣傳覆蓋家庭已超過1900萬次,參與的志愿者累計超過70萬人。
全國已有237個城市啟動垃圾分類,上海、廈門、杭州、寧波、廣州、深圳等18個城市垃圾分類覆蓋率超過70%。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4省已出臺地方法規,河北等12省份的地方法規進入立法程序,30個城市出臺了生活垃圾分類法規或規章,16個城市已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立法計劃或已形成草案。
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示范引導,累計開展入戶宣傳4635萬次,生活垃圾分類覆蓋7.7萬個小區和4900萬戶家庭,居民小區覆蓋率平均達到53.9%。其中,廈門、杭州、寧波、廣州和深圳等18個城市覆蓋率超過70%。一系列數字表明,垃圾分類已從環保倡導發展為政府層面的強制和引導。
2019年7月,北京市甜水西園小區率先試點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從原來的34組垃圾桶到現在的5處集中精揀點,撤桶成為一大顯著標志。撤桶后,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開定點投放,每天還有垃圾分揀員逐一檢查,小區比以前干凈了,異味也沒有了。
廣州也有類似變化。據廣州市城管部門統計,全市8354個居住小區中,已有8203個完成樓道撤桶,樓道撤桶率達98.2%。2019年前十個月,廣州日均清運處理生活垃圾3.06萬噸,其中可回收物7773噸、餐廚垃圾1621噸、其他垃圾2.12萬噸。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6%。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它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以如此大的決心和力度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持續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
“你是什么垃圾?”《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半年多過去,來自志愿者阿姨的這句“靈魂拷問”已經不再只是段子里的話語,而成了越來越多上海居民生活中的習慣思考。
可回收物回收量4049噸/日,較2018年年底增長超400%;有害垃圾分出量0.6噸/日,較2018年年底增長超500%;濕垃圾分出量7453噸/日,較2018年年底增長88.8%;干垃圾處置量17731噸/日,較2018年年底減少17.5%……在2020年召開的上海人代會上,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局長鄧建平亮出了該市實施垃圾分類半年多來的成績單。
2019年年底,上海市文明辦、上海市志愿者協會、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開展了一項面向全市注冊志愿者和市民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71.6%的上海市民能夠準確區分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辨投放的垃圾種類;79.8%的市民在沒有監督員的情況下,會主動遵循垃圾分類。
2019年11月14日,上海《關于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管理情況的報告》公布“整體分類成效好于預期”。全市1.2萬余個居住區達標率已由2018年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90%。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教授表示:考察垃圾分類做得如何,首先需要明確評價標準。上海目前所處的第一階段工作,主要的評價指標就是垃圾的分類率和居民的知曉率。從前述數據看來,這兩個指標都是超出預期的。
從被垃圾分類“逼瘋”,到市民主動積極參與,上海垃圾分類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下邁出第一步。
探索管理新模式
目前出臺法規的30個城市均對垃圾分類提出強制要求,明確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其中以罰款為主,警告或限期整改為輔。多數城市規定對個人最高罰款200元,對單位最高處罰5萬元。
在46個重點城市中,太原、深圳等16個城市還用信用懲戒手段,將單位和個人因拒不承擔生活垃圾分類責任被處罰的,作為不良行為記錄納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實施聯合懲戒。
獎懲并重是此次垃圾強制分類的另外一個突出特點。北京、上海、廈門、寧波等城市還對生活垃圾分類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或獎勵。上海定期發布垃圾分類的“光榮榜”,評選出示范街鎮。深圳規定,分類成效顯著的家庭可獲得2000元補助資金,住宅區最高30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地方還探索通過物質鼓勵,激發市民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比如北京市崇外街道早在2017年6月就開始了“積分兌換禮品活動”,最開始是人工計分,后來安裝多款再生資源智能設備。居民選擇需要投放的垃圾類型,投入垃圾,相應積分會累積到居民二維碼中,攢夠一定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用品。例如,一卷紙需要70積分、垃圾袋100積分、鹽120積分、陶瓷刀150積分,5公斤大米則需要1000積分。
無獨有偶,西安市長安區也進行了類似探索,建立起“垃圾銀行”。生活垃圾進行分類,粘貼二維碼后投入回收箱積分,積分可在指定超市兌換生活用品等。西安市浐灞生態區一家物業公司更自主研發了一個線上綠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平臺,其負責人介紹:“小區住戶在平臺上實名注冊成為綠色會員,垃圾回收后可累計積分,積分可兌換獲益。目前浐灞生態區綠色會員用戶5萬余戶,一個月大概有10噸的可回收物。”
有的地方開啟了上門模式,方便居民垃圾分類。居民在家中派單、“虎哥”上門、物流車回收、總倉分揀,最終完成資源再生……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杭州市余杭區推進“虎哥”上門收干垃圾模式,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已使余杭區24.5萬戶居民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虎哥”也為余杭區垃圾減量、資源再生作出了貢獻。
“干垃圾虎哥上門收,濕垃圾居民下樓投”,既免了居民的麻煩,也大大提高了分類的精確程度。2018年,余杭區焚燒和填埋的生活垃圾總量92.39萬噸,增量從連續3年的10%左右下降到了2.71%,首次達到了杭州的垃圾控量指標。
廣州建立了拒絕接收制度,垃圾投放人不按標準分揀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可以拒絕其投放。不符合分類標準的垃圾可以拒絕接收。此外還在居住區設立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指導、督促居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
另外,一些地方通過科技手段推動垃圾分類。比如上海推行智能垃圾箱房,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刷指定卡才能開箱投放。每張卡“綁定”一戶居民,投放時卡對應的居民信息會自動傳輸到居委會管理中心。通過刷卡數據和頻次,居委會可以判斷居民垃圾分類投放情況,快速找到不遵守規定的個體。
垃圾分類難題待解
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還有一些現實難題需要解決。
首先,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缺乏的問題,在上海實施垃圾分類半年后,顯得格外明顯。
在垃圾分類正式實施之前,上海計劃2020年年底濕垃圾處置能力達到每天7000噸。但是后續發現,濕垃圾增長速度超過預期。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介紹,2019年8月上海濕垃圾峰值達到每天9800噸,經過測算,這一數值未來可能進一步增長至每天11300噸。
上海市人大代表王家根認為,雖然上海已完成大量垃圾分類基礎設施的建設或改造,并配置了各類運輸垃圾車輛。“硬件規模不可謂不大,但對于這座擁有2400多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每天產出的垃圾量來說依然不夠。特別是在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商場、餐飲場所等,垃圾分類設施仍不夠完善。”
其次,垃圾分類政策落地仍面臨一些問題。例如,一些地方條例明確“不分類不收運”,制定了第三方不定期抽查小區的方案。但基層人員表示,對于沒分好的垃圾,環衛車輛不敢不收運,否則大片區域垃圾腐爛影響城市環境和正常運行。上海市一名基層人員表示,對小區分類抽查頻次較低,“小區一年可能只被檢查三四次,震懾作用不夠。”
倡導使用環保循環袋的“蔚路循環”團隊創始人王曦認為,垃圾分類目前主要靠行政手段和社區宣教引導,建議厘清政府的管理和監督責任,同時讓居民看到垃圾分類的經濟和環保價值,全社會共同發力做好垃圾分類。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環衛處處長徐志平建議,探索以技術加管理的方式代替目前主要靠人工值守的監督方式。阿里巴巴環保業務負責人曹啟明建議,通過二維碼、視頻監控識別、物聯網感知等技術,實現從投放到處置全周期的數據收集、共享并進行智能化分析,更好地識別、監督混投、混裝、混運等行為。
此外,濕垃圾也面臨資源化難題。上海城投環境總經理王瑟瀾介紹,經過有氧發酵之后變成的“有機介質”,或者無氧發酵之后得到的沼渣,還田、還林標準未知,濕垃圾產品的出路尚不明晰。若是產業鏈條能夠打通,更多的市場力量涌入,將有力推進垃圾分類進程。
垃圾分類新期待
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任務艱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需要長期堅持、不斷投入,久久為功地抓下去;需要加強引導、因地制宜、持續推進,把工作做細做實。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認為,垃圾分類可以看作是個人文明的培養基、社會文明的試金石、生態文明的助推器,近年來我國垃圾分類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全民參與的氛圍正在逐步形成。垃圾分類是一項復雜艱巨的任務,需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的發展以及產業鏈的形成,事關垃圾分類和減量的落地做實。”上海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楊文悅認為,政府要建立政策保障機制,鼓勵社會企業參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企業,要研究制定相應的補貼政策,出臺再生產品利用的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消費者更多利用再生產品。
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垃圾分類相關的產品也很熱銷。分類垃圾桶、分類垃圾袋、垃圾分類標識貼紙等成為熱門商品。2019年7月,部分暢銷的分類垃圾桶甚至處于缺貨狀態,需要買家提前預購。
搜索指數整體同比增長642%,資訊指數同比增長4871%,這是“垃圾分類”關鍵詞在百度指數中2019年全年的熱度情況。垃圾分類可以說是2019年當之無愧的“頂級流量”。“垃圾分類順口溜”“垃圾分類知識”又是其中最熱門的兩大關鍵詞,可見大家愈發認識到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高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要加強引導、因地制宜、持續推進,把工作做細做實,持之以恒抓下去。
所以,垃圾分類的落地實施需要政府承擔垃圾治理的主體責任,從理念宣傳到投放監督,從分類運輸到分類處理;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不斷提高垃圾處理的科學化、無害化水平;需要人人養成習慣、自覺參與;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垃圾分類任重道遠,只有社會各界全力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垃圾治理的工作。垃圾分類,人人有責,更需人人負責,一起來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一起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