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城市發展的附屬物。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規模的擴大、消費水平的提高,城市產生的垃圾也在不斷增加,以致人們正在遭遇“垃圾圍城”之痛。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超過1.5億噸,并以每年8%~10%的速度遞增。全國688座城市,除縣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資源損失價值在250億元~300億元。因此,解決“垃圾圍城”問題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有效的垃圾治理,首先要進行科學的垃圾分類。為了做好垃圾分類工作,2019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委發文宣布,自2019年起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這個決定引發了全國城市的高度重視。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發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標志著上海市率先進入垃圾分類的“強制”時代。隨后,其他城市也相繼制定垃圾分類的相關規定、制度,垃圾分類工作在全國迅速鋪開。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4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廚垃圾(濕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實施垃圾分類,既有利于垃圾處理,又有利于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同時還可以變廢為寶。
有資料顯示,回收1噸廢塑料可回煉300公斤無鉛汽油和柴油;回收1噸廢紙可制造出850公斤好紙,節省林木300公斤,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74%。回收廢鋼鐵、易拉罐、廢玻璃等,也都能夠在變廢為寶的同時,又能夠減少環境污染。
目前,垃圾分類對于垃圾治理的重要性可以說眾所周知,但要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依然任重道遠,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全力配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要加強引導、因地制宜、持續推進,把工作做細做實,持之以恒抓下去。所以,垃圾分類的落地實施需要政府承擔垃圾治理的主體責任,從理念宣傳到投放監督,從分類運輸到分類處理;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不斷提高垃圾處理的科學化、無害化水平;需要人人養成習慣、自覺參與;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垃圾分類,人人有責,更需人人負責。大家應一起來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一起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作貢獻。
本期雜志刊登的《吹響垃圾分類集結號》一文,將向讀者介紹我國城市垃圾分類的提出、實踐和管理模式,并深入探討如何解決垃圾分類的難題。
《中國新時代》編輯部
中國新時代 2020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