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宇
2020年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二〇二〇年新年賀詞,平實的語言蘊含著大智慧,既溫暖人心又催人奮進。其中的一句話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垃圾分類引領著低碳生活新時尚”。
所謂時尚,不是標新立異,而是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意識。在黨和國家的日益重視、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之下,垃圾分類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新時尚。
時尚“小事” 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卻牽著民生、連著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重視垃圾處理、牽掛垃圾分類這件“小事”。
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幾位年輕黨員在交流社區垃圾分類推廣的做法。一位青年志愿者告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公益活動對年輕人來說都是新時尚。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他關注著這件事,勉勵大家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辦好。
如今,垃圾圍城問題日趨嚴重,解決垃圾分類問題迫在眉睫。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只有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才能把垃圾問題解決好。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讓大家都滿懷激情,燃起斗志。
“垃圾分類,我要帶頭,因為我愛干凈,我們要保護環境!”70歲的李臘珍老人在安徽省蕪湖市儒林西苑小區廣場興奮地說。廣場上,一組由紙張、塑料、金屬、玻璃等可回收垃圾箱組成的垃圾分類亭格外顯眼。一旁,小區物業組織的垃圾分類活動正在開展,李臘珍老人和鄰居們將寫著螺絲釘、雞骨頭、廢紙等各種物品的紙張投入到相應的模擬垃圾箱中。隨著垃圾分類試點,小區正刮起垃圾分類“時尚風”。
上海市寶山區楊泰公寓自2019年7月垃圾分類相關條例正式落地以來,社區施行“定時定點投放”制度。垃圾桶變少了,7個投放點縮減成2個;垃圾桶擺放時間也變短了,投放點每天早晚各開放2個小時,期間物業現場守候,桶滿即刻運走,防止外溢。
一幕幕垃圾分類的生動場景,正在多地上演。從試點到逐步推廣,垃圾分類已成為最時尚的“小事”。
從時尚走向日常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北京胡同考察民生,回憶起兒時生活,用自身經歷談及搞好垃圾分類工作。
在東城區草廠四條胡同,習近平總書記回憶道:“小時候,我住在胡同里,都是晚上倒垃圾?,F在,條件好了,環境美了,一定要搞好垃圾分類和回收處理。這對我們物業管理的要求又高了,管理難度也大了。要加強管理,不斷增加這方面的投入?!?/p>
他特地對前來辦事的群眾說:“從每家每戶開始就要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養成這個習慣。”
2019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
培養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既是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也是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這幾年,咱們小區也在做垃圾分類,大家的習慣正在養成?!北本┦袆潘山值绖潘晌鍏^居民王阿姨說,“我家里常備兩個垃圾箱,將干垃圾和廚余垃圾分開放。像果皮菜葉、殘茶剩飯等都屬于廚余垃圾,一般都扔到小區內指定投放點,每天下午5點會專門有人來收。”
居民家中廢報紙、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都會送往“綠馨小屋”,這樣既實現了垃圾分類,又可以攢積分兌換獎品?!拔易≡诟邔由舷聵遣环奖?,靠參與垃圾分類積累下來的積分,兌換了一輛手推車,現在想搬點什么東西都不費勁了。”
居民們在“綠馨小屋”前排隊,分類丟棄垃圾成為了一道風景線。這道風景線的背后,源于居民們的生活素養隨著時代潮流的轉變不斷提升,更加認可節約適度、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低碳出行”“自帶餐具”“垃圾分類”等,成為了居民推崇的時尚。
垃圾分類一小步,健康生活一大步。當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生活好習慣,并將這種素養轉化為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自覺行動,垃圾分類才能由“盆景”變成“園林”,進而匯成一片“森林”,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帶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垃圾分類 社會文明水平重要體現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城鄉環境面貌大改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絲毫不能放松,既要抓開源,又要抓節流,既要抓大,又要抓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
隨著生態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垃圾并不應該和廢品廢物畫等號,它其實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混置是垃圾,分類就是資源。能夠把垃圾資源化,實現變廢為寶,這本身就是一門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在北京市朝陽區,有一座環境優美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常有拍攝婚紗攝影的年輕人來這里“打卡”。但它真正肩負的使命是朝陽區垃圾資源化的最后一站,是集固廢處理、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科教功能于一體的示范園區。
園區管理中心主任皮猛表示,焚燒中心采用機械爐排爐焚燒技術和先進的煙氣凈化處理工藝,日處理能力1800噸,年發電上網量2.26億度;焚燒煙氣排放指標,特別是二惡英的排放量優于國標和地標指數;餐廚廠的預處理工藝、水處理工藝及除臭系統,均處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固、液、油”三相分離。
上海一些小區嘗試“濕垃圾不出小區”,居民家的菜葉果皮通過小型生化裝置發酵后,搖身變成“有機肥”,用來養花草,實現濕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上海市民徐菁菁近期參加了單位組織的垃圾處置科普活動?!胺诸惡罄鵁嶂翟黾恿耍贌龔S發電效率更高了。看到前端的分類正在末端產生實際效益,對我們做好垃圾分類是很大的激勵?!?/p>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表示:“我國分類處理設施正趨于多元化、現代化,不同城市針對收運、焚燒發電、生物處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短板情況,各自啟動了相關規劃與建設。垃圾分類帶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效應正在顯現。”
實行垃圾分類,將可利用的揀出來,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節省資源;將有害的進行及時處理,防止次生污染發生。因此,垃圾分類決非小事,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家住北京市昌平區城北街道東關南里小區的徐女士,拿著手機預約回收干垃圾上門服務?!班従觽儸F在用APP、小程序、電話等方式預約上門回收垃圾的服務,干垃圾每公斤能賣到0.8元,也可以兌換積分,在社區超市、菜店都可以使用。我家小朋友現在也知道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屋里的易拉罐瓶、舊書報、舊衣服都被孩子拿去換環保金買零食了。”
垃圾分類還催生了新的業務,餓了么、支付寶等平臺陸續推出代扔垃圾、垃圾回收等新服務;在電商平臺上,帶有分類標識的垃圾桶熱銷,有些網店賣到斷貨。一場關于垃圾分類的行動,正悄然在社會上拉開大幕。
網絡支付、健身塑形、旅游休閑是生活方式改變的縮影,垃圾分類、節約用水、低碳出行又何嘗不應成為時尚?小習慣透視大文明,舉手投足、點滴之間最能看出綠色生活的水準、公民意識的高低和社會文明的成色。有決心也有知識,有態度更有行動,文明才能成為生活的主基調。
垃圾分類,人人有責,更需人人負責。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做旁觀者,而是應當一起行動起來。
全社會人人動手,一起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一起為改善生活環境努力,一起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中國新時代 2020年4期